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照明器具,能夠容易地進行光源單元的安裝作業。照明器具(1)具備:射出光的光源單元(3)、含有凹部(110)的基座單元(5)、在凹部(110)內對光源單元(3)進行夾持的夾持部(100)。照明器具(1)優選為還具備至少兩個被卡合部(85)。夾持部(100)優選為對應于至少兩個被卡合部(85)而含有至少兩個卡合部(10)。至少兩個卡合部(10)的每一個均優選為與所對應的被卡合部(85)進行卡合。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照明器具。
技術介紹
專利文獻1記載的照明器具具備:器具主體、相對于器具主體可拆卸的光源單元。光源單元具備:基座部件、擴散蓋子和鎖止部件。基座部件具有安裝面和背面,安裝面上排列了LED元件。擴散蓋子覆蓋著基座部件的安裝面和LED元件。鎖止部件由折彎成菱形的金屬線材構成,設置在基座部件的背面側。鎖止部件鎖止于器具主體來將光源單元安裝到器具主體上。〔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185981號公報然而,對于專利文獻1記載的照明器具,在將光源單元安裝到器具主體上時,需要進行將鎖止部件勾在器具主體的掛鉤上的操作,安裝作業復雜。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是鑒于上述課題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照明器具,能夠容易地進行其光源單元的安裝作業。本申請所公開的照明器具具備:射出光的光源單元、含有凹部的基座單元、在所述凹部內對所述光源單元進行夾持的夾持部。本申請所公開的照明器具優選為還具備至少兩個被卡合部。所述夾持部優選為含有至少兩個卡合部來對應所述至少兩個被卡合部。至少兩個卡合部的每一個都優選為與所對應的所述被卡合部進行卡合。本申請所公開的照明器具中,所述卡合部的每一個都優選為:對應于所述光源單元沿著第一方向的滑動,卡合于所述被卡合部,對應于所述光源單元沿著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滑動,脫離所述被卡合部。所述卡合部的 每一個都優選為含有滑動接觸部。所述滑動接觸部優選為:在所述光源單元沿著所述第二方向進行滑動時,滑動接觸于所述被卡合部。本申請所公開的照明器具中,所述夾持部優選為:在比所述光源單元的兩端部中的一端部更靠近所述光源單元的重心的位置,對所述光源單元進行夾持。本申請所公開的照明器具中,所述光源單元優選為進一步含有:光源部、對所述光源部進行電力供給的電源部。所述夾持部優選為在所述凹部內對所述電源部進行夾持。本申請所公開的照明器具中,所述夾持部優選為安裝在所述凹部中。本申請所公開的照明器具中,所述夾持部優選為安裝在所述光源單元中。本申請所公開的照明器具中,所述光源單元優選為含有可以被勾在所述基座單元上的鉤部件。〔技術效果〕根據本技術,能夠容易地進行光源單元的安裝作業。附圖說明圖1是表示本技術實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本技術實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光源單元、基座單元和夾持部件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本技術實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基座單元和夾持部件的立體圖。圖4(a)、圖4(b)是表示本技術實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夾持部件的立體圖。圖4(c)是表示本技術實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夾持部件的剖面圖。圖5是表示本技術實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分解立體圖。圖6是沿著圖1的VI-VI線的剖面圖。圖7(a)是表示圖6的卡合部和被卡合部的放大剖面圖。圖7(b)是表示本技術實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卡合部和被卡合部的立體圖。圖8是沿著圖1的VIII-VIII線的剖面圖。圖9是表示本技術實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中將光源單元安裝到基座單元上的步驟的前段的立體圖。圖10(a)~圖10(c)是表示本技術實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中將光源單元安裝到基座單元上的步驟的后段的側視圖。圖11(a)是表示本技術實施方式二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夾持部的立體圖。圖11(b)是表示本技術實施方式二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夾持部的剖面圖。圖12是表示本技術實施方式二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剖面圖。圖13(a)是表示圖12的卡合部和被卡合部的放大剖面圖。