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電源箱,包括電源箱本體,所述電源箱本體包括箱門,所述電源箱本體還包括與箱門正對并可拆卸的后蓋,所述電源箱本體上設置有拆卸孔,所述后蓋上設置有與拆卸孔配合的拆卸柱,其技術方案要點是在電源箱本體上設置有拆卸孔,在后蓋上設置與拆卸孔對應的拆卸柱,通過拆卸柱在拆卸孔內的拆卸與配合,達到了不用將主控設備上與切換開關連接的電纜逐一拆卸,便可以對主控設備進行維修。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箱體,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電源箱。
技術介紹
電源箱為一矩形框體,為了方便維修電源箱內的各個電器裝置,在電源箱上設置有箱門,電源箱內部一般設置有多層隔板,每一隔板與電源箱的兩個側壁、電源箱后蓋共同組成一個用于安裝常用裝置的電器單元箱,主要安裝充電器、逆變器、蓄電池、隔離變壓器、切換開關和主控設備等裝置。現有公開號為CN203150952U的中國專利,通過在箱體上設置可開閉的箱門,使用時能夠保證電源箱門處于關閉狀態,避免雨水或小動物等進入電源箱,保證了電源箱的使用安全,但是常用的電源箱中,主控設備內部器件的電纜安裝在電器單元箱靠近電源箱后蓋處,當電源箱內的主控設備需要維修時,通常將主控設備上的電纜進行拆卸,才能對主控設備進行維修,但是在進行拆卸電纜時候,需要維修人員將手深入電器單元箱內,在實際維修情況中,由于電源箱的深度的原因,人手很難伸入電源箱內,對電源箱內電力設備的維修造成了困難。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將后蓋拆卸的電源箱。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源箱,包括電源箱本體,所述電源箱本體包括箱門,所述電源箱本體還包括與箱門正對并可拆卸的后蓋,所述電源箱本體上設置有拆卸孔,所述后蓋上設置有與拆卸孔配合的拆卸柱。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為了實現不用將主控設備上與切換開關連接的電纜逐一拆卸,便可以對主控設備安裝在電器單元箱靠近電源箱本體后蓋處的內部器件進行維修,電源箱本體上有一箱門,在電源箱本體上正對箱門的側壁為后蓋,在電源箱本體上設置有拆卸孔,在后蓋上設置與拆卸孔對應的拆卸柱,通過拆卸柱在拆卸孔內的拆卸與配合,實現電源箱本體上后蓋的可拆卸,后蓋被拆卸后,主控設備上與切換開關連接的電纜就直接顯露出來,從而有效的實現不用將主控設備上與切換開關連接的電纜逐一拆卸,便可以對主控設備進行維修。優選地,所述拆卸孔內側壁設置有卡接孔,所述拆卸柱設置有卡接部和用于驅動卡接部插入或脫離卡接孔的驅動部。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電源箱本體在使用過程中,電源箱本體內的一些電器設備會產生振動,造成電源箱本體在使用過程中也會振動,電源箱本體的振動可能會導致拆卸柱從拆卸孔內脫離,造成后蓋從電源箱本體上掉落,電源箱本體在使用過程中,后蓋不能有效保護電源箱本體內的電器設備,因此在電源箱本體在使用的過程中,為了防止拆卸柱從拆卸孔內脫離,在拆卸孔內側壁設置有卡接孔,拆卸柱設置有卡接部,卡接部有兩種狀態,當卡接部插入卡接孔時,由于卡接部在拆卸部徑向方向與卡接孔連接,所以限制了拆卸柱在拆卸孔軸向方向的移動,從而防止了拆卸柱從拆卸孔內脫離的情況,當卡接部脫離卡接孔時,由于拆卸柱在拆卸孔軸向方向的移動沒有限制,所以后蓋能夠從電源箱本體上拆卸下來 ;為了實現上述兩種狀態,在拆卸柱上設置有驅動部,驅動部用于驅動卡接部插入或脫離卡接孔, 實現電源箱本體的振動不會導致拆卸柱從拆卸孔內脫離,后蓋不會脫離電源箱,同時實現后蓋的可拆卸。優選地,所述拆卸柱設置有第一讓位孔,所述卡接部包括滑移連接在第一讓位孔內且與卡接孔配合的第一卡接柱;所述拆卸柱沿其軸向設置有第一調控孔,所述驅動部包括設置在第一讓位孔內的壓縮彈性件和設置在第一調控孔內的第一調控桿,所述壓縮彈性件使第一卡接柱具有向第一調控孔內移動的趨勢且使第一卡接柱脫離卡接孔,所述第一調控桿通過在第一調控孔內的軸向移動且使第一卡接柱插入卡接孔。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為了實現驅動部能夠可控的將卡接部插入或脫離卡接孔,在拆卸柱上設置有第一讓位孔,并在第一讓位孔內放置一個第一卡接柱,使第一卡接柱能夠在第一讓位孔內滑動的插入或脫離卡接孔,在第一讓位孔與第一卡接柱之間設置有壓縮彈性件,壓縮彈性件能夠使第一卡接柱具有遠離卡接孔的趨勢,拆卸柱在拆卸柱軸向上設置有第一調控孔,并在第一調控孔內放置第一調控桿,使第一調控桿在第一調控孔內軸向移動時,通過第一調節桿抵觸第一卡接柱,使第一卡接柱在第一讓位孔內滑動,從而實現將第一卡接柱插入卡接孔,當第一調控桿不與第一卡接柱相抵時,由于壓縮彈性件的彈性恢復,從而使第一卡接柱脫離卡接孔,綜合上述,從而實現能夠可控的將第一卡接柱插入或脫離卡接孔,實現后蓋可控的拆卸。優選地,所述第一調控桿靠近第一卡接柱的一端設置有導向面,所述第一調控桿的軸向移動通過導向面使第一卡接柱在第一讓位孔內滑移。