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棒材軋線機架間的防劃傷過橋,其包括有導槽,導槽包括有在軋件延伸方向依次分布的導入端部與導出端部;所述導槽之中設置有一個U型輥,U型輥設置于導槽的底端部之上,且其軸線在水平方向上沿導槽的寬度方向進行延伸;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棒材軋線機架間的防劃傷過橋,其可在軋件進入導槽內部時通過U型輥的設置,使得軋件與導槽之間的滑動摩擦轉化為滾動摩擦,進而使其摩擦力得以顯著減小,以使得軋件在導槽任意位置內的傳輸均可避免劃傷的出現。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軋鋼生產過程中的輔助設備,尤其是一種棒材軋線機架間的防劃傷過橋。
技術介紹
工業圓棒對鋼筋表面質量有極高要求,軋制過程中軋件表面的輕微劃傷都會導致成品鋼筋表面劃痕等,嚴重影響鋼筋質量;鋼筋的表面劃傷主要是由于軋件經過過橋、導衛及一些運行輥道時與之產生摩擦,導致鋼筋表面出現劃痕。目前,生產方使用的過橋主要由鋼板焊接而成,其采用箱型結構,軋制過程中軋件在過橋內運行時與過橋的接觸面較大,雖然經過表面打磨后與軋件間的摩擦有所減小,但仍然會出現軋件表面被劃傷的情況。上述過橋設備雖然能夠一定程度的滿足螺紋鋼的質量標準要求,但無法滿足軋制工業圓棒的質量標準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棒材軋線機架間的過橋設備,其可有效避免軋件在過橋設備之上進行傳輸時出現劃傷。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棒材軋線機架間的防劃傷過橋,其包括有導槽,導槽包括有在軋件延伸方向依次分布的導入端部與導出端部;所述導槽之中設置有一個U型輥,U型輥設置于導槽的底端部之上,且其軸線在水平方向上沿導槽的寬度方向進行延伸。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改進,所述導槽的導入端部之中,其底端部與導出端部的底端部所在平面之間的距離在軋件延伸方向上逐漸減小。所述導槽的導入端部之中,其側端部與導出端部的側端部所在平面之間的距離在軋件延伸方向上逐漸減小。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通過導入端部的底端面與側端面的漸變設置,使得導入端部在軋件的延伸方向上形成寬度與高度逐漸減小的設置,致使軋件進入導槽時避免其與導槽的側端面與底端面之間發生過多接觸,從而避免軋件發生劃傷。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改進,所述導槽之中設置有在導槽的寬度方向上彼此相對的導輥安裝支架,其分別設置于導槽的側端面之上;所述導輥安裝支架之間設置有U型輥輥軸,所述U型輥安裝于U型輥輥軸之上。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使得U型輥與導槽之間的連接穩定性得以改善,進而使其導向精度得以進一步的提高。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改進,所述導輥安裝支架之上設置有升降螺栓,其可使得導輥安裝支架連同U型輥整體可在豎直方向上進行位置的調節,以使其可針對不同的軋件進行導向與防劃傷處理。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改進,所述U型輥輥軸的端部設置有外螺紋,其連接有鎖緊螺栓。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使得U型輥的安裝穩定性得以進一步的改善。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改進,所述U型輥包括有相對于導槽側端面的第一部分,以及在第一部分之間進行延伸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直徑大于第二部分的直徑,U型輥之中,兩個第一部分之間的距離由第一部分的軸心朝向其邊部逐漸增加。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改進,所述導槽之中,U型輥與導槽的導入端部之間的距離至多為導槽長度的1/2。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使得軋件進入導槽后即可與U型輥相接觸,進而使其得以導向與防劃傷處理,以使得本申請中的棒材軋線機架間的防劃傷過橋對于軋件的防劃傷效果得以進一步的提高。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棒材軋線機架間的防劃傷過橋,其可通過在軋件于過橋內進行傳輸時,通過高度與寬度漸變的導槽端部設置避免軋件于導槽的端面之間發生接觸,以避免軋件表面因與導槽端面的摩擦而出現劃傷;與此同時,軋件進入導槽內部時,本申請中的防劃傷過橋可通過U型輥的設置,使得軋件與導槽之間的滑動摩擦轉化為滾動摩擦,進而使其摩擦力得以顯著減小,以使得軋件在導槽任意位置內的傳輸均可避免劃傷的出現。此外,上述防劃傷過橋在對于軋件傳輸方向出現偏差時,可通過U型輥的設置對軋件形成導向修正處理,以進一步避免軋件出現損壞。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主視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俯視示意圖;附圖標記列表:1—導槽、101—導入端部、102—導出端部、2—U型輥、201—第一部分、202—第二部分、3—導輥安裝支架、4—U型輥輥軸、5—升降螺栓、6—鎖緊螺栓、7—加固板、8—軸銷。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明本專利技術,應理解下述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專利技術而不用于限制本專利技術的范圍。