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新型地下水調節冷暖的節能建筑,包括房體,所述房體的頂部安裝有風力發電裝置,且風力發電裝置包括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的頂部設有渦輪外殼,且渦輪外殼的內腔中部穿插有驅動軸,所述驅動軸延伸至固定底座的內腔,且驅動軸的底部與設置在固定底座內腔中部的發電機的轉子相連接。通過在房體上設有風力發電裝置,可以對房體內的用電器進行供電,從而節約了能源;由于地下水溫度較低通過在水井的出水口處設有調溫裝置,對地下水進行加熱使其使用起來溫度并不會很低;通過調溫裝置設有太陽能電池板,可以有效的起到節約能源的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節能建筑
,具體為一種新型地下水調節冷暖的節能建筑。
技術介紹
直到2002年末,我國節能建筑面積只有2.3億平方米,我國已建房屋有400億平方米以上屬于高耗能建筑,總量龐大,潛伏巨大能源危機,正如建設部有關負責人指出,僅到2000年末,我國建筑年消耗商品能源共計3.76億噸標準煤,占全社會終端能耗總量的27.6%,而建筑用能的增加對全國的溫室氣體排放“貢獻率”已經達到了25%。現有的節能建筑單純的達到了節能建筑的標準,但是往往忽略了一個問題,在節能建筑內使用的地下水由于溫度較低,普通的節能建筑內的地下水溫不可控制,對于寒冷季節來說不便于使用,同時使用電網的電來對地下水加熱,也會對資源造成浪費。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地下水調節冷暖的節能建筑,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新型地下水調節冷暖的節能建筑,包括房體,所述房體的頂部安裝有風力發電裝置,且風力發電裝置包括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的頂部設有渦輪外殼,且渦輪外殼的內腔中部穿插有驅動軸,所述驅動軸延伸至固定底座的內腔,且驅動軸的底部與設置在固定底座內腔中部的發電機的轉子相連接,所述固定底座的內腔中還安裝有控制器、逆變器和蓄電池,且控制器分別與逆變器和蓄電池電連接,所述逆變器與發電機電性連接,所述渦輪外殼內的驅動軸上套接有葉盤,且驅動軸頂部的側壁固定安裝有葉片,所述房體的外側設有地下水井,且地下水井的出水口處安裝有調溫裝置,所述調溫裝置的出水口通過管道連接至房體的內腔,且管道上安裝有水閥;所述調溫裝置包括支架,且支架上設有圓柱狀的殼體,所述殼體的內腔與地下水井的內腔相連通,所述殼體的外側壁安裝有太陽能電池板,且太陽能電池板與逆變器電連接,所述殼體的內腔中留有夾層,且夾層內均勻設有加熱絲網,所述加熱絲網的端部與逆變器的輸入端和輸出端電連接,所述殼體的內腔中部穿插有攪拌軸,且攪拌軸的側壁均勻安裝有弧形攪拌片,所述攪拌軸的末端安裝有電機,且電機通過電導體與控制器連接。優選的,所述驅動軸上套接安裝有與葉盤相互配合的軸承座。優選的,所述弧形攪拌片的個數至少為6個。優選的,所述水閥為閘閥或球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該新型地下水調節冷暖的節能建筑,通過在房體上設有風力發電裝置,可以對房體內的用電器進行供電,從而節約了能源;由于地下水溫度較低通過在地下水井的出水口處設有調溫裝置,對地下水進行加熱使其使用起來溫度并不會很低;通過調溫裝置設有太陽能電池板,可以有效的起到節約能源的效果。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調溫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房體,2、風力發電裝置,21、固定底座,22、渦輪外殼,23、驅動軸,24、發電機,25、控制器,26、逆變器,27、蓄電池,28、葉盤,29、葉片,210、軸承座,3、地下水井,4、調溫裝置,41、支架,42、殼體,43、太陽能電池板,44、加熱絲網,45、攪拌軸,46、弧形攪拌片,47、電機,5、水閥。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2,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新型地下水調節冷暖的節能建筑,包括房體1,所述房體1的頂部安裝有風力發電裝置2,且風力發電裝置2包括固定底座21,所述固定底座21的頂部設有渦輪外殼22,且渦輪外殼22的內腔中部穿插有驅動軸23,所述驅動軸23延伸至固定底座21的內腔,且驅動軸23的底部與設置在固定底座21內腔中部的發電機24的轉子相連接,所述固定底座21的內腔中還安裝有控制器25、逆變器26和蓄電池27,且控制器25分別與逆變器26和蓄電池27電連接,所述逆變器26與發電機24電性連接,所述渦輪外殼22內的驅動軸23上套接有葉盤28,且驅動軸23頂部的側壁固定安裝有葉片29,通過在房體1上設有風力發電裝置2,可以對房體1內的用電器進行供電,從而節約了能源,所述房體1的外側設有地下水井3,且地下水井3的出水口處安裝有調溫裝置4,所述