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包括梁(1)、柱(2)和底座(4),其中梁(1)為四根,四根梁(1)連接形成矩形頂框;柱(2)為四根,柱(2)的上端分別與矩形頂框的四個角部相連,柱(2)的下端分別設置有底座(4);底座(4)的中部設置有萬向輪(41),底座(4)的外側設有撐腳(42);底座(4)上還設置有撐腳調節裝置(43),用于調節撐腳(42)的高度。該支架可用于病房或臥室,其結構簡單,適應性強,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一種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包括梁(1)、柱(2)和底座(4),其中梁(1)為四根,四根梁(1)連接形成矩形頂框;柱(2)為四根,柱(2)的上端分別與矩形頂框的四個角部相連,柱(2)的下端分別設置有底座(4);底座(4)的中部設置有萬向輪(41),底座(4)的外側設有撐腳(42);底座(4)上還設置有撐腳調節裝置(43),用于調節撐腳(42)的高度。該支架可用于病房或臥室,其結構簡單,適應性強,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專利說明】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
本技術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具體而言是一種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
技術介紹
目前,相當數量的神經內科患者需要接受康復訓練。但患者往往需要離開病房或居所,前往專業的康復訓練室接受康復訓練。這種方式不但受天氣、環境、場地等外界因素制約,而且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勞動強度。針對這一問題,CN 204319135 U中公開了一種神經內科病人康復訓練架。該訓練架可用于病房或臥室,使用時置于床體上方,調整好高度,即可進行上肢或下肢訓練。該康復訓練架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減輕了護理人員負擔。為了方便移動,該康復訓練架底部設置有滾輪,但在康復訓練中,滾輪的滾動可能會帶動康復訓練架位移,從而對患者的安全造成威脅。因此,一種安全可靠的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亟待出現。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現有的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移動、安全性能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種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包括梁、柱、底座。其中,梁為四根,四根梁連接形成矩形頂框。柱為四根,柱的上端分別與矩形頂框的四個角部相連,柱的下端分別設置有底座。底座的中部設置有萬向輪,底座的外側設有撐腳。底座上還設置有撐腳調節裝置,用于調節撐腳的高度。所述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還包括移動桿和定位卡件。梁的頂部設置有導向槽;移動桿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導向輪;該導向輪與梁頂部設置的導向槽匹配;移動桿兩端的導向輪安裝入梁的上述導向槽后,移動桿可沿梁滑動。當移動桿的位置調整好時,使用定位卡件將移動桿的位置固定。柱為伸縮柱,柱上設置有鎖定裝置;解鎖鎖定裝置時,柱的高度可調;鎖定鎖定裝置時,柱的高度不變。移動桿為多根。移動桿為伸縮桿,伸縮桿上設置有鎖定裝置;解鎖鎖定裝置時,伸縮桿的長度可調;鎖定鎖定裝置時,伸縮桿的長度不變。移動桿上設置有至少一個預留孔,用于與其它康復訓練器械連接。梁或柱上設置有至少一個預留孔,用于與其它康復訓練器械連接。撐腳底部設置有防滑減振層。根據本技術的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使用時,首先,調整撐腳高度,使其小于萬向輪直徑,以便將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移動至患者病床上方。然后,根據患者需求,調整柱的高度以及活動桿位置,如:上肢訓練時,將活動桿移動至患者上肢附近;下肢訓練時,將活動桿移動至患者下肢附件;上、下肢同時訓練時,使用兩根活動桿或多根活動桿。位置調整好后,并分別通過鎖定裝置以及定位卡件將柱和活動桿固定。再次調整撐腳高度,使其大于萬向輪直徑,使撐腳完全支撐在地板上,萬向輪被架空;最后,將康復訓練器械連接在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上。由于在康復訓練中,根據本技術的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的萬向輪被架空,通過撐腳支撐支架,且在撐腳底部設置有防滑減振層,這種方式減少了該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發生位移的可能性,提高了安全性。此外,該支架的柱、活動桿的長度可調,且活動桿位置可調,極大地滿足了在不同空間不同部位訓練的需求。