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扳手及其組合式扳手頭,其包括套筒、多邊形鋼柱以及多邊形鋼筒層,所述鋼筒層可移動地嵌套在所述套筒內,所述鋼柱可移動地嵌套在所述鋼筒層內,所述套筒、所述鋼柱以及所述鋼筒層同軸設置。應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實施例,將多種規格的六角扳手頭組合為一體,減少了工具的數量,降低了工具的保管難度以及丟失風險,減少了工具規格的選取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實施例涉及工具
,尤其涉及一種扳手及其組合式扳手頭。
技術介紹
內六角扳手通常用于緊固內六角螺栓,內六角扳手的常用規格為4mm、6mm、8mm、10mm等,內六角扳手在機械裝配過程中的使用率很高。無論是公制或是英制的內六角扳手,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L型內六角扳手,另一種是配合棘輪扳手使用的扳手頭?,F有技術中的內六角扳手的規格較多,每一種規格獨立形成扳手或者扳手頭,一套工具通常由幾把或十幾把扳手或者扳手頭組成,使得扳手或者扳手頭的數量較多,導致扳手或者扳手頭的保管難度較大,丟失風險度較高。在使用扳手或者扳手頭時,扳手或者扳手頭的規格選取不直觀,即使是成套的工具,使用過程中一旦未及時復位,再次尋找某一規格的工具時,便會耽誤時間。此外,如果沒有對應規格擺放這些工具的專用的工具箱,增加了尋找某一規格工具的難度,工作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一種扳手及其組合式扳手頭,以實現多種規格工具的組合使用,減少工具的數量,降低工具的丟失風險,減少工具規格的選取時間。具體地,本技術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本技術提供的一種組合式扳手頭,包括套筒、多邊形鋼柱以及多邊形鋼筒層,所述鋼筒層可移動地嵌套在所述套筒內,所述鋼柱可移動地嵌套在所述鋼筒層內,所述套筒、所述鋼柱以及所述鋼筒層同軸設置。進一步地,所述鋼筒層包括至少一個多邊形鋼筒,所述鋼筒為空心筒體,所述鋼筒的一端設置有鋼筒底板,所述鋼筒底板上設置有鋼筒底板通孔,所述鋼柱分為第一直徑段和第二直徑段,所述第一直徑段的直徑小于第二直徑段的直徑,所述第一直徑段可移動地貫穿所述鋼筒底板通孔。進一步地,所述套筒為空心筒體,所述第一直徑段的一端與所述第二直徑段的一端連接,在使用狀態的情況下,所述第二直徑段的另一端凸出所述套筒的一端;和/或至少一個所述鋼筒的另一端凸出所述套筒的一端。進一步地,還包括第一撥片以及至少一個第二撥片,所述套筒的側壁以及所述鋼筒層的側壁上設置有多個側壁通孔,所述第一撥片可移動地貫穿所述側壁通孔,所述第一撥片的一側卡接在所述第二直徑段的一端,所述第二撥片可移動地貫穿所述側壁通孔,所述第二撥片的一側卡接在所述鋼筒層的一端。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撥片以及所述第二撥片的一端設置有限位開關,用于限定所述第一撥片以及所述第二撥片的位置。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撥片以及所述第二撥片為L形結構。進一步地,所述套筒的另一端設置有套筒底板,所述第一直徑段的另一端與彈簧的一端連接,所述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套筒底板的內側連接。進一步地,所述鋼柱以及所述鋼筒層的外側壁為外六邊形,所述套筒、所述鋼柱以及所述鋼筒層的內側壁為內六邊形。此外,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扳手,包括手柄以及如上任一所述的組合式扳手頭。進一步地,所述扳手頭的一端設置有外多邊形卡頭,所述手柄的一端設置有內六邊形卡母,所述卡頭與所述卡母適配卡接。應用本技術實施例,將多種規格的六角扳手頭組合為一體,減少了工具的數量,降低了工具的保管難度以及丟失風險,減少了工具規格的選取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組合式扳手頭的結構示意圖之一;圖2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組合式扳手頭的結構示意圖之二;圖3本圖2所示結構的原理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組合式扳手頭的結構示意圖之三;圖5本圖4所示結構的原理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組合式扳手頭的結構示意圖之四;圖7本圖6所示結構的原理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扳手的結構示意圖。1-套筒;2-鋼柱;21-第一直徑段;22-第二直徑段;3-鋼筒層;31-第一鋼筒;32-第二鋼筒;4-第一撥片;5-限位開關;6-彈簧;7-第二撥片A;8-第二撥片B;9-手柄。