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o6k0g"></ul>
    <ul id="o6k0g"></ul>

    一種卡座、卡托以及移動終端制造技術

    技術編號:14053721 閱讀: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6 03:12
    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卡座、卡托以及移動終端,其中卡座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設置的外殼、至少第一主體以及第二主體,所述外殼與所述第一主體之間形成第一卡托空間,所述第一主體與所述第二主體之間形成第二卡托空間,所述第一卡托空間用于設置第一張卡,所述第二卡托空間用于設置第二張卡。使用本發明專利技術上下式的卡座,可以減少其平面的橫向尺寸,即可減少其所占用的橫向空間。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移動通訊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卡座、卡托以及移動終端
    技術介紹
    隨著科技的發展,移動終端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為了實現通訊存儲等功能,在移動終端中可能使用到SIM卡,存儲卡等。以SIM卡為例,可電連接于移動終端的卡座中,實現通話等功能。而現有的卡座一般分為直插式和托盤式,對于直插式的卡座,SIM卡能夠直接插入,而托盤式卡座,SIM卡需要承載于托盤上,隨托盤插入卡座。現有的托盤式卡座在承載多張卡時,一般是在平面上并排設置卡空間,該結構的平面上占據較大的空間,影響電路板上其他元件的設置。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卡座、卡托以及移動終端,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托盤式卡座占據橫向空間較大的問題。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卡座,卡座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設置的外殼、至少第一主體以及第二主體,外殼與第一主體之間形成第一卡托空間,第一主體與第二主體之間形成第二卡托空間,第一卡托空間用于設置第一張卡,第二卡托空間用于設置第二張卡。其中,卡座進一步包括設置在第一主體上的第一卡端子和設置在第二主體上的第二卡端子,第一卡端子與第一張卡電連接,第二卡端子與第二張卡電連接。其中,第一卡端子為SIM卡端子,Micro-SIM卡端子,Nano-SIM卡端子以及存儲卡端子中的一種,第二卡端子為SIM卡端子,Micro-SIM卡端子,Nano-SIM卡端子以及存儲卡端子中的一種。其中,第一卡端子為Nano-SIM卡端子,第二卡端子為存儲卡端子。其中,第一卡端子設置在第一主體面向外殼的一側,第二卡端子設置在第二主體面向第一主體的一側。其中,外殼上設置有檢測孔,通過該檢測孔檢測第一主體上的第一卡端子。其中,卡座進一步包括推桿和旋轉片,推桿設置于第二主體與開口邊相鄰的一側邊,開口邊為卡座中供卡托插入的邊,旋轉片轉動設置于第二主體與開口邊相對的內邊,旋轉片的一端連接推桿的一端,旋轉片另一端觸靠插入卡座的卡托,推桿帶動旋轉片的一端朝內邊運動,使旋轉片轉動,繼而旋轉片的另一端朝開口邊運動,帶動卡托退出開口邊。其中,卡座進一步包括卡托,卡托包括相互連接第一卡托和第二卡托,卡托由卡座的開口邊插入卡座,第一卡托置于第一卡托空間,并且第二卡托置于第二卡托空間。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卡托,卡托包括相互連接第一卡托和第二卡托,第一卡托用于放置SIM卡,Micro-SIM卡,Nano-SIM卡以及存儲卡中的一種,第二卡托用于放置SIM卡,Micro-SIM卡,Nano-SIM卡以及存儲卡中的一種。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移動終端,移動終端包括上述卡座。本專利技術的卡座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設置的外殼、至少第一主體以及第二主體,外殼與第一主體之間形成第一卡托空間,第一主體與第二主體之間形成第二卡托空間,第一卡托空間用于設置第一張卡,第二卡托空間用于設置第二張卡,上下結構的多層卡座能夠減少其平面的橫向尺寸,相應的減少其所占用的橫向空間,使得電路板上其他元件的設置空間更大。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卡座一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卡座組裝工藝的流程示意圖;圖3是圖2所示卡座組裝工藝中組裝第二主體和推桿的步驟對應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2所示卡座組裝工藝中組裝的旋轉片的步驟對應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2所示卡座組裝工藝中組裝第一主體的步驟對應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2所示卡座組裝工藝中組裝外殼的步驟對應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專利技術卡托一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專利技術移動終端一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1,圖1是本專利技術卡座一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方式卡座100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設置的外殼11、第一主體12以及第二主體13。本實施方式為雙層卡座,可連接兩張卡,若需要連接三張卡,卡座中還可設置第三主體。下面主要以雙層卡座為例進行描述,三層卡座可依此類推。具體來說,外殼11與第一主體12之間形成第一卡托空間16,用于設置第一張卡。且第一主體12上設置有第一卡端子121,第一張卡與第一卡端子121電連接,以通過第一卡端子121對第一張卡進行驅動,從而實現第一張卡的通訊或存儲等功能,一般來說,將第一卡端子121設置在第一主體12面向外殼11的一側。第一主體12與第二主體13之間形成第二卡托空間17,用于設置第二張卡。且第二主體13上設置有的第二卡端子131,第二張卡與第二卡端子131電連接,以通過第二卡端子131對第二張卡進行驅動,從而實現第二張卡的通訊或存儲等功能,一般來說,將第二卡端子131設置在第二主體13面向第一主體12的一側。本實施方式雙層卡座可針對SIM卡、Micro-SIM卡、Nano-SIM卡以及存儲卡中的任意兩種,其中存儲卡可以為Micro-SD卡,TF卡等。相應的根據卡的不同組合,第一卡端子121可以為SIM卡端子,Micro-SIM卡端子,Nano-SIM卡端子以及存儲卡端子中的一種,第二卡端子131也可以為SIM卡端子,Micro-SIM卡端子,Nano-SIM卡端子以及存儲卡端子中的一種。對應的第一主體12和第二主體13也分別設置為相應的尺寸。具體來說,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張卡為Nano-SIM卡,第二張卡為Micro-SD卡,相應的第一卡端子為Nano-SIM卡端子,第二卡端子為Micro-SD卡端子。外殼11上還設置有檢測孔111,通過該檢測孔111可檢測第一主體12上的第一卡端子121。卡座100進一步包括推桿14和旋轉片15。推桿14設置于第二主體13與開口邊132相鄰的一側邊133,開口邊132為卡座100中供卡托插入的邊,側邊133有一凹槽供推桿14活動設置于凹槽中,推桿14可在側邊133的延伸方向X上來回運動。旋轉片15轉動設置于第二主體13與開口邊132相對的內邊134,旋轉片15的中間設置有轉動柱或轉動孔,相應的在第二主體13的內邊134也設置轉動孔或轉動柱,使旋轉片15轉動設置在內邊134。旋轉片15的一端151連接推桿14的一端141,該連接為活動連接,即并不是固定連接于某一點,一般采取觸靠的方式。旋轉片15另一端152觸靠插入卡座100的卡托,推桿14帶動旋轉片15的一端151朝內邊134即朝方向x1運動,旋轉片15發生轉動,繼而旋轉片15的另一端152朝開口邊132即方向x2運動,帶動卡托退出開口邊132。為更具體的了解本實施方式卡座100的結構,請繼續參閱圖2,圖2是圖1所示卡座組裝工藝的流程示意圖。該卡座100的組裝工藝包括以下步驟。S201:將推桿14安裝在第二主體13的側邊133。請同時參閱圖3,圖3是圖2所示卡座組裝工藝組裝第二主體和推桿的步驟對應的結構示意圖。S202:將旋轉片15安裝于第二主體13的內邊134,且旋轉片15的一端15連接于推桿14的一端141。請參閱圖4,圖4是圖2所示卡座組裝工藝中組裝的旋轉片的步驟對應的結構示意圖S203:將第一主體12安裝于第二主體13上。請參閱圖5,圖5是圖2所示卡座組裝工藝中組裝第一主體的步驟對應的結構示意圖S204:將外殼11安裝于第二主體13上,且外殼11位于第一主體12上方。請參閱圖6,圖6是圖2所示卡座組裝工藝中組裝外殼的步驟對應的結構示意圖。完成上述組裝工藝,最終制得本實施方式的卡座100。本實施方式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一種卡座、卡托以及移動終端

