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鋼板對中裝置,包括至少兩個對中單元,每個對中單元包括升降座、調節輪以及兩臺升降油缸,升降座上設置有左對中輥和右對中輥,左對中輥和右對中輥之間形成鋼板對中空間,位于鋼板對中空間中的升降座的上端面布置有多個滾珠軸承,升降座的下端面安裝有減速電機,減速電機通過絲桿與左對中輥連接后驅使左對中輥沿水平方向往復移動,升降座的內部安裝有驅使右對中輥沿水平方向往復移動的推板油缸。通過在升降座設計有調節輪,保證升降座垂直升降時,左右兩端能處于同一水平面。與鋼板接觸部分選用滾珠軸承而非普通滾輪,鋼板推動時鋼板擺動的滑動摩擦轉變為滾動摩擦,降低阻力,同時避免鋼板在擺動過程中產生劃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鋼板對中裝置,用于鋼管制造過程中調整鋼板中心位置。
技術介紹
在鋼管制造行業中,鋼板在各工序之間流轉時會用到輸送輥輸送鋼板或者起重機吊運鋼板。當鋼板到達指定工位時,鋼板中心與設備中心并不平行或者重合,這樣導致生產過程中出現廢品。為了減少廢品率,現在需要一種鋼板對中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鋼板對中裝置。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案是:鋼板對中裝置,包括至少兩個平行布置的對中單元,每個所述對中單元包括升降座、位于升降座兩端的調節輪以及位于升降座下方驅使升降座隨著調節輪沿豎直方向往復移動的兩臺升降油缸,所述升降座上設置有左對中輥和右對中輥,所述左對中輥和右對中輥之間形成鋼板對中空間,位于所述鋼板對中空間中的升降座的上端面布置有多個滾珠軸承,所述升降座的下端面安裝有減速電機,所述減速電機通過絲桿與左對中輥連接后驅使左對中輥沿水平方向往復移動,升降座的內部安裝有驅使右對中輥沿水平方向往復移動的推板油缸。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絲杠的一端穿過左對中輥后與編碼器連接,絲杠的另一端安裝有從動輪,所述從動輪通過傳送帶與減速電機的主動輪連接。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位于不同所述對中單元中的左對中輥通過編碼器調整后成直線分布且左對中輥的連線與所需對中的中心線平行。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升降座下方安裝有底座,兩臺所述升降油缸分布在底座的兩端,兩臺升降油缸之間布置有導套和導柱。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位于同一個所述對中單元中的多個所述滾珠軸承成兩排分布在升降座的兩側,所述左對中輥和右對中輥位于升降座的中部。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滾珠軸承的最高點與所需對中的鋼板的下端面接觸。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滾珠軸承通過安裝座固定在升降座上,所述滾珠軸承的旋轉軸線垂直于左對中輥和右對中輥的連線。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調節輪通過調節座安裝在升降座的端面上。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不同的所述對中單元中的所述左對中輥共用一臺減速電機。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通過在升降座設計有調節輪,保證升降座垂直升降時,左右兩端能處于同一水平面。與鋼板接觸部分選用滾珠軸承而非普通滾輪,鋼板推動時鋼板擺動的滑動摩擦轉變為滾動摩擦,降低阻力,同時避免鋼板在擺動過程中產生劃傷。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說明。顯然,所描述的附圖只是本技術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設計方案和附圖。圖1是本技術的俯視圖;圖2是本技術的側視圖;圖3是本技術中調節輪的安裝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中滾珠軸承的安裝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技術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術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只是本技術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基于本技術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其他實施例,均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聯接/連接關系,并非單指構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據具體實施情況,通過添加或減少聯接輔件,來組成更優的聯接結構。