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校驗設備中的電流輸出模塊,插接件J1用于連接輸入電源和輸出調整后電流,所述插接件J1的電源輸入端與運算放大器D1A的電源端、可調電阻R5的一端、第一電阻R1的一端電連接,所述運算放大器D1A的同相輸入端與可調電阻R5電連接,運算放大器D1A的反向輸入端與第一電阻R1的另一端與三極管VT2的發射極電連接,運算放大器D1A的輸出端經第二電阻R4與三極管VT2的基極電連接,所述三端可編程并聯穩壓二極管N1連接在可調電阻R5的兩端,三端可編程并聯穩壓二極管N1經第三電阻接地,三極管VT2的集電極與插接件J1的電流輸出端電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體積小,操作簡單,價格低,可以大量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電流控制輸出技術,具體涉及一種校驗設備中的電流輸出模塊。
技術介紹
在電器設備出廠前必須對它進行校驗,測試。在測試設備中用到了很多需要電流控制的開關,閥門等。一般情況下采用信號源進行電流輸出。現在采用DDZ-3型信號源(DDZ-3型信號校驗儀)的電流輸出功能進行手調,但是該信號源很重,在現場調試不太方便,并且通道很少。還有一種方式是手持式數字信號源,這個雖然很方便,但是比較貴,增加了生產成本,不便于廣泛使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校驗設備中的電流輸出模塊,該電流輸出模塊體積小,操作簡單,價格低,可以大量使用。本技術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校驗設備中的電流輸出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可調電阻R5、運算放大器D1A、三極管VT2、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4、第三電阻、三端可編程并聯穩壓二極管N1及插接件J1,所述插接件J1用于連接輸入電源和輸出調整后電流,所述插接件J1的電源輸入端與運算放大器D1A的電源端、可調電阻R5的一端、第一電阻R1的一端電連接,所述運算放大器D1A的同相輸入端與可調電阻R5電連接,運算放大器D1A的反向輸入端與第一電阻R1的另一端與三極管VT2的發射極電連接,運算放大器D1A的輸出端經第二電阻R4與三極管VT2的基極電連接,所述三端可編程并聯穩壓二極管N1連接在可調電阻R5的兩端,三端可編程并聯穩壓二極管N1經第三電阻接地,三極管VT2的集電極為電流輸出端,三極管VT2的集電極與插接件J1的電流輸出端電連接。所述電流輸出模塊的輸入端設有短路保護電路。所述短路保護電路采用熔斷器FU1。所述電流輸出模塊的輸入端設有第一過壓保護電路,電流輸出模塊的輸出端設有第二過壓保護電路,所述第一過壓保護電路用于對輸入端電壓過大時進行保護,所述第二過壓保護電路用于對調壓后輸出端電壓過大時進行保護。所述第一過壓保護電路和第二過壓保護電路均采用穩壓管和電容構成。所述電流輸出模塊的輸入端和輸出端還分別設有電源反向保護電路,所述電源反向保護電路用于輸入電源正負接反時進行保護。所述電源反向保護電路采用二極管。所述第一電阻R1采用精密電阻。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包括可調電阻R5、運算放大器D1A、三極管VT2、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4、第三電阻、三端可編程并聯穩壓二極管N1及插接件J1,插接件J1的輸入端連接24V的電源,通過手動調節可調電阻R5的電阻值,三端可編程并聯穩壓二極管N1的輸出是不變的,為2.5V,這個電壓加到可調電阻兩端, 當可調電阻的可變端(用于連接運算放大器D1A的引腳3端) 相對上端電阻變化時,這點相對上端的電壓也隨著變化,即接24V端電阻變化,則電壓也跟著變化.運算放大器D1A的同相輸入端得到相對于24V電源調整后的0~2.5V電壓.根據運放原理,第一電阻R1上得到相同的電壓。這樣根據I=U/R就可以在R1上產生一個可控的電流。此電流通過三極管VT2后從插接件J1的引腳3輸出。這樣就可以得到一個手動可調的電流輸出信號,本技術先將電源調整得到所需電流,然后再將所需電流輸出,提高了流量計校驗過程中的準確性。抗干擾能力強,安全可靠性高。因此本技術是一種精度比較高、簡單易操作,成本低的由純模擬電路構成的手調電流輸出模塊。結合我們使用的目的和場合,電流輸出模塊安裝到檢測設備上。本技術可以由檢測設備供電,調節檢測設備的輸出電流,也可以由單獨的電源供電,當由單獨的電源供電時構成一個手持信號源。本技術具有與DDZ-3型信號校驗儀,高精度手持信號源中可調電流輸出部分相同的功能。可調電阻R5體積非常小,成本特別,精度和穩定性高,可以達到0.1%以上的精度,便于大批量推廣使用。并且操作很簡單,只需旋轉可調電阻旋鈕即可。只要需要的地方就可以裝一個電流輸出模塊,而不用在使用時來回換信號線。所述電流輸出模塊的輸入端設有短路保護電路。在電流輸入端通過短路保護電路起到在短路時對模塊電路進行保護。所述電流輸出模塊的輸入端和輸出端分別設有第一過壓保護電路和第二過壓保護電路,所述第一過壓保護電路用于對輸入端電壓過大時進行保護,所述第二過壓保護電路用于對調壓后輸出端電壓過大時進行保護。所述電流輸出模塊的輸入端還分別設有電源反向保護電路,所述電源反向保護電路用于輸入電源正負接反時進行保護。所述三極管VT2的輸出端設有用于單向導通的二極管,防止電流反向導通。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電路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地說明。