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固線夾及具有其的空調器,其中,固線夾包括固線主體(10)以及分別設置在固線主體(10)的兩端的第一插接結構和第二插接結構,第一插接結構、第二插接結構與支撐體插接后使固線主體(10)與支撐體之間形成固線空間。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能夠有效地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固線夾操作繁瑣、生產效率低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固線工具
,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固線夾及具有其的空調器。
技術介紹
隨著空調行業的快速發展,空調器的利潤率也越來越低,這就要求空調器的結構務必要做到結構簡單、便于生產裝配。然而,在現有的空調器中,用于固定空調器內機的電源線的固線夾需要使用螺釘緊固。具體地,在裝配時需要先將固線夾放置到電器盒上,再通過力矩工具將螺釘緊固,操作繁瑣,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固線夾及具有其的空調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固線夾操作繁瑣、生產效率低的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固線夾,包括固線主體以及分別設置在固線主體的兩端的第一插接結構和第二插接結構,第一插接結構、第二插接結構與支撐體插接后使固線主體與支撐體之間形成固線空間。進一步地,固線主體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固線段和第二固線段以及連接在第一固線段與第二固線段之間的連接段,第一插接結構設置在第一固線段上,第二插接結構設置在第二固線段上。進一步地,第一插接結構包括設置在第一固線段上的第一倒鉤結構。進一步地,第一倒鉤結構包括設置在第一固線段的相對兩側的兩個第一鉤體。進一步地,第一倒鉤結構為多個,多個第一倒鉤結構沿第一固線段的延伸方向間隔設置。進一步地,第二插接結構包括設置在第二固線段上的第二倒鉤結構。進一步地,第二倒鉤結構包括設置在第二固線段的相對兩側的兩個第二鉤體。進一步地,第二倒鉤結構為多個,多個第二倒鉤結構沿第二固線段的延伸方向間隔設置。進一步地,固線夾還包括設置在固線主體內部以對固線空間進行分隔的分隔件。進一步地,分隔件的一端與連接段連接,分隔件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三插接結構。進一步地,第三插接結構包括設置在分隔件上的第三倒鉤結構。進一步地,第三倒鉤結構包括設置在分隔件的相對兩側的兩個第三鉤體。進一步地,連接段朝向固線空間的表面上設置有防滑部。進一步地,防滑部包括多個間隔設置的防滑凸塊。進一步地,分隔件設置在連接段上以將連接段分隔形成多個子連接段,子連接段呈拱形。根據本技術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包括固線夾,固線夾為上述的固線夾。應用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在固線主體的兩端設置第一插接結構和第二插接結構。上述第一插接結構和第二插接結構與支撐體(例如電器盒殼體)插接后能夠使固線主體與支撐體之間形成固線空間。將待固定的電源線卡接在上述固線空間中即可使其固定在支撐體上,無需再使用螺釘輔助緊固。利用上述固線夾對電源線進行固定,操作更加簡單,有助于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附圖說明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示出了根據本技術的固線夾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示出了圖1的固線夾的主視示意圖;圖3示出了圖1的固線夾的俯視示意圖;圖4示出了圖1的固線夾的側視示意圖;圖5示出了圖1的固線夾與電源線、電器盒殼體配合的結構示意圖;圖6示出了圖5的固線夾與電源線、電器盒殼體配合的主視示意圖;圖7示出了圖5的固線夾與電源線、電器盒殼體配合的俯視示意圖;以及圖8示出了圖5的固線夾與電源線、電器盒殼體配合的側視示意圖。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10、固線主體;11、第一固線段;12、第二固線段;13、連接段;131、子連接段;21、第一倒鉤結構;211、第一鉤體;31、第二倒鉤結構;311、第二鉤體;40、分隔件;51、第三倒鉤結構;511、第三鉤體;60、防滑凸塊;70、電源線;80、電器盒殼體。具體實施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技術。如圖1、圖2、圖5以及圖6所示,本實施例的固線夾用于將空調器內機的電源線70固定在電器盒殼體80上。上述固線夾包括固線主體10以及分別設置在固線主體10的兩端的第一插接結構和第二插接結構。第一插接結構、第二插接結構與電器盒殼體80插接后使固線主體10與電器盒殼體80之間形成固線空間。應用本實施例的固線夾,在固線主體10的兩端設置第一插接結構和第二插接結構。上述第一插接結構和第二插接結構與電器盒殼體80插接后能夠使固線主體10與電器盒殼體80之間形成固線空間。將待固定的電源線70卡接在上述固線空間中即可使其固定在電器盒殼體80上,無需再使用螺釘輔助緊固。利用上述固線夾對電源線70進行固定,操作更加簡單,有助于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如圖1、圖2、圖5以及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的固線夾中,固線主體10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固線段11和第二固線段12以及連接在第一固線段11與第二固線段12之間的連接段13。第一插接結構設置在第一固線段11上。第二插接結構設置在第二固線段12上。