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小麥割前脫粒聯合收獲機,置于配套小型拖拉機前方,小麥在分禾撥禾裝置的撥引下,受呈縱向排列主脫粒滾筒的打擊脫粒,脫下的籽粒及短莖稈、穗頭一同進入復脫粒滾筒進行復脫,經凹板篩分離后,碎莖稈被排出機體,籽粒及少量雜物進入清選裝置,雜物被氣流吸出,籽粒即可裝袋,最后小麥莖稈則由圓盤切刀割斷。本發明專利技術適于小地塊作業,尤其是小麥與其他作物套種方式的小麥收獲機械化作業。具有耗能少,體積小,成本低等優點。(*該技術在201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小型小麥割前脫粒聯合收獲機。傳統的聯合收獲機收獲小麥作物的工藝流程是:先將小麥莖桿切割斷,然后全部輸入機體內進行脫粒、分離、清選,籽粒入倉。目前,人們提出了新的收獲方法,即割前脫粒。聯合收獲機先將站立于地面的作物進行脫粒、分離、清選,然后再切割斷作物的莖桿。在收獲過程中莖桿不進入機體內。于是人們研制出谷物割前脫粒聯合收獲機來替代傳統的聯合收獲機,如法國刊物“BTMZA”90年3月報導的一種自走式割前脫粒聯合收獲機,及中國專利88106505.6割前脫粒方法及氣收滾筒割前脫粒聯合收獲機等。這類型的聯合收獲機與傳統型的相比較,具有效率高,功耗少等優點。目前研制的這種類型機具均為自備動力的自走式聯合收獲機,適于對大面積的農作物進行收獲作業,同時也存在著體積大,結構復雜、成本高的不足之處。為了避免上述不足之處,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小型小麥割前脫粒聯合收獲機,以8~12馬力拖拉機為配套動力,適于小地塊作業,尤其適于小麥與其它作物套種種植方式的小麥收獲機械化作業。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耗能少、成本低的特點。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了以下技術措施。小麥割前脫粒聯合收獲機,置于配套拖拉機前方,由分禾撥禾裝置、脫粒裝置、清選裝置、動力傳動裝置及前導向輪和后圓盤切刀組成,安裝在機架上,經動力傳動裝置的皮帶輪、皮帶連為一體,分禾撥禾裝置位于機體前方,包括兩邊的分禾器和帶撥禾輪的撥禾-->器。脫粒裝置位于分禾撥禾裝置后方,由主脫粒滾筒、復脫粒滾筒及與其對應的帶弧度凹板篩組成。兩脫粒滾筒的軸線與機器前進方向一致呈平行縱向排列。在凹板篩下方設有螺旋式輸送攪籠,清選裝置豎立干脫粒裝置后部,由揚谷器、清選筒及離心風機組成,揚谷器的出口和離心風機的吸風口均與清選筒相通,平行的兩組圓盤切刀位于脫粒裝置的后下方。上邊提及的主脫粒滾筒,沿軸線排列3~6塊板齒,螺旋排列75~85個弓齒、20~25個釘齒,在主脫粒滾筒上還垂直裝有谷粒阻擋板。與主脫粒滾筒平行的復脫粒滾筒上嵌有紋桿,在該滾筒的前部設有螺旋導向桿,其長度為250~350mm。在主脫粒滾筒和復脫粒滾筒的下面均設有對應的弧形凹板篩,兩凹板篩連接處裝有導向蝸舌,在主脫粒滾筒對應的凹板篩上設有毛刷。本專利技術清選裝置的揚谷器與螺旋式輸送攪籠同軸,揚谷器安裝在螺旋式輸送攪籠一端,由四片葉片和殼體組成,殼體的籽粒出谷處傾斜角度為65~85°。本專利技術與8~12馬力拖拉機配套,其整機長度為3800~4000mm,寬度為1500~1600mm,高度為1540mm~1600mm。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措施,本專利技術的優點如下:1、與傳統小型小麥聯合收獲機比較,本專利技術結構簡單,體積小、耗能少、成本低。由于作物莖桿不進入脫粒裝置,脫出的籽粒與莖桿不相混,所以在結構上省去傳統聯合收獲機所設置的體積龐大的逐稿器部分,-->減輕了機器重量,降低成本,同時耗能少。由于脫粒裝置僅作用于穗頭部位,莖桿和雜草不進入脫粒裝置內,防止因潮溫莖桿和雜草而引起的堵塞故障,同時可延長作業時間,提高工作效率。2、與現有技術中的割前脫粒聯合收獲機比較。a、國內外目前所研制的割前脫粒聯合收獲機,均為自走式聯合收獲機,本專利技術是與8~12馬力拖拉機配套使用,結構簡單、體積小、成本低。b、國外研制的割前脫粒聯合收獲機,采用單脫粒滾筒結構,滾筒軸端裝有風機,脫下的籽粒在該風機的作用下得到清選。該機器割幅為1.5米,適于在中小地塊進行收獲作業,收獲總損失為3~4%,籽粒清潔率>85%,本專利技術采用雙脫粒滾筒平行縱向排列,籽粒清潔率為>97%,總損失為1.65%,工作性能好。c、中國專利88106505.6采用了橫置式脫粒滾筒,效率較高,但為了解決籽粒的飛濺損失,安裝了強力風機,以此將籽粒吸收起來,使機器體積龐大,結構復雜,而該機型適于水稻作物的收獲作業。3、本專利技術體積較小,割幅為450~600mm,適于小地塊或小麥套種地塊中的小麥機械化收獲作業,使用方便。為進一步說明本專利技術的特點,下面結合附圖1至6所示的實施例,加以詳細描述。圖1小麥割前脫粒聯合收獲機結構示意圖。圖2脫粒裝置工作原理示意圖。圖3主脫粒滾筒結構示意圖。圖4復脫粒滾筒結構示意圖。-->圖5揚谷器結構示意圖。圖6小麥割前脫粒聯合收獲機動力傳動示意圖。