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防眩光隧道燈,包括:殼體、掛架、發光模組和控制裝置,所述發光模組設置在殼體上,所述殼體背部設置固定轉軸,所述掛架與所述固定轉軸連接,所述掛架上設置轉動機構,所述發光模組外側設置偏光罩,所述偏光罩上設置透光曲面,所述透光曲面與發光模組上的燈珠對應排列,所述控制裝置包括微控制器和電機驅動模塊,所述微控制器的輸出端連接電機驅動模塊,所述電機驅動模塊的輸出端連接轉動機構。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的防眩光隧道燈,通過在發光模組上設置偏光罩,對隧道燈的光照進行分散,通過控制裝置對轉動機構進行控制,調整隧道燈的照射角度,提高隧道行車的安全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照明
,具體涉及一種防眩光隧道燈。
技術介紹
LED隧道燈以定向發光、功率消耗低、驅動特性好、響應速度快、抗震能力高、使用壽命長、綠色環保等優勢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替代傳統光源優勢的新一代節能光源。但是在隧道內部,由于光線較暗,隧道燈照射面積大,發光強度高,燈具所發出的強光射入人眼會造成眩光,影響視覺,傳統的防眩光燈具,通過在燈具上增加防眩光外罩等方式解決眩光問題,這種方法會降低光照度,影響照明效果,而且自動化程度低,無法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操作。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防眩光隧道燈,具有結構簡單、設計合理等特點。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防眩光隧道燈,包括:殼體、掛架、發光模組和控制裝置,所述發光模組設置在殼體上,所述殼體背部設置固定轉軸,所述掛架與所述固定轉軸連接,所述掛架上設置轉動機構,所述發光模組外側設置偏光罩,所述偏光罩上設置透光曲面,所述透光曲面與發光模組上的燈珠對應排列,所述控制裝置包括微控制器和電機驅動模塊,所述微控制器的輸出端連接電機驅動模塊,所述電機驅動模塊的輸出端連接轉動機構。進一步地,所述殼體上設置光照傳感器,所述光照傳感器與所述微控制器連接。進一步地,所述控制裝置還包括調光控制器,所述調光控制器與所述發光模組連接。進一步地,所述偏光罩為凹槽結構,所述殼體與偏光罩的凹槽處固定連接。進一步地,所述透光曲面為為非對稱曲面,其中偏光方向與行車方向相同。進一步地,所述發光模組為兩個發光模塊,每個發光模塊上均安裝一個偏 光罩。進一步地,所述偏光罩與殼體之間設置防水密封圈。進一步地,所述殼體為具有散熱結構的鋁材制作。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提供的防眩光隧道燈,發光模組固定設置在殼體上,通過在發光模組上設置偏光罩,對隧道燈的光照進行分散,防止光源直接照射人眼,對人眼產生眩光,殼體外側設置轉動機構,可以通過控制裝置對轉動機構進行控制,調整隧道燈的照射角度,避免直接照射到行車駕駛員眼睛,透光曲面與光源對應排列,對每個光源進行光源分散,避免單個光源直射造成的眩光,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通過在發光模組上設置偏光罩防止單個光源對人眼產生眩光,通過對殼體的角度進行控制,對隧道燈整體的光照方向進行控制,防止產生眩光影響駕駛人員的正常行駛,提高隧道行車的安全性。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防眩光隧道燈主視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防眩光隧道燈立體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提出的所述控制裝置結構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提出的所述偏光罩主視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提出的所述偏光曲面主視放大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提出的所述偏光曲面俯視放大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進行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一參見圖1至圖4,其中圖1是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防眩光隧道燈主視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防眩光隧道燈立體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提出的所述控制裝置結構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提出的所述偏光罩主視圖。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防眩光隧道燈,包括:殼體1、掛架5、發光模組2和控制裝置,所述發光模組2設置在殼體1上,所述殼體1背部設置固定轉軸7,所述掛架6與所述固定轉軸7連接,所述掛架1上設置轉動機構,所述發光模組2外側設置偏光罩3,所述偏光罩3上設置透光曲面31,所述透光曲面31 與發光模組2上的燈珠對應排列,所述控制裝置包括微控制器和電機驅動模塊,所述微控制器的輸出端連接電機驅動模塊,所述電機驅動模塊的輸出端連接轉動機構。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在隧道燈上還設置指示牌4,用于對道路信息及行車方向進行顯示。將指示牌4設置在隧道燈上,不需要單獨對指示牌設置照明裝置,降低成本。本專利技術實施中,發光模組固定設置在殼體上,通過在發光模組上設置偏光罩,對隧道燈的光照進行分散,防止光源直接照射人眼,對人眼產生眩光,殼體外側設置轉動機構,可以通過控制裝置對轉動機構進行控制,調整隧道燈的照射角度,避免直接照射到行車駕駛員眼睛,透光曲面與光源對應排列,對每個光源進行光源分散,避免單個光源直射造成的眩光,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通過在發光模組上設置偏光罩防止單個光源對人眼產生眩光,通過對殼體的角度進行控制,對隧道燈整體的光照方向進行控制,防止產生眩光影響駕駛人員的正常行駛,提高隧道行車的安全性。