上述第一固線段11和第二固線段12與電器盒殼體80配合之后,連接段13與電器盒殼體80之間形成固線空間。如圖1至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的固線夾中,固線夾還包括設置在固線主體10內部以對固線空間進行分隔的分隔件40。分隔件40的一端與連接段13連接,分隔件40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三插接結構。上述分隔件40將連接段13分隔形成兩個子連接段131,并將固線空間分隔形成兩個子固線空間。上述子固線空間可以同時對多條電源線70進行固定,實現將多條電源線70分隔開,更便于電源線70的整理。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分隔件40的數量為一個,當然,分隔件40的數量不限于此,在圖中未示出的其他實施方式中,分隔件可以為多個,具體數量可以根據需要的子固線空間數量進行設計。當然也可以不設置分隔件,這樣就只有一個固線空間。如圖1至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的固線夾中,第一插接結構包括設置在第一固線段11上的第一倒鉤結構21。第一倒鉤結構21包括設置在第一固線段11的相對兩側的兩個第一鉤體211。第一倒鉤結構21為多個,多個第一倒鉤結構21沿第一固線段11的延伸方向間隔設置。第二插接結構包括設置在第二固線段12上的第二倒鉤結構31。第二倒鉤結構31包括設置在第二固線段12的相對兩側的兩個第二鉤體311。第二倒鉤結構31為多個,多個第二倒鉤結構31沿第二固線段12的延伸方向間隔設置。第三插接結構包括設置在分隔件40上的一個第三倒鉤結構51。第三倒鉤結構51包括設置在分隔件40的相對兩側的兩個第三鉤體511。當然,第一插接結構、第二插接結構以及第三插接結構的形式不限于此,在圖中未示出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插接結構、第二插接結構以及第三插接結構可以直接與電器盒殼體過盈連接。如圖1、圖2、圖5以及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的固線夾中,第三鉤體511的尺寸比第一鉤體211、第二鉤體311的尺寸大。為了與第一鉤體211、第二鉤體311、第三鉤體511配合,本實施例的電器盒殼體80上的螺釘緊固孔需要改進為適應固線夾裝配的插接孔(矩形孔或者圓孔)。當第一鉤體211、第二鉤體311以及第三鉤體511插入上述插接孔時,第一鉤體211、
第二鉤體311以及第三鉤體511會發生彈性變形并插入至上述插接孔內。待插入之后,由于與第一鉤體211對應的插接孔的尺寸略小于相對設置的兩個第一鉤體211的自由端之間的距離,第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固線夾,其特征在于,包括固線主體(10)以及分別設置在所述固線主體(10)的兩端的第一插接結構和第二插接結構,所述第一插接結構、所述第二插接結構與支撐體插接后使所述固線主體(10)與所述支撐體之間形成固線空間。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固線夾,其特征在于,包括固線主體(10)以及分別設置在所述固線主體(10)的兩端的第一插接結構和第二插接結構,所述第一插接結構、所述第二插接結構與支撐體插接后使所述固線主體(10)與所述支撐體之間形成固線空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線夾,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線主體(10)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固線段(11)和第二固線段(12)以及連接在所述第一固線段(11)與所述第二固線段(12)之間的連接段(13),所述第一插接結構設置在所述第一固線段(11)上,所述第二插接結構設置在所述第二固線段(12)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固線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結構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固線段(11)上的第一倒鉤結構(21)。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固線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鉤結構(21)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固線段(11)的相對兩側的兩個第一鉤體(211)。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固線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鉤結構(21)為多個,多個所述第一倒鉤結構(21)沿所述第一固線段(11)的延伸方向間隔設置。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固線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接結構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二固線段(12)上的第二倒鉤結構(31)。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固線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倒鉤結構(31)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二固線段(12)的相對兩側的兩個第二鉤體(3...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藺,吳武生,陳章勇,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