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應用本技術實施例,將多種規格的六角扳手頭組合為一體,減少了工具的數量,降低了工具的保管難度以及丟失風險,減少了工具規格的選取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圖1至圖8所示,圖1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組合式扳手頭的結構示意圖之一,圖2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組合式扳手頭的結構示意圖之二,圖3本圖2所示結構的原理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組合式扳手頭的結構示意圖之三,圖5本圖4所示結構的原理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組合式扳手頭的結構示意圖之四,圖7本圖6所示結構的原理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扳手的結構示意圖。本技術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組合式扳手頭,包括套筒1、多邊形鋼柱2以及多邊形鋼筒層3,鋼筒層3可移動地嵌套在套筒1內,鋼柱2可移動地嵌套在鋼筒層3內,套筒1、鋼柱2以及鋼筒層3同軸設置。其中,鋼柱2以及鋼筒層3的外側壁為外六邊形,套筒1、鋼柱2以及鋼筒層3的內側壁為內六邊形。鋼柱2的外側壁以及鋼筒層3的外側壁分別與各自相應的內六角螺栓適配,使得本技術的扳手頭能夠對內六角螺栓進行適配加工。上述裝置中,鋼筒層3包括至少一個多邊形鋼筒,鋼筒為空心筒體,鋼 筒的一端設置有鋼筒底板,鋼筒底板上設置有鋼筒底板通孔,鋼柱2分為第一直徑段21和第二直徑段22,第一直徑段21的直徑小于第二直徑段22的直徑,第一直徑段21可移動地貫穿鋼筒底板通孔。鋼筒的底板卡接在第二直徑段22的一端,使得當鋼筒凸出套筒1時,鋼筒能夠帶動鋼柱2一起凸出套筒1,鋼柱2填充鋼筒的內部空間,提高了使用鋼筒對應規格的扳手頭的剛度,有效地防止空心鋼筒發生斷裂。上述結構中,套筒1可以為空心筒體,第一直徑段21的一端與第二直徑段22的一端連接,在使用狀態的情況下,第二直徑段22的另一端凸出套筒1的一端;和/或至少一個鋼筒的另一端凸出套筒1的一端。當僅使用鋼柱2對應規格的扳手頭時,將鋼柱2從套筒1中推出,使得鋼柱2凸出套筒1。當使用鋼筒對應規格的扳手頭時,將鋼筒從套筒1中推出,鋼筒同時帶動鋼柱2凸出套筒1,鋼筒的另一端與第二直徑段的另一端平齊,使得鋼柱2和鋼筒一起凸出套筒1。為了便于將鋼柱以及鋼筒從套筒中推出,本技術實施例的組合式扳手頭還可以包括第一撥片4以及至少一個第二撥片,套筒1的側壁以及鋼筒層的側壁上設置有多個側壁通孔,第一撥片4可移動地貫穿側壁通孔,第一撥片4的一側卡接在第二直徑段22的一端,第二撥片可移動地貫穿側壁通孔,第二撥片的一側卡接在鋼筒層3的一端。第一撥片4穿過套筒1的側壁通孔以及鋼筒的側壁通孔以撥動鋼柱2運動,第一撥片4可以沿著側壁通孔上下運動,從而帶動鋼柱2凸出、收回套筒1。第二撥片穿過套筒1的側壁通孔以撥動鋼筒運動,第二撥片可以沿著側壁通孔上下運動,從而帶動鋼筒凸出、收回套筒1。為了防止鋼柱以及鋼筒在使用時發生滑動,第一撥片4以及第二撥片的 一端設置有限位開關5,限位開關5設置在套筒1的外側,限位開關5可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組合式扳手頭,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多邊形鋼柱以及多邊形鋼筒層,所述鋼筒層可移動地嵌套在所述套筒內,所述鋼柱可移動地嵌套在所述鋼筒層內,所述套筒、所述鋼柱以及所述鋼筒層同軸設置。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組合式扳手頭,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多邊形鋼柱以及多邊形鋼筒層,所述鋼筒層可移動地嵌套在所述套筒內,所述鋼柱可移動地嵌套在所述鋼筒層內,所述套筒、所述鋼柱以及所述鋼筒層同軸設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式扳手頭,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筒層包括至少一個多邊形鋼筒,所述鋼筒為空心筒體,所述鋼筒的一端設置有鋼筒底板,所述鋼筒底板上設置有鋼筒底板通孔,所述鋼柱分為第一直徑段和第二直徑段,所述第一直徑段的直徑小于第二直徑段的直徑,所述第一直徑段可移動地貫穿所述鋼筒底板通孔。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合式扳手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為空心筒體,所述第一直徑段的一端與所述第二直徑段的一端連接,在使用狀態的情況下,所述第二直徑段的另一端凸出所述套筒的一端;和/或至少一個所述鋼筒的另一端凸出所述套筒的一端。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合式扳手頭,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撥片以及至少一個第二撥片,所述套筒的側壁以及所述鋼筒層的側壁上設置有多個側壁通孔,所述第一撥片可移動地貫穿所述側壁通孔,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鄭樂,安小更,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