圖中:1分禾器????????2導向桿????????3自由輪????????4撥禾器????????5主脫粒滾筒6螺旋式輸送攪籠????????7揚谷器????????8圓盤切刀????????9清選筒10風管????????11風機????????12動力傳動系統????????13中間傳動軸14配套動力拖拉機????????15發動機????????16機架????????17細篩網18復脫粒滾筒????????19復脫粒滾筒凹板篩????????20蝸舌21主脫粒滾筒凹板????????22毛刷????????23滾筒護板24谷粒阻擋板????????25板齒????????26釘齒????????27弓齒????????28導向桿29紋桿????????30殼體????????31葉片????????32傳動立軸????????33中間軸34上中間傳動軸????????35傳動軸????????36拖拉機動力輸入軸37動力輸出軸????????38發動機皮帶輪。小麥割前脫粒聯合收獲機其結構如附圖所示。以采用8~12馬力手扶拖拉機為配套動力為實例,將手扶拖拉機改裝成發動機為后置式。在機架的前端裝有導向的自由輪3和操縱自由輪的導向桿2,拐彎時可人工協助轉向,分禾撥禾裝置、脫粒裝置、清選裝置,由前向后依次排列,圓盤切刀8位于脫粒裝置后下方。脫粒裝置的主脫粒滾筒5和復脫粒滾筒18平行縱向排列,其軸線與拖拉機前進方向一致,螺旋式輸送攪籠6位于脫粒裝置下面,其軸的一端安裝揚谷器7,清選筒8位于揚谷器上方,離心風機11在揚谷器7后側。當聯合收獲機進入麥地進行收獲作業時,動力經傳動皮帶及皮帶輪,帶動各部件運轉。分禾器1和撥禾器4將小麥穗部送至主脫粒滾筒一側,主脫粒滾筒自射旋轉,又隨機器向前運行,小麥穗部在主脫粒滾,筒復合運動作用下,相對后移的同時,又受滾筒上弓齒、釘齒梳刷-->脫粒,一小部分籽粒經主脫粒滾筒下凹板篩分離后進入螺旋式輸送攪籠。大部分籽粒及短莖桿在板齒所形成風力的導向作用下被甩入復脫粒滾筒,復脫粒滾筒具有脫粒和軸向輸送的作用,未脫凈的籽粒受紋桿搓擦后,籽粒經凹板篩篩網孔進入螺旋式輸送攪籠,莖桿經復脫后沿軸線向后移,從機體排草口排出。進入螺式輸送攪籠籽粒和少量雜物被輸送到揚谷器,經揚谷器葉片拋至氣流清選筒,麥糠及雜物被離心風機的氣流吸出,清選后的籽粒則可裝袋。經脫粒裝置對穗部脫粒后的站立于地面莖桿,被動圓盤切刀割斷,鋪放在地面,從而完成小麥收獲過程。-->本專利技術的動力傳動路線如下:-->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數據:主脫粒滾筒直徑380~420mm,長700~800mm轉速950~1240轉/分整機長度3800~4000mm,寬1500~1600mm,高度1540~1600mm。配套動力:8~12馬力拖拉機????????割幅:450~600mm莖桿高≥550mm????????生產率:1.2~1.5畝/小時清潔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小麥割前脫粒聯合收獲機,置于配套拖拉機前方,由分禾撥禾裝置,脫粒裝置,清選裝置,動力傳動裝置及前導向輪和后圓盤切刀組成,安裝在機架上,經動力傳動皮帶輪,皮帶連為一體,分禾撥禾裝置位于前方,包括兩邊的分禾器和帶撥禾輪的撥禾器,其特征在于脫粒裝置位于分禾撥禾裝置后方,由主脫粒滾筒、復脫粒滾筒及其對應的帶弧度凹板篩組成,兩脫粒滾筒的軸線與機器前進方向一致,呈平行縱向排列,在凹板篩下方設有螺旋式輸送攪籠,清選裝置豎立于脫粒裝置后部,由揚谷器,清選筒及離心風機組成,揚谷器的出口和離心風機的吸風口均與清選筒相通,平行的兩組圓盤切刀位于脫粒裝置的后下方。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小麥割前脫粒聯合收獲機,置于配套拖拉機前方,由分禾撥禾裝置,脫粒裝置,清選裝置,動力傳動裝置及前導向輪和后圓盤切刀組成,安裝在機架上,經動力傳動皮帶輪,皮帶連為一體,分禾撥禾裝置位于前方,包括兩邊的分禾器和帶撥禾輪的撥禾器,其特征在于脫粒裝置位于分禾撥禾裝置后方,由主脫粒滾筒、復脫粒滾筒及其對應的帶弧度凹板篩組成,兩脫粒滾筒的軸線與機器前進方向一致,呈平行縱向排列,在凹板篩下方設有螺旋式輸送攪籠,清選裝置豎立于脫粒裝置后部,由揚谷器,清選筒及離心風機組成,揚谷器的出口和離心風機的吸風口均與清選筒相通,平行的兩組圓盤切刀位于脫粒裝置的后下方。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麥割前脫粒聯合收獲機,其特征在于主脫粒滾筒沿軸線螺旋排列75~85個弓齒,20~25個釘齒,沿軸線排列3~6塊板齒,在主脫粒滾筒上還垂直裝有谷粒...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唐厚君,汪遵元,高玉根,郭超,尹鳳福,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工程學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37[中國|山東]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