根據本技術的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可用于病房或臥室,其結構簡單,適應性強,使用方便、安全可靠。【附圖說明】附圖1為本技術的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的示意圖。附圖2為本技術的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的梁和移動桿配合的示意圖。附圖3為本技術的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底座意圖。圖中:I——梁;2--柱;3--移動桿;4——底座;5--定位卡件;11——槽;31——導向輪;41——萬向輪;42——撐腳;43——撐腳調節裝置。【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所示,一種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包括梁1、柱2、底座4。其中,梁I為四根,四根梁I連接形成矩形頂框。柱2為四根,柱2的上端分別與矩形頂框的四個角部相連,柱2的下端分別設置有底座4。底座4的中部設置有萬向輪41,底座的外側設有撐腳42。底座4上還設置有撐腳調節裝置43,用于調節撐腳42的高度。該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還包括移動桿3和定位卡件5。梁I的頂部設置有導向槽11;移動桿3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導向輪31;該導向輪31與梁I頂部設置的導向槽11匹配;移動桿3兩端的導向輪31安裝入梁I的上述導向槽11后,移動桿3可沿梁I滑動。當移動桿3的位置調整好時,使用定位卡件5將移動桿3的位置固定。柱2為伸縮柱,柱2上設置有鎖定裝置;解鎖鎖定裝置時,柱的高度可調;鎖定鎖定裝置時,柱的高度不變。移動桿3為多根。移動桿3為伸縮桿,伸縮桿上設置有鎖定裝置;解鎖鎖定裝置時,伸縮桿的長度可調;鎖定鎖定裝置時,伸縮桿的長度不變。移動桿3上設置有至少一個預留孔,用于與其它康復訓練器械連接。梁I或柱2上設置有至少一個預留孔,用于與其它康復訓練器械連接。撐腳42底部設置有防滑減振層。該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使用時,首先,調整撐腳42高度,使其小于萬向輪41直徑,以便將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移動至患者病床上方。然后,根據患者需求,調整柱2的高度以及活動桿3位置,如:上肢訓練時,將活動桿3移動至患者上肢附近;下肢訓練時,將活動桿3移動至患者下肢附件;上、下肢同時訓練時,使用兩根活動桿3或多根活動桿3。位置調整好后,并分別通過鎖定裝置以及定位卡件5將柱2和活動桿3固定。再次調整撐腳42高度,使其大于萬向輪41直徑,使撐腳42完全支撐在地板上,萬向輪41被架空;最后,將康復訓練器械連接在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上。由于在康復訓練中,萬向輪41被架空,通過撐腳42支撐支架,且在撐腳42底部設置有防滑減振層,這種方式減少了該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發生位移的可能性,提高了安全性。此外,該支架的柱2、活動桿3的長度可調,且活動桿3位置可調,極大地滿足了在不同空間不同部位訓練的需求。根據本技術的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可用于病房或臥室,其結構簡單,適應性強,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技術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主權項】1.一種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包括梁(1)、柱(2)和底座(4),其特征在于: 所述梁(I)為四根,四根所述梁(I)連接形成矩形頂框; 所述柱(2)為四根,所述柱(2)的上端分別與所述矩形頂框的四個角部相連,所述柱(2)的下端分別設置有底座(4); 所述底座(4)的中部設置有萬向輪(41),所述底座(4)的外側設有撐腳(42);所述底座(4)上還設置有撐腳調節裝置(43),用于調節所述撐腳(42)的高度。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還包括移動桿(3)和定位卡件(5); 所述梁(I)的頂部設置有導向槽(11);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神經內科康復用支架,包括梁(1)、柱(2)和底座(4),其特征在于:所述梁(1)為四根,四根所述梁(1)連接形成矩形頂框;所述柱(2)為四根,所述柱(2)的上端分別與所述矩形頂框的四個角部相連,所述柱(2)的下端分別設置有底座(4);所述底座(4)的中部設置有萬向輪(41),所述底座(4)的外側設有撐腳(42);所述底座(4)上還設置有撐腳調節裝置(43),用于調節所述撐腳(42)的高度。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晶,魏文石,常杰,席婷,
申請(專利權)人:李晶,魏文石,常杰,席婷,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