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調控桿在第一調控孔內的滑動過程中,通過第一調控桿與第一卡接柱的抵觸,能夠實現第一卡接柱插入或脫離卡接孔,但是為了使這種運動的傳遞更加的可靠和準確,在第一調控桿上設置有導向面,導向面位于第一調控桿與第一卡接柱抵接的部分,當第一調控桿在第一調控孔內滑動時,通過導向面與第一卡接柱相抵,導向面能夠更好地將第一調控桿在第一調控孔的滑動,傳遞為第一卡接柱在第一讓位孔的滑動,同時由于導向面的特定輪廓,可以使第一卡接柱能夠準確的插入或脫離卡接孔。優選地,所述第一調控桿與第一調控孔螺紋配合。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第一調控桿在第一調控孔內的滑動,能夠轉化為第一卡接柱在第一讓位孔內的滑動,第一卡接柱插入和脫離卡接孔,第一卡接柱在第一讓位孔內兩個不同位置,都是通過第一調控桿控制的,所以第一調控桿首先需要確定在第一調控孔內的準確移動,通過第一調控桿與第一調控孔螺紋配合,使第一調控桿的外螺紋在第一調控孔的內螺紋上轉動,第一調控桿在第一調控孔周向轉一圈,第一調控桿在第一調控孔軸向移動一個螺距,從而控制第一調控桿在第一調控孔內移動的準確移動,從而控制第一卡接柱插入或脫離卡接孔,最終實現后蓋可控的拆卸。優選地,所述第一調控桿延伸至后蓋外的一端設置有用于旋轉第一調控桿的第一旋鈕件。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控制第一卡接柱插入和脫離卡接孔,需要旋轉第一調控桿,為了方便操控第一調控桿在第一調控孔的轉動,在第一調控桿上設置有第一旋鈕件,通過第一旋鈕件的特定結構,例如第一旋鈕件為利用杠桿原理的鋼圈,使用者能夠更加便捷的通過扭轉第一旋鈕件,從而操控第一調控桿在第一調控孔的轉動。優選地,所述拆卸柱設置有第二讓位孔,所述卡接部包括滑移連接在第二讓位孔內且與卡接孔配合的第二卡接柱,所述拆卸柱沿其軸向設置有第二調控孔,所述驅動部包括滑移設置在第二調控孔內的第二調控桿,所述第二調控孔的內側壁、第二卡接柱位于第二調控孔內的端面和第二調控桿靠近第二調控孔的端面之間形成密封的空腔。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為了實現控制驅動部,使卡接部插入或脫離卡接孔,在拆卸柱外側壁上設置第二讓位孔,在第二讓位孔內放置第二卡接柱,第二卡接柱能夠在第二讓位孔內移動,從而第二卡接柱能夠插入或脫離卡接孔,在拆卸柱沿其軸向設置有第二調控孔,在第二調控孔內置第二調控桿,使第二調控桿能夠在第二調控孔內沿其軸向移動,使第二調控孔的內側壁、第二卡接柱位于第二調控孔內的端面和第二調控桿靠近第二調控孔的端面之間形成密封的空腔,密封空腔的體積一定,當第二調控桿向第二調控孔內部滑動時,密封空腔逐漸變小,使密封空腔的壓強大于外界大氣壓強,大氣壓強推動第二卡接柱向卡接孔方向移動,直至插入卡接孔;當第二調控桿向后蓋處滑動時,密封空腔逐漸變大,使密封空腔的壓強小于外界大氣壓強,大氣壓強推動第二卡接柱向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源箱,包括電源箱本體(1),所述電源箱本體(1)包括箱門(11),其特征是:所述電源箱本體(1)還包括與箱門(11)正對并可拆卸的后蓋(12),所述電源箱本體(1)上設置有拆卸孔(13),所述后蓋(12)上設置有與拆卸孔(13)配合的拆卸柱(2)。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電源箱,包括電源箱本體(1),所述電源箱本體(1)包括箱門(11),其特征是:所述電源箱本體(1)還包括與箱門(11)正對并可拆卸的后蓋(12),所述電源箱本體(1)上設置有拆卸孔(13),所述后蓋(12)上設置有與拆卸孔(13)配合的拆卸柱(2)。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源箱,其特征是:所述拆卸孔(13)內側壁設置有卡接孔(131),所述拆卸柱(2)設置有卡接部和用于驅動卡接部插入或脫離卡接孔(131)的驅動部(4)。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源箱,其特征是:所述拆卸柱(2)設置有第一讓位孔(21),所述卡接部包括滑移連接在第一讓位孔(21)內且與卡接孔(131)配合的第一卡接柱(31);所述拆卸柱(2)沿其軸向設置有第一調控孔(22),所述驅動部(4)包括設置在第一讓位孔(21)內的壓縮彈性件(42)和設置在第一調控孔(22)內的第一調控桿(41),所述壓縮彈性件(42)使第一卡接柱(31)具有向第一調控孔(22)內移動的趨勢且使第一卡接柱(31)脫離卡接孔(131),所述第一調控桿(41)通過在第一調控孔(22)內的軸向移動且使第一卡接柱(31)插入卡接孔(131)。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源箱,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調控桿(41)靠近第一卡接柱(31)的一端設置有導向面(411),所述第一調控桿(41)的軸向移動通過導向面(411)使第一卡接柱(31)在第一讓位孔(2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海洋,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琦美電氣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