參照圖1~圖4,鋼板對中裝置,包括至少兩個平行布置的對中單元1,每個所述對中單元1包括升降座11、位于升降座11兩端的調節輪2以及位于升降座11下方驅使升降座11隨著調節輪2沿豎直方向往復移動的兩臺升降油缸7,所述升降座11上設置有左對中輥4和右對中輥5,所述左對中輥4和右對中輥5之間形成鋼板對中空間,位于所述鋼板對中空間中的升降座11的上端面布置有多個滾珠軸承3,所述升降座11的下端面安裝有減速電機9,所述減速電機9通過絲桿8與左對中輥4連接后驅使左對中輥4沿水平方向往復移動,升降座11的內部安裝有驅使右對中輥5沿水平方向往復移動的推板油缸10。左對中輥4安裝于絲桿8的絲桿螺母80上,通過減速機帶動絲桿8轉動完成左對中輥4的沿水平方向往復移動。右對中輥5安裝于推板油缸10上,通過推板油缸10的伸縮來完成右對中輥5的沿水平方向的往復移動,右對中輥5是推動鋼板運動的動力部分。當左對中輥4調零后,調整調節輪2,確保升降座11垂直升降時,升降座11的左右兩端處于同一水平面。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絲杠的一端穿過左對中輥4后與編碼器12連接,絲杠的另一端安裝有從動輪,所述從動輪通過傳送帶與減速電機9的主動輪連接。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位于不同所述對中單元1中的左對中輥4通過編碼器12調整后成直線分布且左對中輥4的連線與所需對中的中心線平行。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升降座11下方安裝有底座6,兩臺所述升降油缸7分布在底座6的兩端,兩臺升降油缸7之間布置有導套和導柱。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位于同一個所述對中單元1中的多個所述滾珠軸承3成兩排分布在升降座11的兩側,所述左對中輥4和右對中輥5位于升降座11的中部。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滾珠軸承3的最高點與所需對中的鋼板的下端面接觸。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滾珠軸承3通過安裝座30固定在升降座11上,所述滾珠軸承3的旋轉軸線垂直于左對中輥4和右對中輥5的連線。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調節輪2通過調節座20安裝在升降座11的端面上。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不同的所述對中單元1中的所述左對中輥4共用一臺減速電機9。以下是包含前、后兩個對中單元1的實施例,校正左對中輥4與編碼器12,點動減速電機9分別調整前對中單元和后對中單元的左對中輥4,使之處于同一直線并且與生產機組中心線平行,確定左對中輥4零位后校準編碼器12,使之兩個左對中輥4顯示數值相等,然后將開關轉到聯動使前對中單元與后對中單元同動,調試完成。當鋼板到達工位時,鋼板中心一般會偏離機組中心位置,將-左對中輥4調節到指定位置后,控制升降油缸7將升降座11升起,使鋼板與滾珠軸承3接觸,調整推板油缸10,使右對中輥5推動鋼板至兩側對中輥夾緊鋼板,左對中輥4和右對中輥5,降下升降座11。此時鋼板中心線與機組中心線平行,進入生產流程。以上是對本技術的較佳實施方式進行了具體說明,但本專利技術創造并不限于所述實施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技術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作出種種的等同變型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鋼板對中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兩個平行布置的對中單元,每個所述對中單元包括升降座、位于升降座兩端的調節輪以及位于升降座下方驅使升降座隨著調節輪沿豎直方向往復移動的兩臺升降油缸,所述升降座上設置有左對中輥和右對中輥,所述左對中輥和右對中輥之間形成鋼板對中空間,位于所述鋼板對中空間中的升降座的上端面布置有多個滾珠軸承,所述升降座的下端面安裝有減速電機,所述減速電機通過絲杠與左對中輥連接后驅使左對中輥沿水平方向往復移動,升降座的內部安裝有驅使右對中輥沿水平方向往復移動的推板油缸。
【技術特征摘要】
1.鋼板對中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兩個平行布置的對中單元,每個所述對中單元包括升降座、位于升降座兩端的調節輪以及位于升降座下方驅使升降座隨著調節輪沿豎直方向往復移動的兩臺升降油缸,所述升降座上設置有左對中輥和右對中輥,所述左對中輥和右對中輥之間形成鋼板對中空間,位于所述鋼板對中空間中的升降座的上端面布置有多個滾珠軸承,所述升降座的下端面安裝有減速電機,所述減速電機通過絲杠與左對中輥連接后驅使左對中輥沿水平方向往復移動,升降座的內部安裝有驅使右對中輥沿水平方向往復移動的推板油缸。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板對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絲杠的一端穿過左對中輥后與編碼器連接,絲杠的另一端安裝有從動輪,所述從動輪通過傳送帶與減速電機的主動輪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鋼板對中裝置,其特征在于:位于不同所述對中單元中的左對中輥通過編碼器調整后成直線分布且左對中輥的連...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鄧貴華,任靜,黃克堅,敬思康,蘇鏡洪,
申請(專利權)人:番禺珠江鋼管珠海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