    【技術保護點】
    一種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座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設置的外殼、至少第一主體以及第二主體,所述外殼與所述第一主體之間形成第一卡托空間,所述第一主體與所述第二主體之間形成第二卡托空間,所述第一卡托空間用于設置第一張卡,所述第二卡托空間用于設置第二張卡。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座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設置的外殼、至少第一主體以及第二主體,所述外殼與所述第一主體之間形成第一卡托空間,所述第一主體與所述第二主體之間形成第二卡托空間,所述第一卡托空間用于設置第一張卡,所述第二卡托空間用于設置第二張卡。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座進一步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主體上的第一卡端子和設置在所述第二主體上的第二卡端子,所述第一卡端子與所述第一張卡電連接,所述第二卡端子與所述第二張卡電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端子為SIM卡端子,Micro-SIM卡端子,Nano-SIM卡端子以及存儲卡端子中的一種,所述第二卡端子為SIM卡端子,Micro-SIM卡端子,Nano-SIM卡端子以及存儲卡端子中的一種。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端子為Nano-SIM卡端子,所述第二卡端子為存儲卡端子。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端子設置在所述第一主體面向所述外殼的一側,所述第二卡端子設置在所述第二主體面向所述第一主體的一側。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上設置有檢...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倪漫利韓成劉雷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天瓏無線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評論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久久伊人亚洲AV无码网站| 无码人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无码午夜福利高潮视频|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视频软件|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 亚洲精品高清无码视频| 西西4444www大胆无码| 婷婷四虎东京热无码群交双飞视频| 亚洲v国产v天堂a无码久久|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无码高潮爽到爆的喷水视频app|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软件| 免费a级毛片无码av|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 人妻少妇伦在线无码|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网中文|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下载| 台湾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中文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 精品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看 | 国产色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的视频 | 国产午夜鲁丝片AV无码|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最大|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秋| 99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久久久精品无码人妻| 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第一区揄拍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