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具有鍍鋁層的CPP五層共擠流延雙向拉伸膜,這種具有鍍鋁層的CPP五層共擠流延雙向拉伸膜在由兩層聚丙烯層所構成的支撐層兩側各復合增加一層聚乙烯層,改進原膜中支撐層的貼合結構;由于PE薄膜具有拉伸伸長率大、抗張強度低的特點,將PP層與PE層復合之后能夠降低薄膜支撐層的挺度,生產出來的CPP薄膜也具有拉伸特性,可以進行雙向拉伸,并且具有良好的物理穩定性和高機械強度;而且PE經過流延后具備良好的透明度、光澤度和熱封性,經過復合之后能夠進一步增強CPP薄膜原有的高透明與高光澤特性,而且與熱封層更容易貼合;而在支撐層最上層的第二聚乙烯層的上表面再在增設一層鍍鋁層,對薄膜進行金屬化處理,使薄膜表面帶有金屬光澤。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薄膜,尤其涉及一種具有鍍鋁層的CPP五層共擠流延雙向拉伸膜。
技術介紹
流延膜是通過熔體流涎驟冷生產的一種無拉伸、非定向的平擠薄膜,有單層流延和多層共擠流延兩種方式,其特點是生產速度快、產量高,而且薄膜的透明性、光澤性、厚度均勻性等都極為出色。多層共擠流延膜一般包括熱封層、支撐層、電暈層三層結構,在材料的選擇上較單層膜寬,可單獨選擇滿足各個層面要求的物料,賦予薄膜以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其中熱封層要進行熱封合加工,要求材料的熔點較低,熱熔性要好,熱封溫度要寬,封口要容易;支撐層對薄膜起到支撐作用,增加薄膜的挺性;電暈層要進行印刷或金屬化處理,要求有適度的表面張力,對助劑的添加應有嚴格的限制。CPP薄膜(流延聚丙烯薄膜)是共擠流延膜中比較常用的一種薄膜,具有優異的光潔度和清晰度,而且生產成本更低、產量更高。但是,CPP薄膜是通過流延擠塑工藝生產的,這種生產工藝使得CPP薄膜僅在縱向(MD)方向存在某種取向,屬于非取向薄膜,使CPP薄膜缺少像BOPP薄膜(雙向拉伸聚丙烯薄膜)之類的雙向拉伸膜所具有的物理穩定性和高機械強度,氣密性也比較差。CPP薄膜既可以作為其他復合材料的基膜,廣泛運用于食品、醫藥用品、紡織品、鮮花、日用品的包裝;而為了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一些生產者會對CPP薄膜也可以進行金屬化處理,使薄膜帶有亮麗的金屬光澤,通過金屬化(比如真空鍍鋁)之后能夠使包裝更加高檔。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具有鍍鋁層的CPP五層共擠流延雙向拉伸膜,這種薄膜不僅具備傳統CPP薄膜高透明、高光澤、厚度均勻等特性,而且具有雙向拉伸膜特有的物理穩定性、高機械強度和高氣密性,而且具有良好的金屬光澤。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具有鍍鋁層的CPP五層共擠流延雙向拉伸膜,包括熱封層、支撐層和電暈層,熱封層貼附在支撐層的下表面,電暈層設置在支撐層的上表面,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鍍鋁層;所述支撐層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貼合的第一聚乙烯(PE)層、第一聚丙烯(PP)層、第二聚丙烯(PP)層和第二聚乙烯(PE)層;所述熱封層貼附在第一聚乙烯(PE)層的下表面,第一聚乙烯(PE)層的上表面與第一聚丙烯(PP)層的下表面之間通過第一粘合層貼合,第一聚丙烯(PP)層的上表面與第二聚丙烯(PP)層的下表面之間通過第二粘合層貼合,第二聚丙烯(PP)層的上表面與第二聚乙烯(PE)層的下表面之間通過第三粘合層貼合;鍍鋁層設置在第二聚乙烯(PE)層的上表面,所述電暈層設置在鍍鋁層的上表面。在原來CPP多層共擠流延膜中由兩層聚丙烯(PP)層所構成的支撐層兩側各復合增加一層聚乙烯(PE)層,改進原有CPP多層共擠流延膜中支撐層的貼合結構;由于PE薄膜具有拉伸伸長率大、抗張強度低的特點,將PP層與PE層復合之后能夠降低薄膜支撐層的挺度,生產出來的CPP薄膜也具備與BOPP薄膜相似的拉伸特性,可以進行雙向拉伸,并且具有良好的物理穩定性和高機械強度;而且PE經過流延后具備良好的透明度、光澤度和熱封性,經過復合之后能夠進一步增強CPP薄膜原有的高透明與高光澤特性,而且與熱封層更容易貼合;而在支撐層最上層的第二聚乙烯(PE)層的上表面再在增設一層鍍鋁層,對薄膜進行金屬化處理,使薄膜表面帶有金屬光澤。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方案,所述第一聚乙烯(PE)層、第一聚丙烯(PP)層、第二聚丙烯(PP)層和第二聚乙烯(PE)層的下表面均具有粗糙結構。作為支撐層的第一聚乙烯(PE)層、第一聚丙烯(PP)層、第二聚丙烯(PP)層和第二聚乙烯(PE)層的下表面均具有粗糙結構,即是對第一聚乙烯(PE)層、第一聚丙烯(PP)層、第二聚丙烯(PP)層和第二聚乙烯(PE)層的下表面進行粗糙處理,能夠增大與對應粘合層的接觸面積,使貼合效果更好,使層與層之間的結合更加緊密。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第一聚乙烯(PE)層、第二聚乙烯(PE)層的上表面均具有粗糙結構。第一聚乙烯(PE)層、第二聚乙烯(PE)層的上表面均具有粗糙結構,即是對第一聚乙烯(PE)層、第二聚乙烯(PE)層的上表面進行粗糙處理,進一步增強第一聚乙烯(PE)層、第二聚乙烯(PE)層與相鄰層之間的貼合效果,使層與層之間的結合更加緊密。作為本技術更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粗糙結構由多條相互平行的凸條紋構成。