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傳輸用扁平電纜。傳輸用扁平電纜包括一傳輸結構以及一紡織結構。傳輸結構包括至少兩個傳輸單元。每一個傳輸單元包括一傳輸線以及一絕緣包覆層,每一個傳輸單元的傳輸線被相對應的絕緣包覆層所包覆,以使得至少兩個傳輸單元的兩個傳輸線彼此絕緣。紡織結構包括至少兩個紡織包覆層以及至少一個紡織連接層。至少兩個傳輸單元的兩個絕緣包覆層分別被至少兩個紡織包覆層所包覆,以使得至少兩個傳輸單元彼此分離,并且至少一個紡織連接層連接于至少兩個紡織包覆層之間,以使得至少兩個紡織包覆層彼此分離,借此以提供給傳輸用扁平電纜更好的耐彎折性、抗拉扯能力以及結構強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傳輸用扁平電纜,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傳輸電力或者信號的傳輸用扁平電纜。
技術介紹
目前電子設備之間所使用的電性連接結構,大多是采用纜線或者扁平電纜以連接兩個連接器。然而,現有技術的電性連接結構所采用的纜線或者扁平電纜會因抗彎拆度以及抗拉扯度不足而容易斷裂。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傳輸用扁平電纜。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技術所采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傳輸用扁平電纜,其包括:一傳輸結構以及一紡織結構。所述傳輸結構包括至少兩個傳輸單元,其中每一個所述傳輸單元包括一傳輸線;所述紡織結構包括至少兩個紡織包覆層以及至少一個紡織連接層,其中至少兩個所述傳輸單元分別被至少兩個所述紡織包覆層所包覆,以使得至少兩個所述傳輸單元彼此分離;其中,至少一個所述紡織連接層連接于至少兩個所述紡織包覆層之間,以使得至少兩個所述紡織包覆層彼此分離。更進一步地,所述紡織包覆層的最頂端至最底端的厚度大于所述紡織連接層的最頂端至最底端的厚度。更進一步地,所述紡織連接層的寬度小于所述紡織包覆層的寬度。更進一步地,所述紡織連接層的寬度大于所述紡織包覆層的寬度。更進一步地,所述紡織結構包括一連接于至少兩個所述紡織包覆層的其中之一的邊縫層。更進一步地,所述傳輸用扁平電纜還進一步包括:一電連接器,所述電
連接器包括一電絕緣件以及一連接于所述電絕緣件的電連接件,所述傳輸結構的一末端部以及所述紡織結構的一末端部都嵌入所述電絕緣件內且被所述電絕緣件所固持。更進一步地,至少兩個所述傳輸單元的兩個所述傳輸線電性連接于所述電連接件。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技術所采用的另外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傳輸用扁平電纜,其包括:一傳輸結構以及一紡織結構。所述傳輸結構包括至少兩個傳輸單元,其中每一個所述傳輸單元包括多個傳輸線;所述紡織結構包括至少兩個紡織包覆層以及至少一個紡織連接層,其中至少兩個所述傳輸單元分別被至少兩個所述紡織包覆層所包覆,以使得至少兩個所述傳輸單元彼此分離;其中,至少一個所述紡織連接層連接于至少兩個所述紡織包覆層之間,以使得至少兩個所述紡織包覆層彼此分離。更進一步地,所述紡織結構包括一連接于至少兩個所述紡織包覆層的其中之一的邊縫層。更進一步地,所述的傳輸用扁平電纜還進一步包括:一電連接器,所述電連接器包括一電絕緣件以及一連接于所述電絕緣件的電連接件,所述傳輸結構的一末端部以及所述紡織結構的一末端部都嵌入所述電絕緣件內且被所述電絕緣件所固持,且每一個所述傳輸單元的多個所述傳輸線電性連接于所述電連接件。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術技術方案所提供的傳輸用扁平電纜,其可通過“所述紡織結構包括至少兩個紡織包覆層以及至少一個紡織連接層,其中至少兩個所述傳輸單元分別被至少兩個所述紡織包覆層所包覆,以使得至少兩個所述傳輸單元彼此分離”以及“至少一個所述紡織連接層連接于至少兩個所述紡織包覆層之間,以使得至少兩個所述紡織包覆層彼此分離”的設計,以提供給所述傳輸用扁平電纜更好的耐彎折性、抗拉扯能力以及結構強度。為使能更進一步了解本技術的特征及
技術實現思路
,請參閱以下有關本技術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提供的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技術加以限制。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的傳輸用扁平電纜的紡織連接層的寬度小于紡織包覆層的寬度的立體剖面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的傳輸用扁平電纜的紡織連接層的寬度大于紡織包覆層的寬度的立體剖面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第二實施例的傳輸用扁平電纜的立體剖面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第二實施例的傳輸用扁平電纜使用電連接器俯視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第三實施例的傳輸用扁平電纜的紡織連接層的寬度小于紡織包覆層的寬度的立體剖面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第三實施例的傳輸用扁平電纜的紡織連接層的寬度大于紡織包覆層的寬度的立體剖面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第四實施例的傳輸用扁平電纜的立體剖面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技術所公開有關“傳輸用扁平電纜”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了解本技術的優點與功效。本技術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于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技術的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與變更。另外,本技術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并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先予敘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技術的相關