參見圖1所示,一種校驗設備中的電流輸出模塊,包括可調電阻R5、運算放大器D1A、三極管VT2、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4、第三電阻、三端可編程并聯穩壓二極管N1及插接件J1,所述第一電阻R1采用精密電阻。所述插接件J1用于連接輸入電源和輸出調整后電流,所述插接件J1的電源輸入端與運算放大器D1A的電源端、可調電阻R5的一端、第一電阻R1的一端電連接,所述運算放大器D1A的同相輸入端與可調電阻R5電連接,運算放大器D1A的反向輸入端與第一電阻R1的另一端與三極管VT2的發射極電連接,運算放大器D1A的輸出端經第二電阻R4與三極管VT2的基極電連接,所述三端可編程并聯穩壓二極管N1連接在可調電阻R5的兩端,三端可編程并聯穩壓二極管N1經第三電阻接地,三極管VT2的集電極為電流輸出端,三極管VT2的集電極與插接件J1的電流輸出端電連接。所述電流輸出模塊的輸入端設有短路保護電路,所述短路保護電路采用熔斷器FU1。所述電流輸出模塊的輸入端和輸出端分別設有第一過壓保護電路和第二過壓保護電路,所述第一過壓保護電路用于對輸入端電壓過大時進行保護,所述第二過壓保護電路用于對調壓后輸出端電壓過大時進行保護。所述第一過壓保護電路和第二過壓保護電路均采用穩壓管和電容構成。所述電流輸出模塊的輸入端還分別設有電源反向保護電路,所述電源反向保護電路用于輸入電源正負接反時進行保護。所述電源反向保護電路采用二極管。所述三極管VT2的輸出端設有用于單向導通的二極管,防止電流反向導通。參見圖1所示,具體實施例:一種流量計校驗設備中的電流輸出模塊,包括可調電阻R5、熔斷器FU1、穩壓管VZ1、穩壓管VZ2、電容C1、電容C2、三極管VT2、二極管VD1、二極管VD2、運算放大器D1A、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4、第三電阻、三端可編程并聯穩壓二極管N1、插接件J1, 所述第三電阻采用串聯的電阻R2和電阻R3。所述插接件J1的引腳1與熔斷器FU1的一端電連接,熔斷器FU1的另一端分別與二極管VD1和穩壓管VZ1一端電連接,二極管VD1的另一端與電容C1、電阻R1、運算放大器D1A、三端可編程并聯穩壓二極管N1、可調電阻R5的一端電連接;所述可調電阻R5的另一端經第三電阻接地,所述三端可編程并聯穩壓二極管N1連接在可調電阻R5的兩端,可調電阻R5的第三端與運算放大器D1A的同相輸入端(引腳3)電連接,運算放大器D1A的反向輸入端(引腳2)與三極管VT2的發射極和第一電阻R1的另一端電連接,運算放大器D1A的輸出端(引腳1)與第二電阻R4電連接,第二電阻R4與三極管VT2的基極電連接,三極管VT2的集電極與第二二極管VD2的一端電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校驗設備中的電流輸出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可調電阻R5、運算放大器D1A、三極管VT2、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4、第三電阻、三端可編程并聯穩壓二極管N1及插接件J1,所述插接件J1用于連接輸入電源和輸出調整后電流,所述插接件J1的電源輸入端與運算放大器D1A的電源端、可調電阻R5的一端、第一電阻R1的一端電連接,所述運算放大器D1A的同相輸入端與可調電阻R5電連接,運算放大器D1A的反向輸入端與第一電阻R1的另一端與三極管VT2的發射極電連接,運算放大器D1A的輸出端經第二電阻R4與三極管VT2的基極電連接,所述三端可編程并聯穩壓二極管N1連接在可調電阻R5的兩端,三端可編程并聯穩壓二極管N1經第三電阻接地,三極管VT2的集電極與插接件J1的電流輸出端電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校驗設備中的電流輸出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可調電阻R5、運算放大器D1A、三極管VT2、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4、第三電阻、三端可編程并聯穩壓二極管N1及插接件J1,所述插接件J1用于連接輸入電源和輸出調整后電流,所述插接件J1的電源輸入端與運算放大器D1A的電源端、可調電阻R5的一端、第一電阻R1的一端電連接,所述運算放大器D1A的同相輸入端與可調電阻R5電連接,運算放大器D1A的反向輸入端與第一電阻R1的另一端與三極管VT2的發射極電連接,運算放大器D1A的輸出端經第二電阻R4與三極管VT2的基極電連接,所述三端可編程并聯穩壓二極管N1連接在可調電阻R5的兩端,三端可編程并聯穩壓二極管N1經第三電阻接地,三極管VT2的集電極與插接件J1的電流輸出端電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校驗設備中的電流輸出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流輸出模塊的輸入端設有短路保護電路。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校驗設備中的電流輸出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短路保護電路采...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潘云川,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川儀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重慶;50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