作為本技術更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粗糙結構由多條相互交叉成網狀的凸條紋構成。作為本技術更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粗糙結構由多個凸點構成。采用均勻設置凸點、相互平行的凸條紋或者相交成網狀的凸條紋,將PP層或PE層的表面做粗糙化處理,能夠使貼合面更加均勻,貼合效果更好。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方案,還包括雙向拉伸尼龍(PA)層;雙向拉伸尼龍(PA)層貼合在所述第二聚乙烯(PE)層的上表面,鍍鋁層設置在雙向拉伸尼龍(PA)層的上表面。PA薄膜具有耐刺穿強度、沖擊強度、摩擦強度、彎曲強度高的特點,并且具有較好的氣體阻隔性;將雙向拉伸PA層復合在第二聚乙烯(PE)層的上表面能夠增強本技術CPP五層共擠流延雙向拉伸膜的強度,而且還能提高耐熱性、耐寒性和耐油性,能夠更廣泛的應用到食品包裝行業中。 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在原來CPP多層共擠流延膜中由兩層聚丙烯(PP)層所構成的支撐層兩側各復合增加一層聚乙烯(PE)層,改進原有CPP多層共擠流延膜中支撐層的貼合結構;由于PE薄膜具有拉伸伸長率大、抗張強度低的特點,將PP層與PE層復合之后能夠降低薄膜支撐層的挺度,生產出來的CPP薄膜也具備與BOPP薄膜相似的拉伸特性,可以進行雙向拉伸,并且具有良好的物理穩定性和高機械強度;而且PE經過流延后具備良好的透明度、光澤度和熱封性,經過復合之后能夠進一步增強CPP薄膜原有的高透明與高光澤特性,而且與熱封層更容易貼合;而在支撐層最上層的第二聚乙烯(PE)層的上表面再在增設一層鍍鋁層,對薄膜進行金屬化處理,使薄膜表面帶有金屬光澤。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各層粗糙結構示意圖,從左至右依次為平行條紋結構、交叉網狀條紋結構、凸點結構;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做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一種具有鍍鋁層的CPP五層共擠流延雙向拉伸膜,包括熱封層1、支撐層2、鍍鋁層3和電暈層4,熱封層1貼附在支撐層2的下表面,鍍鋁層3設置在支撐層2的上表面,電暈層4設置在鍍鋁層3的上表面;所述支撐層2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貼合的第一聚乙烯(PE)層201、第一聚丙烯(PP)層202、第二聚丙烯(PP)層203和第二聚乙烯(PE)層204;所述熱封層1貼附在第一聚乙烯(PE)層201的下表面,第一聚乙烯(PE)層201的上表面與第一聚丙烯(PP)層202的下表面之間通過第一粘合層501貼合,第一聚丙烯(PP)層202的上表面與第二聚丙烯(PP)層203的下表面之間通過第二粘合層502貼合,第二聚丙烯(PP)層203的上表面與第二聚乙烯(PE)層204的下表面之間通過第三粘合層503貼合,鍍鋁層3設置在第二聚乙烯(PE)層204的上表面;第一聚乙烯(PE)層201和第二聚乙烯(PE)層204的上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具有鍍鋁層的CPP五層共擠流延雙向拉伸膜,包括熱封層、支撐層和電暈層,熱封層貼附在支撐層的下表面,電暈層設置在支撐層的上表面,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鍍鋁層;所述支撐層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貼合的第一聚乙烯層、第一聚丙烯層、第二聚丙烯層和第二聚乙烯層;所述熱封層貼附在第一聚乙烯層的下表面,第一聚乙烯層的上表面與第一聚丙烯層的下表面之間通過第一粘合層貼合,第一聚丙烯層的上表面與第二聚丙烯層的下表面之間通過第二粘合層貼合,第二聚丙烯層的上表面與第二聚乙烯層的下表面之間通過第三粘合層貼合;鍍鋁層設置在第二聚乙烯層的上表面,所述電暈層設置在鍍鋁層的上表面。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具有鍍鋁層的CPP五層共擠流延雙向拉伸膜,包括熱封層、支撐層和電暈層,熱封層貼附在支撐層的下表面,電暈層設置在支撐層的上表面,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鍍鋁層;所述支撐層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貼合的第一聚乙烯層、第一聚丙烯層、第二聚丙烯層和第二聚乙烯層;所述熱封層貼附在第一聚乙烯層的下表面,第一聚乙烯層的上表面與第一聚丙烯層的下表面之間通過第一粘合層貼合,第一聚丙烯層的上表面與第二聚丙烯層的下表面之間通過第二粘合層貼合,第二聚丙烯層的上表面與第二聚乙烯層的下表面之間通過第三粘合層貼合;鍍鋁層設置在第二聚乙烯層的上表面,所述電暈層設置在鍍鋁層的上表面。2.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鍍鋁層的CPP五層共擠流延雙向拉伸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乙烯層、第一聚丙烯層、第二聚丙烯層和第二聚乙烯層的下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鄞健峰,
申請(專利權)人:揭陽市潤峰環保實業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