調溫裝置4的出水口通過管道連接至房體1的內腔,且管道上安裝有水閥5;所述調溫裝置4包括支架41,且支架41上設有圓柱狀的殼體42,所述殼體42的內腔與地下水井3的內腔相連通,所述殼體42的外側壁安裝有太陽能電池板43,且太陽能電池板43與逆變器26電連接,通過調溫裝置4設有太陽能電池板43,可以有效的起到節約能源的效果,所述殼體42的內腔中留有夾層,且夾層內均勻設有加熱絲網44,所述加熱絲網的44端部與逆變器26的輸入端和輸出端電連接,所述殼體42的內腔中部穿插有攪拌軸45,且攪拌軸45的側壁均勻安裝有弧形攪拌片46,所述攪拌軸45的末端安裝有電機47,且電機47通過電導體與控制器25連接,由于地下水溫度較低通過在地下水井3的出水口處設有調溫裝置4,對地下水進行加熱使其使用起來溫度并不會很低。為了便于葉盤28的轉動和保證葉盤28轉動的穩定性,所述驅動軸23上套接安裝有與葉盤28相互配合的軸承座210。為了便于弧形攪拌片46攪拌的更加充分,所述弧形攪拌片46的個數至少為6個。為了便于水閥5可以調節流速,所述水閥5為閘閥或球閥。本技術的工作原理:該新型地下水調節冷暖的節能建筑,通過風力發電裝置2儲存電能,并且對房體1內的用電器進行供電,同時由于房體1內所需水資源來自于地下水井3內,將地下水井3內的低溫水通過調溫裝置4進行調溫,調溫裝置4通過太陽能電池板43對加熱絲網44進行供電和加熱,通過電機47帶動攪拌軸45對殼體42內的水進行攪拌使其受熱均勻,最后再通過水閥5來控制地下水的流速。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技術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技術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技術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新型地下水調節冷暖的節能建筑,包括房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房體(1)的頂部安裝有風力發電裝置(2),且風力發電裝置(2)包括固定底座(21),所述固定底座(21)的頂部設有渦輪外殼(22),且渦輪外殼(22)的內腔中部穿插有驅動軸(23),所述驅動軸(23)延伸至固定底座(21)的內腔,且驅動軸(23)的底部與設置在固定底座(21)內腔中部的發電機(24)的轉子相連接,所述固定底座(21)的內腔中還安裝有控制器(25)、逆變器(26)和蓄電池(27),且控制器(25)分別與逆變器(26)和蓄電池(27)電連接,所述逆變器(26)與發電機(24)電性連接,所述渦輪外殼(22)內的驅動軸(23)上套接有葉盤(28),且驅動軸(23)頂部的側壁固定安裝有葉片(29),所述房體(1)的外側設有地下水井(3),且地下水井(3)的出水口處安裝有調溫裝置(4),所述調溫裝置(4)的出水口通過管道連接至房體(1)的內腔,且管道上安裝有水閥(5);所述調溫裝置(4)包括支架(41),且支架(41)上設有圓柱狀的殼體(42),所述殼體(42)的內腔與地下水井(3)的內腔相連通,所述殼體(42)的外側壁安裝有太陽能電池板(43),且太陽能電池板(43)與逆變器(26)電連接,所述殼體(42)的內腔中留有夾層,且夾層內均勻設有加熱絲網(44),所述加熱絲網(44)的端部與逆變器(26)的輸入端和輸出端電連接,所述殼體(42)的內腔中部穿插有攪拌軸(45),且攪拌軸(45)的側壁均勻安裝有弧形攪拌片(46),所述攪拌軸(45)的末端安裝有電機(47),且電機(47)通過電導體與控制器(25)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地下水調節冷暖的節能建筑,包括房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房體(1)的頂部安裝有風力發電裝置(2),且風力發電裝置(2)包括固定底座(21),所述固定底座(21)的頂部設有渦輪外殼(22),且渦輪外殼(22)的內腔中部穿插有驅動軸(23),所述驅動軸(23)延伸至固定底座(21)的內腔,且驅動軸(23)的底部與設置在固定底座(21)內腔中部的發電機(24)的轉子相連接,所述固定底座(21)的內腔中還安裝有控制器(25)、逆變器(26)和蓄電池(27),且控制器(25)分別與逆變器(26)和蓄電池(27)電連接,所述逆變器(26)與發電機(24)電性連接,所述渦輪外殼(22)內的驅動軸(23)上套接有葉盤(28),且驅動軸(23)頂部的側壁固定安裝有葉片(29),所述房體(1)的外側設有地下水井(3),且地下水井(3)的出水口處安裝有調溫裝置(4),所述調溫裝置(4)的出水口通過管道連接至房體(1)的內腔,且管道上安裝有水閥(5);所述調溫裝置(4)包括支...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丹陽,劉春正,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科技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