實施例二本實施例在實施例一所述的隧道燈殼體1上設置光照傳感器,光照傳感器通過信號轉換模塊與所述微控制器連接,同時控制裝置增加調光控制器,將調光控制器與所述發光模組2連接。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在隧道燈殼體上設置光照傳感器,光照傳感器對隧道內部光照進行檢測,并將檢測結果發送到控制裝置的微控制器中,微控制器根據光照強度對隧道燈的角度進行調整,通過控制電機驅動模塊對轉動機構進行驅動,調整隧道燈的光照射角度,防止光照直接照射駕乘人員,同時微控制器接收到光照傳感器檢測的光照強度后,對調光控制器發送控制命令,當光照強度高于設定值時,調光控制器對輸入到隧道燈的電流降低,從而降低隧道燈的發光強度,當光照強度低于設定最低值時,調光控制器對輸入到隧道燈的電流升高,提高隧道燈的發光強度,保證隧道的正常照明。這樣當車輛在隧道內行駛時,車輛燈光照射到光照傳感器時,隧道燈的光照強度降低,一方面節約能源,隧道燈的功率降低,延長了隧道燈的使用壽命,同時防止產生眩光,提高隧道行車安全。實施例三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偏光罩3為凹槽結構,所述殼體1與偏光罩3的凹槽處固定連接。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偏光罩采用凹槽結構,在凹槽兩端突出的部分可以將發光模組的光照射到隧道壁上,這樣就會使隧道壁的亮度增加,提高了背景亮度,增加防眩光功能。實施例四參見圖5和圖6,其中圖5是本專利技術提出的所述偏光曲面主視放大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提出的所述偏光曲面俯視放大圖。如圖5和圖6所示,所述透光曲面31為為非對稱曲面,其中偏光方向與行車方向相同。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透光曲面采用非對稱曲面,可以有效對發光模組的進行分散,透光曲面針對每個發光模組上的的燈珠對應設置,將每個燈珠的發光強度及光照角度進行散射,改變光照射方向,透光曲面的偏光方向設置為與形成方向相同,有效防止隧道燈光照直接照射人眼,防止對人眼產生眩光,提高行車安全。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燈珠位置對應于圖5中虛線圓圈的位置。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透光曲面垂直于燈具方向的曲面高度和寬度和平行于路面方向的曲面高度和寬度均不對稱,偏光的方向即為行車的方向,這樣的設計使光線順著行車方向,避免了光線直接射入人眼,有效的防止了眩光。實施例五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對于隧道燈的發光模組可以采用多個發光模塊,優選的,所述發光模組2為兩個發光模塊,每個發光模塊上均安裝一個偏光罩3。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采用多個發光模塊可以增大發光面積,減少單顆光源的功率,使用多個小光源代替一個大光源,可以降低強光源造成的眩光,而且,采用低功率的多個小光源,不僅增加了發光面積,有利于散熱,使用壽命長。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偏光罩可以設置在單個發光模塊上,也可以整體設置在發光模組上,偏光罩上的偏光曲面與每個光源對應設置,實現對光源的偏光,本專利技術對偏光罩的設置不作限制,以能夠實現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為準。進一步地,所述偏光罩3與殼體1之間設置防水密封圈。通過在偏光罩與殼體之間設置防水密封圈,通過螺絲固定安裝,能夠起到防水防塵的作用保護光源延長使用壽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防眩光隧道燈,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掛架、發光模組和控制裝置,所述發光模組設置在殼體上,所述殼體背部設置固定轉軸,所述掛架與所述固定轉軸連接,所述掛架上設置轉動機構,所述發光模組外側設置偏光罩,所述偏光罩上設置透光曲面,所述透光曲面與發光模組上的燈珠對應排列,所述控制裝置包括微控制器和電機驅動模塊,所述微控制器的輸出端連接電機驅動模塊,所述電機驅動模塊的輸出端連接轉動機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防眩光隧道燈,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掛架、發光模組和控制裝置,所述發光模組設置在殼體上,所述殼體背部設置固定轉軸,所述掛架與所述固定轉軸連接,所述掛架上設置轉動機構,所述發光模組外側設置偏光罩,所述偏光罩上設置透光曲面,所述透光曲面與發光模組上的燈珠對應排列,所述控制裝置包括微控制器和電機驅動模塊,所述微控制器的輸出端連接電機驅動模塊,所述電機驅動模塊的輸出端連接轉動機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防眩光隧道燈,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上設置光照傳感器,所述光照傳感器與所述微控制器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防眩光隧道燈,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裝...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陶成順,卜曉東,
申請(專利權)人:西安理想華夏科技創新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陜西;6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