技術實現思路
,但所公開的內容并非用以限制本技術的技術范疇。第一實施例請參閱圖1以及圖2所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傳輸用扁平電纜Z,其包括:一傳輸結構1以及一紡織結構2,并且傳輸用扁平電纜Z可以是單純用于傳輸電力的電力傳輸用扁平電纜或者是單純用于傳輸信號的信號傳輸用扁平電纜。當然,傳輸用扁平電纜Z也可以是兼具傳輸電力以及信號功能的電力及信號傳輸用扁平電纜。首先,如圖1或者圖2所示,傳輸結構1包括多個傳輸單元10,并且每
一個傳輸單元10包括一傳輸線101以及一絕緣包覆層102。其中,每一個傳輸單元10的傳輸線101被相對應的絕緣包覆層102所包覆,以使得多個傳輸單元10的多個傳輸線101彼此絕緣。也就是說,多個傳輸線101會分別被多個絕緣包覆層102所包覆,以使得多個傳輸線101彼此絕緣而分別形成單個獨立的傳輸線101。舉例來說,多個傳輸單元10的多個傳輸線101可以是包括至少一正極傳輸線、至少一負極傳輸線以及多個用于傳輸信號的信號傳輸線,并且絕緣包覆層102可為塑料或硅膠材料所制成。然而,本技術不以此舉例為限。承上所述,紡織結構2包括多個紡織包覆層201以及多個紡織連接層202,并且多個絕緣包覆層102分別被多個紡織包覆層201所包覆,以使得多個傳輸單元10彼此分離。也就是說,每一個絕緣包覆層102會被相對應的紡織包覆層201所包覆,以使得多個傳輸單元10彼此分離而分別形成單個獨立的傳輸單元10。舉例來說,多個紡織包覆層201以及多個紡織連接層202可以使用相同的紡織材料,并且紡織結構2可以通過不同的編織方法以包覆多個傳輸單元10,借此以提升傳輸用扁平電纜Z的結構強度,避免斷裂,并且可提供給使用者更多編織花樣的選擇。更進一步來說,如圖1或者圖2所示,每一個紡織連接層202連接于兩相鄰的紡織包覆層201之間,以使得多個紡織包覆層201彼此分離。舉例來說,紡織包覆層201的最頂端至最底端的第一厚度H1會大于紡織連接層202的最頂端至最底端的第二厚度H2,所以多個紡織連接層202的設計能夠提供給傳輸用扁平電纜Z更好的耐彎折性、抗拉扯能力以及結構強度。另外,依據不同的設計需求,如圖1所示,紡織連接層202的第二寬度W2可以小于紡織包覆層201的第一寬度W1,或者是如圖2所示,紡織連接層202的第二寬度W2可以大于紡織包覆層201的第一寬度W1。因此,紡織包覆層201的第一寬度W1與紡織連接層202的第二寬度W2的比例關系可以隨著不同的設計需求來進行調整。值得一提的是,如圖1或者圖2所示,紡織結構2還進一步包括一連接于最外側的紡織包覆層201的邊縫層203。邊縫層203除了可作為編織收尾后所形成的邊縫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傳輸用扁平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傳輸用扁平電纜包括:一傳輸結構,其包括至少兩個傳輸單元,其中每一個所述傳輸單元包括一傳輸線;以及一紡織結構,其包括至少兩個紡織包覆層以及至少一個紡織連接層,其中至少兩個所述傳輸單元分別被至少兩個所述紡織包覆層所包覆,以使得至少兩個所述傳輸單元彼此分離;其中,至少一個所述紡織連接層連接于至少兩個所述紡織包覆層之間,以使得至少兩個所述紡織包覆層彼此分離。
【技術特征摘要】
2016.04.01 TW 1052045981.一種傳輸用扁平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傳輸用扁平電纜包括:一傳輸結構,其包括至少兩個傳輸單元,其中每一個所述傳輸單元包括一傳輸線;以及一紡織結構,其包括至少兩個紡織包覆層以及至少一個紡織連接層,其中至少兩個所述傳輸單元分別被至少兩個所述紡織包覆層所包覆,以使得至少兩個所述傳輸單元彼此分離;其中,至少一個所述紡織連接層連接于至少兩個所述紡織包覆層之間,以使得至少兩個所述紡織包覆層彼此分離。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輸用扁平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紡織包覆層的最頂端至最底端的厚度大于所述紡織連接層的最頂端至最底端的厚度。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輸用扁平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紡織連接層的寬度小于所述紡織包覆層的寬度。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輸用扁平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紡織連接層的寬度大于所述紡織包覆層的寬度。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輸用扁平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紡織結構包括一連接于至少兩個所述紡織包覆層的其中之一的邊縫層。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輸用扁平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傳輸用扁平電纜還進一步包括:一電連接器,所述電連接器包括一電絕緣件以及一連接于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佳斌,李宗憲,林美君,
申請(專利權)人:宏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中國臺灣;7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