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主要提供一照明設備,所述照明設備包括一照明裝置,所述照明裝置包括一第一燈體和一第二燈體,所述第一燈體和所述第二燈體分別包括一第一燈具和一第二燈具,所述第一燈具和所述第二燈具接通一電源后能夠照明,其中,所述第一燈體和所述第二燈體相對設置且能夠相對旋轉。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照明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以根據工作需求調節照明方向的照明裝置,以提高使用者在使用所述照明裝置時的便利性。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的照明裝置結構比較固定,當使用者需要使用照明裝置進行照射的時候,往往會因為照射的角度不可調節而給使用者帶來困擾。比如,當使用者需要攜帶照明裝置到井下或者去條件惡劣的環境下工作時,就要求所攜帶的照明裝置不僅能夠方便地調節照明方向,以便于使用者全方位觀察周圍的環境,還要求所述照明裝置是便攜式的,因為結構龐大復雜的照明裝置不方便搬運到條件惡劣的環境,而且搬運過程也很危險。
現有技術中,有本領域技術人員技術了一種可調節安裝角度的照明裝置,這種裝置能夠調節所述照明裝置在安裝時的角度,但是安裝后依舊只能朝向同一個方向進行照射。另有本領域技術人員通過在照明裝置上增加底座和支撐架的方式去調節照明裝置的照射角度,但現有技術中的此類設計結構都很復雜,導致用戶購買照明裝置的成本也很高。
并且現有技術中調節旋轉角度的設備通常都是根據使用者的感覺進行隨意調整,并且調整后也經常無法精確定位,而是會因為自身的重量而改變照射的角度。比如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的相似的情況,落地電扇,當使用者翻轉電扇的吹風角度時,通常都是隨意翻轉,而且翻轉后電扇在運轉過程中也容易因為自身的重量原因而改變吹風的角度。
此外,現有技術中的便攜式照明裝置一般都不具備調節角度的功能,增加底座和支撐架之后不僅結構復雜成本提高,而且也不便于攜帶,不適用于使用在需要便攜照明裝置的場所。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照明設備,所述照明設備包括一照明裝置以及一支撐裝置,以使所述照明設備的照射角度能夠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本技術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照明設備,其中所述照明裝置為便攜式設備,以便于使用者隨身攜帶。
本技術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照明設備,其中所述照明裝置為直流供電,帶有直流電源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照明。
本技術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照明設備,其中所述照明裝置的光照強度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節。
本技術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照明設備,其中所述照明裝置的照射方向可以分級調整。
為達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照明設備,所述照明設備包括一照明裝置以及一支撐裝置,所述照明裝置包括一第一燈體和一第二燈體,所述第一燈體和所述第二燈體分別包括一第一燈具和一第二燈具,所述第一燈具和所述第二燈具接通一電源后能夠照明,其中,所述第一燈體和所述第二燈體相對設置且能夠相對旋轉,所述照明裝置連接于所述支撐裝置上。
優選地,其中所述第一燈體和所述第二燈體分別包括一第一燈罩和一第二燈罩,所述第一燈體固定設置于所述第一燈罩內,所述第二燈體固定設置于所述第二燈罩內。
優選地,其中所述支撐裝置包括至少一第一調節器,所述第一調節器設置于所述支撐裝置上并能夠調節所述支撐裝置的撐開角度。
具體地,其中所述照明裝置進一步包括一握持裝置,所述第一燈體和所述第二燈體分別旋轉連接于所述握持裝置。
具體地,其中所述握持裝置進一步包括一握持部和一連接裝置,所述第一燈體及所述第二燈體旋轉連接于所述連接裝置上,所述握持部延伸于所述連接裝置從而形成一手柄。
優選地,其中所述連接裝置與所述三角支撐架的相對位置通過一第一螺栓進行固定。
具體地,其中所述第一燈體和所述第二燈體的形狀一致且所述第一燈體和所述第二燈體能夠旋轉至相互重疊位置。
優選地,其中所述第一燈罩上包括一凸塊,所述第二燈罩上包括一卡扣,當所述第一燈體和所述第二燈體旋轉至重疊時,所述凸塊和所述卡扣能夠相互卡合以鎖緊所述第一燈體和所述第二燈體的相對位置。
優選地,其中所述電源為直流電源。
具體地,其中所述直流電源為蓄電池。
優選地,其中所述握持裝置上包括有一電源開關按鈕、一燈光檔位按鈕以及一電池盒,所述蓄電池設置于所述電池盒內,所述電源開關按鈕及所述燈光檔位按鈕與所述蓄電池電性連接。
進一步地,其中所述第一燈體通過至少一第一連接件旋轉地連接于所述連接裝置,所述第二燈體通過至少一第二連接件對稱地旋轉連接于所述連接裝置。
更進一步地,其中所述第一連接件包括一第一鍵齒以及一第一花形孔,所述第一鍵齒與所述第一燈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花形孔與所述連接裝置固定連接且所述鍵齒與所述花形孔相互嚙合,所述第二連接件包括一第二鍵齒以及一第二花形孔,所述第二鍵齒與所述第二燈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花形孔與所述連接裝置固定連接,且所述第二鍵齒與所述第二花形孔相互嚙合,其中所述第一鍵齒能夠在所述第一花形孔中移動,所述第二鍵齒能夠在所述第二花形孔中移動。
優選地,其中所述支撐裝置與所述照明設備通過一對嚙合齒嚙合實現相對角度的旋轉,所述嚙合齒包括一第一齒和一第二齒,所述第一齒與所述照明設備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齒與所述支撐裝置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齒與所述第二齒通過一第二螺栓進行緊固。