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實施例1如圖1所示的一種棒材軋線機架間的防劃傷過橋,其包括有導槽1,導槽1包括有在軋件延伸方向依次分布的導入端部101與導出端部102;所述導槽1之中設置有一個U型輥2,U型輥2設置于導槽1的底端部之上,且其軸線在水平方向上沿導槽1的寬度方向進行延伸。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改進,所述導槽1的導入端部101之中,其底端部與導出端部102的底端部所在平面之間的距離在軋件延伸方向上逐漸減小。所述導槽1的導入端部101之中,其側端部與導出端部102的側端部所在平面之間的距離在軋件延伸方向上逐漸減小。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通過導入端部的底端面與側端面的漸變設置,使得導入端部在軋件的延伸方向上形成寬度與高度逐漸減小的設置,致使軋件進入導槽時避免其與導槽的側端面與底端面之間發生過多接觸,從而避免軋件發生劃傷。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改進,所述導槽1之中設置有在導槽1的寬度方向上彼此相對的導輥安裝支架3,其分別設置于導槽的側端面之上;所述導輥安裝支架之間設置有U型輥輥軸4,所述U型輥2安裝于U型輥輥軸4之上。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使得U型輥與導槽之間的連接穩定性得以改善,進而使其導向精度得以進一步的提高。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棒材軋線機架間的防劃傷過橋,其可通過在軋件于過橋內進行傳輸時,通過高度與寬度漸變的導槽端部設置避免軋件于導槽的端面之間發生接觸,以避免軋件表面因與導槽端面的摩擦而出現劃傷;與此同時,軋件進入導槽內部時,本申請中的防劃傷過橋可通過U型輥的設置,使得軋件與導槽之間的滑動摩擦轉化為滾動摩擦,進而使其摩擦力得以顯著減小,以使得軋件在導槽任意位置內的傳輸均可避免劃傷的出現。此外,上述防劃傷過橋在對于軋件傳輸方向出現偏差時,可通過U型輥的設置對軋件形成導向修正處理,以進一步避免軋件出現損壞。實施例2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改進,所述導輥安裝支架3之上設置有升降螺栓5,其可使得導輥安裝支架連同U型輥整體可在豎直方向上進行位置的調節,以使其可針對不同的軋件進行導向與防劃傷處理。本實施例其余特征與優點均與實施例1相同。實施例3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改進,所述U型輥輥軸的端部設置有外螺紋,其連接有鎖緊螺栓6。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使得U型輥的安裝穩定性得以進一步的改善。本實施例其余特征與優點均與實施例2相同。實施例4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改進,所述U型輥2包括有相對于導槽側端面的第一部分201,以及在第一部分201之間進行延伸的第二部分202,第一部分201的直徑大于第二部分202的直徑,U型輥2之中,兩個第一部分201之間的距離由第一部分201的軸心朝向其邊部逐漸增加。本實施例其余特征與優點均與實施例3相同。實施例5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改進,所述導槽1之中,U型輥2與導槽1的導入端部101之間的距離至多為導槽1長度的1/2。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使得軋件進入導槽后即可與U型輥相接觸,進而使其得以導向與防劃傷處理,以使得本申請中的棒材軋線機架間的防劃傷過橋對于軋件的防劃傷效果得以進一步的提高。本實施例其余特征與優點均與實施例4相同。實施例6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改進,所述導槽1由底板以及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棒材軋線機架間的防劃傷過橋,其特征在于,所述棒材軋線機架間的防劃傷過橋包括有導槽,導槽包括有在軋件延伸方向依次分布的導入端部與導出端部;所述導槽之中設置有一個U型輥,U型輥設置于導槽的底端部之上,且其軸線在水平方向上沿導槽的寬度方向進行延伸。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棒材軋線機架間的防劃傷過橋,其特征在于,所述棒材軋線機架間的防劃傷過橋包括有導槽,導槽包括有在軋件延伸方向依次分布的導入端部與導出端部;所述導槽之中設置有一個U型輥,U型輥設置于導槽的底端部之上,且其軸線在水平方向上沿導槽的寬度方向進行延伸。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棒材軋線機架間的防劃傷過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槽的導入端部之中,其底端部與導出端部的底端部所在平面之間的距離在軋件延伸方向上逐漸減小。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棒材軋線機架間的防劃傷過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槽的導入端部之中,其側端部與導出端部的側端部所在平面之間的距離在軋件延伸方向上逐漸減小。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棒材軋線機架間的防劃傷過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槽之中設置有在導槽的寬度方向上彼此相對的導輥安裝支架,其分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愛華,白有志,郭玄,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永鋼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