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可拓展的地面行走裝置,其包括至少一個主滑動單元,所述主滑動單元具有滑動主體,以及固連于所述滑動主體上的動力輸出機構;于所述滑動主體的外部形成有第一安裝部;支撐部,與所述主滑動單元配合設置,所述支撐部包括多個串接設置的支撐單元,各所述支撐單元因串接而形成對所述主滑動單元的支撐;驅動連接機構,設置在串接狀態下的各所述支撐單元和所述動力輸出機構之間,以將所述動力輸出機構輸出的動力轉變為驅使所述主滑動單元于所述支撐部上滑動的驅動力。由于支撐部包括多個串接設置的支撐單元,可以根據使用需求,選取不同數量的支撐單元,以滿足不同長度的使用需求,其整體結構簡單。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產品加工制造
,特別涉及一種可拓展的地面行走裝置。
技術介紹
地面行走裝置,是以電機為動力,以直齒輪直齒條作為傳動系統,以接近開關作為控制系統,其應用于焊裝車間中,其上負載有夾具,并在水平直線滑動過程中,將夾具或其他支架傳送至焊接位置或其他所需的工位。現有結構的地面行走裝置,整體構架為大型焊接框架,導軌和直齒條安裝在焊接框架的安裝面上,直齒輪安裝在電機軸上,電機安裝在滑臺上,在滑臺的起始位置和停止位置放置停止開關,其運動原理是電機帶動滑臺,通過直齒輪直齒條嚙合傳動,使負載有夾具或其他需要傳送構件的移動單元在直線導軌上進行滑動,在靠近停止位置時電機減速停止。采用如上結構,雖然能夠實現夾具或其他需要輸送構件輸送至所需工位,但其加工難度大,成本較高,且行走長度有限,設備形成受限,不能滿足通用性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此,本技術旨在提出一種可拓展的地面行走裝置,以滿足不同輸送行程需求的制造加工。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可拓展的地面行走裝置,其包括:至少一個主滑動單元,所述主滑動單元具有滑動主體,以及固連于所述滑動主體上的動力輸出機構;于所述滑動主體的外部形成有第一安裝部;支撐部,與所述主滑動單元配合設置,所述支撐部包括多個串接設置的支撐單元,各所述支撐單元因串接而形成對所述主滑動單元的支撐;驅動連接機構,設置在串接狀態下的各所述支撐單元和所述動力輸出機構之間,以將所述動力輸出機構輸出的動力轉變為驅使所述主滑動單元于所述支撐部上滑動的驅動力。進一步的,于所述支撐部和所述驅動連接機構之間設有引導所述主滑動單元滑動的導向部。進一步的,所述導向部包括形成于串接下各所述支撐單元上的直線導軌,以及固連于所述滑動主體上的、適配于所述直線導軌的滑動配合部。進一步的,于所述滑動主體或所述支撐部上,設有與所述驅動連接機構和/或所述導向部形成油路連接的泵油裝置。進一步的,所述動力輸出機構包括動力裝置以及承接所述動力裝置輸出動力的減速器。進一步的,所述驅動連接機構包括承接所述減速器輸出動力的斜齒輪,以及形成于串接下各所述支撐單元上的、適配于所述斜齒輪的齒條。進一步的,于串接下的所述支撐單元上滑動設有與所述主滑動單元相連以形成同步滑動的至少一個從滑動單元;于所述從滑動單元的外部形成有第二安裝部。進一步的,于串接下的所述支撐單元的至少一端設有止動部,于所述動力輸出機構的滑動路徑的所述止動部上,設有抑制所述主滑動單元滑動的止動裝置。進一步的,所述止動裝置包括與所述動力輸出機構的開關形成抵擋配合的撞塊。進一步的,所述止動裝置包括固連于所述止動部上的限位柱;于所述主滑動單元的極限位置,所述限位柱與所述主滑動單元形成阻擋配合。相對于現有技術,本技術具有以下優勢:本技術所述的可拓展的地面行走裝置,由于支撐部包括多個串接設置的支撐單元,可以根據使用需求,選取不同數量的支撐單元,以滿足不同長度的使用需求,其整體結構簡單。附圖說明構成本技術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內部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兩個支撐單元串接狀態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1中位于首端的止動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1中位于尾端的止動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1中主滑動單元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6的主滑動單元和支撐單元之間配合連接的縱向剖視圖;圖8為圖1中從滑動單元的立體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支撐部,101-蓋板,102-支撐單元,1021-立板,1022-支撐座,1023-固定部,1024-調節部,1025-連接板,1026-支撐桿,1027-底板,2-主滑動單元,201-第一安裝部,202-滑動主體,203-上邊板,204-側邊板,205-動力裝置,206-減速器,207-固定座,208-斜齒輪,209-直線導軌,210-滑動配合部,211-安裝座,212-開關,213-零位尺,214-齒條,3-從滑動單元,301-第二安裝部,4-泵油裝置,401-油管,5-止動部,501-外邊板,502-頭部蓋板,503-撞塊,504-安裝邊板,505-限位柱,506-零位塊。具體實施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技術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技術。本技術涉及一種可拓展的地面行走裝置,其整體結構中,包括至少一個主滑動單元,支撐部,驅動連接機構。