綜上所述,采用本技術所述的照明設備不僅可以精確地軸向旋轉所述照明裝置的角度,而且可以改變所述支撐裝置的高度,以此來調整本技術所述照明設備的照射角度。除此以外,本技術所述的照明設備還可以通過調整所述照明裝置與所述支撐裝置之間的傾斜角度來調整所述照明設備的照射方向。使用者可以根據現場環境或者實際情況對本技術所述的照明設備進行單一或者組合型調整,從而達到照射要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技術所述的照明設備的第一實施例中的所述照明裝置旋轉呈一鈍角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所述照明裝置旋轉至一平面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的所述照明裝置相互重疊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中的所述照明裝置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中的所述照明裝置中的第一燈體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中的所述第一連接件的局部放大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1中的所述照明裝置中的握持裝置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2中A-A向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8中B部分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圖8中C部分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技術所述的照明設備的第一實施例中的一種狀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技術所述的照明設備的第一實施例中的另一種狀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圖12中的所述嚙合齒的爆炸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本技術所述的照明設備的第一實施例的一種變形實施方式。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術以使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本技術。以下描述中的優選實施例只作為舉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想到其他顯而易見的變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技術的基本原理可以應用于其他實施方案、變形方案、改進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沒有背離本技術的精神和范圍的其他技術方案。
如圖1和圖2所示,本技術所述的照明設備包括一照明裝置1,所述照明裝置1包括多個燈體,如本實施例中的兩個燈體,即一第一燈體11和一第二燈體12,所述第一燈體11和所述第二燈體12分別包括一第一燈具111和一第二燈具121,所述第一燈具111和所述第二燈具121接通一電源后能夠照明,其中,所述第一燈體11和所述第二燈體12相對設置且能夠相對旋轉
作為本技術所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照明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設備包括一照明裝置以及一支撐裝置,所述照明裝置包括一第一燈體和一第二燈體,所述第一燈體和所述第二燈體分別包括一第一燈具和一第二燈具,所述第一燈具和所述第二燈具接通一電源后能夠照明,其中,所述第一燈體和所述第二燈體相對設置且能夠相對旋轉,所述照明裝置連接于所述支撐裝置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照明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設備包括一照明裝置以及一支撐裝置,所述照明裝置包括一第一燈體和一第二燈體,所述第一燈體和所述第二燈體分別包括一第一燈具和一第二燈具,所述第一燈具和所述第二燈具接通一電源后能夠照明,其中,所述第一燈體和所述第二燈體相對設置且能夠相對旋轉,所述照明裝置連接于所述支撐裝置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設備,其中所述第一燈體和所述第二燈體分別包括一第一燈罩和一第二燈罩,所述第一燈體固定設置于所述第一燈罩內,所述第二燈體固定設置于所述第二燈罩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設備,其中所述支撐裝置包括至少一第一調節器,所述第一調節器設置于所述支撐裝置上并能夠調節所述支撐裝置的撐開角度。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設備,其中所述支撐裝置包括至少一第二調節器,所述第二調節器設置于所述支撐裝置的上并且能夠調節所述支撐裝置的高度。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設備,其中所述照明裝置進一步包括一握持裝置,所述第一燈體和所述第二燈體分別旋轉連接于所述握持裝置。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設備,其中所述握持裝置進一步包括一握持部和一連接裝置,所述第一燈體及所述第二燈體旋轉連接于所述連接裝置上,所述握持部延伸于所述連接裝置從而形成一手柄。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設備,其中所述連接裝置與所述支撐裝置的相對位置通過一第一螺栓進行固定。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設備,其中所述第一燈體和所述第二燈體的形狀一致且所述第一燈體和所述第二燈體能夠旋轉至相互重疊位置。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設備,其中所述第一燈罩上包括一凸塊,所述第二燈罩上包括一卡扣,當所述第一燈體和所述第二燈體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哲毅,
申請(專利權)人:李哲毅,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