圖13(b)是表示本技術實施方式二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卡合部和被卡合部的立體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技術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在圖中,對相同或者相應的部分標上相同的附圖標記而不再重復說明。本技術實施方式中,X軸、Y軸和Z軸互相垂直,X軸和Y軸平行于水平面,Z軸平行于鉛垂線。(實施方式一)圖1是表示本技術實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立體圖。如圖1所示,照明器具1具備:光源單元3和基座單元5。光源單元3射出光。光源單元3安裝在基座單元5上。光源單元3沿著固定方向PD延伸。實施方式一中,方向PD表示第一方向FD或者第二方向SD。第一方向FD大致平行于Y軸的正方向。第二方向SD是第一方向FD的相反方向。 基座單元5沿著方向PD延伸,安裝在建筑物之類的構造結構中的安裝部上。實施方式一中,安裝部是建筑物中的房間天花板表面。圖2是表示照明器具1的光源單元3、基座單元5和夾持部件100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基座單元5和夾持部件100的立體圖。如圖2和圖3所示,基座單元5含有凹部110。凹部110沿著方向PD延伸,呈溝狀。凹部110的剖面大致呈U狀,凹部110具有頂壁部110a和彼此相對的一對側壁部110b。頂壁部110a和一對側壁部110b沿著方向PD延伸。在頂壁部110a的長邊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貫通孔116,貫通孔116用于從頂棚導入電源線。光源單元3含有對光源部進行電力供給的電源部84。電源部84配置在比光源單元3的長邊方向的一對端部中的一端部更靠近光源單元3的長邊方向的中央的位置。具體來說,電源部84配置在貫通孔116的附近。還有,外部電源經過從貫通孔116導入的電源線,再通過接線端子,將電力供給到電源部84。還有,光源單元3含有彼此相對的兩個被卡合部85。具體來說,電源部84含有兩個被卡合部85。圖2中,只畫出了兩個被卡合部85中的一個被卡合部85。在電源部84中,形成有兩個被卡合部85中的一個被卡合部85的面與形成有另一個被卡合部85的面相對。兩個被卡合部85沿著光源單元3的短邊方向配置。具體來說,在光源單元3被安裝到基座單元5上時,兩個被卡合部85被配置成位于兩個側壁部110b之間。根據實施方式一,在電源部84中形成有被卡合部85,因此不需要將被卡合部85作為專用部件來準備,從而能夠減少部件數量和組裝工時。照明器具1還具備作為夾持部的夾持部件100。夾持部件100大致是U狀,具有彈性,例如是金屬制的板彈簧。夾持部件100安裝在凹部110中。具體來說,夾持部件100安裝在頂壁部110a中。夾持部件100配置在比基座單元5的長邊方向的一對端部中的一端部更靠近基座單元5的長邊方向的中央的位置。具體來說,夾持部件100配置在貫通孔116的附近。光源單元3沿箭頭A的方向被推入凹部110后,夾持部件100在凹部110內對光源單元3進行夾持。其結果,光源單元3被安裝在基座單元5上。根據實施方式一,操作者通過將光源單元3嵌入到夾持部件100中來使夾持部件100夾持光源單元3,就能夠容易地將光源單元3安裝到基座單元5上。具體來說,夾持部件100在凹部110內對電源部84進行夾持。因此,根據實施方式一,不需要將夾持部件100所夾持的被夾持部件作為專用部件來準備,從而能夠減少部件數量和組裝工時。還有,通過夾持比較重的的電源部84,能夠抑制光源單元3因自重而彎曲。而且,電源部84向凹部110突出,因此能夠更容易地將光源單元3安裝到基座單元5上。參照圖2和圖4,對夾持部件100進行詳細說明。圖4(a)和圖4(b)是表示夾持部件100的立體圖。圖4(c)是表示夾持部件100的剖面圖。如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照明器具,具備:光源單元,射出光;基座單元,含有凹部;以及夾持部,在所述凹部內對所述光源單元進行夾持。
【技術特征摘要】
2015.04.30 JP 2015-0931311.一種照明器具,具備:光源單元,射出光;基座單元,含有凹部;以及夾持部,在所述凹部內對所述光源單元進行夾持。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還具備至少兩個被卡合部,所述夾持部含有至少兩個卡合部,所述至少兩個卡合部對應于所述至少兩個被卡合部,與各自對應的所述被卡合部進行卡合。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的每一個對應于所述光源單元沿著第一方向的滑動,與所述被卡合部進行卡合,所述卡合部的每一個對應于所述光源單元沿著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滑動,離開所述被卡合部,所述卡合部的每一個均含有滑動接觸部,所述滑動接觸部在所述光源單元沿著所述第二方向滑動時,滑...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西岡隆行,藤井肇,
申請(專利權)人:小泉照明株式會社,青垣小泉照明株式會社,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