其中,主滑動單元具有滑動主體,以及固連于所述滑動主體上的動力輸出機構,于所述滑動主體的外部形成有第一安裝部,第一安裝部構成對夾具等構件的安裝,以使構件能夠隨滑動主體同步運動;支撐部與所述主滑動單元配合設置,所述支撐部包括多個串接設置的支撐單元,各所述支撐單元因串接而形成對所述主滑動單元的支撐;驅動連接機構設置在串接狀態下的各所述支撐單元和所述動力輸出機構之間,以將所述動力輸出機構輸出的動力轉變為驅使所述主滑動單元于所述支撐部上滑動的驅動力。通過將支撐部設置成多個支撐單元串接的形式,可以滿足不同輸送長度的使用需求。基于如上整體描述,本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支撐部1具有一定的長度,該長度方向即為主滑動單元2的運動方向。本實施例中,在支撐部1上同時設有一個從滑動單元3,該從滑動單元3構成與主滑動單元2形成同步滑動,從滑動單元3上設有第二安裝部301,該第二安裝部301和主滑動單元2上的第一安裝部201,均構成對夾具等工件的安裝。基于圖1,為了清楚的展示本實施例的支撐部1的結構,圖2僅示出了主滑動單元2,以及去除圖1中蓋板101的、串接狀態下的七個支撐單元102的結構,圖3基于圖2,示出了其中兩個支撐單元102串接下的結構示意圖。由圖3所示可知,每個支撐單元102,包括兩個相對且間距設置的立板1021,于兩個立板1021的底部,固連有支撐座1022,該支撐座1022橫跨兩個立板1021設置,且于支撐座1022的兩端形成有固定部1023,固定部1023與每個立板1021形成固連。為了實現對整體高度的調整,本實施例中,于固定部1023上設有調節部1024,該調節部1024可以實現整個支撐座1022于豎直方向高度的調整,其可以采用螺栓調節裝置,也可以采用現有其他的高度可調裝置。為了實現相鄰兩個支撐單元102之間的串接,本實施例中,將相鄰兩個支撐單元102設置成可拆卸固連的連接結構。如圖3中示出的,相鄰兩個支撐單元102中的兩個位于同一側的立板1021之間,通過在二者串接部位增設連接板1025,使連接板1025同時與兩個立板1021形成螺接。為了進一步提高支撐單元102串接后的穩固性,在相鄰兩個支撐座1022之間連接有底板1027。此外,連接板1025上還可以設置一個由一側立板1021處,向另一側立板延伸的支撐桿1026,該支撐桿1026與另一側的立板之間形成有間距。通過支撐桿1026的設置,可以為如上描述的蓋板101提供支撐,以使蓋板101能夠穩固的遮蓋在兩個立板1021上,在提高整個裝置美觀性的前提下,防止灰塵等進入到兩個立板1021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拓展的地面行走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個主滑動單元(2),所述主滑動單元(2)具有滑動主體(202),以及固連于所述滑動主體(202)上的動力輸出機構;于所述滑動主體(202)的外部形成有第一安裝部(201);支撐部(1),與所述主滑動單元(2)配合設置,所述支撐部(1)包括多個串接設置的支撐單元(102),各所述支撐單元(102)因串接而形成對所述主滑動單元(2)的支撐;驅動連接機構,設置在串接狀態下的各所述支撐單元(102)和所述動力輸出機構之間,以將所述動力輸出機構輸出的動力轉變為驅使所述主滑動單元(2)于所述支撐部(1)上滑動的驅動力。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可拓展的地面行走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個主滑動單元(2),所述主滑動單元(2)具有滑動主體(202),以及固連于所述滑動主體(202)上的動力輸出機構;于所述滑動主體(202)的外部形成有第一安裝部(201);支撐部(1),與所述主滑動單元(2)配合設置,所述支撐部(1)包括多個串接設置的支撐單元(102),各所述支撐單元(102)因串接而形成對所述主滑動單元(2)的支撐;驅動連接機構,設置在串接狀態下的各所述支撐單元(102)和所述動力輸出機構之間,以將所述動力輸出機構輸出的動力轉變為驅使所述主滑動單元(2)于所述支撐部(1)上滑動的驅動力。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拓展的地面行走裝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支撐部(1)和所述驅動連接機構之間設有引導所述主滑動單元(2)滑動的導向部。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拓展的地面行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部包括形成于串接下各所述支撐單元(102)上的直線導軌(209),以及固連于所述滑動主體(202)上的、適配于所述直線導軌(209)的滑動配合部(210)。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拓展的地面行走裝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滑動主體(202)或所述支撐部(1)上,設有與所述驅動連接機構和/或所述導向部形成油路連接的泵油裝置。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拓展的地面行...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曉,張智勇,王秋虎,王克佳,石愛武,李建和,尚永昌,路延雷,何樹佃,胡濤,林森,
申請(專利權)人: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河北;1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