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醫用縫合針全自動折彎機,機架本體上設置有動力驅動裝置、折彎裝置、自動給料裝置以及拍平面糾偏裝置;動力驅動裝置包括驅動電機、傳動齒輪箱以及驅動輪A;折彎裝置包括動力輪、成型輪以及調整輪;自動給料裝置包括給料工作臺,給料工作臺上方設置有料倉,料倉底部的給料工作臺上表面設置有送針槽,送針槽自由端設置有推針桿,推針桿通過彈性裝置與給料工作臺彈性連接,推針桿末端設置有推進裝置;所述拍平面糾偏裝置包括一組平行設置的糾偏壓桿,糾偏壓桿垂直設置于給料工作臺的送針槽上部,糾偏壓桿之間設置有連接支架,連接支架與機架本體之間設置有彈性裝置,效解決了現有帶有弧度的醫用縫合針采用手工操作折彎或半自動折彎,彎針的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主要取決于工人的熟練程度,這使得生產規模和生產效率受到了較大的限制。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醫療器械自動化生產設備
,具體涉及一種醫用縫合針全自動折彎機。
技術介紹
縫合針(needle)簡稱縫針,是用于各種組織縫合的器械。臨床上根據針尖與針尾兩點間有無弧度,將縫針分為直針、半彎針和彎針。彎針臨床應用最廣,適于狹小或深部組織的縫合。根據弧彎度不同分為1/2、1/4、3/8、5/8弧度等,幾乎所有組織和器官均可選用不同大小、弧度的彎針作縫合,因此,彎針的需求量最大。彎針是在直針的基礎上受外力彎曲而成的,由于彎針的直徑、弧度、長度等尺寸不同,導致彎針的折彎工藝很難實現自動化,目前國內大多數縫合針生產廠家的折彎工序均為手工折彎或半自動折彎(采用手工送料、機械撞擊法折彎),手工送料存在著定位精度低,隨意性大,廢品率高,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等問題,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安全隱患。產品的優劣大部分取決于工人的熟練程度,這使得生產規模和生產效率都受到了較大的限制。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醫用縫合針全自動折彎機,本技術有效解決了現有帶有弧度的醫用縫合針采用手工操作折彎或半自動折彎,彎針的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主要取決于工人的熟練程度,這使得生產規模和生產效率受到了較大的限制。本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種醫用縫合針全自動折彎機,包括機架本體(I),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本體(I)上設置有動力驅動裝置(2)、折彎裝置(3)、自動給料裝置(4)以及拍平面糾偏裝置(5);所述動力驅動裝置(2)包括驅動電機(21)、傳動齒輪箱(22)以及驅動輪A(23),驅動電機(21)動力輸出軸(24)通過聯軸器(25)連接有驅動螺桿(26),驅動螺桿(26)驅動傳動齒輪箱(22)的傳動輪(27),傳動輪(27)通過傳動裝置(7)帶動驅動輪B( 28)轉動;所述折彎裝置(3)包括動力輪(31)、成型輪(32)以及調整輪(33),動力輪(31)、成型輪(32)、調整輪(33)之間通過傳動帶(34)傳動連接,成型輪(32)沿圓周向設置有折彎成型槽(321)。所述自動給料裝置(4)包括給料工作臺(41),給料工作臺(41)上方設置有料倉(42),料倉(42)底部的給料工作臺(41)上表面設置有送針槽(43),送針槽(43)自由端設置有推針桿(44),推針桿(44)通過彈性裝置(8)與給料工作臺(41)彈性連接,推針桿(44)末端設置有推進裝置(9);所述拍平面糾偏裝置(5)包括一組糾偏壓桿(51),糾偏壓桿(51)垂直設置于給料工作臺(41)的送針槽(43)上部,糾偏壓桿(51)之間設置有連接支架(52),連接支架(52)與機架本體(I)之間設置有彈性裝置(8)。本技術進一步解決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機架本體(I)兩側對稱設置有折彎裝置(3)、自動給料裝置(4)以及拍平面糾偏裝置(5),拍平面糾偏裝置(5)設置于自動給料裝置(4)與折彎裝置(3)之間。本技術進一步解決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推進裝置(9)包括安裝支架(91),安裝支架(91)上設置有驅動電機(21)、凸輪(92),驅動電機(21)通過傳動裝置(7)帶動凸輪(92)轉動,凸輪(92)遠端撞擊推針桿(44)間歇給進。本技術進一步解決的技術方案為:所述動力驅動裝置(2)上還設置張緊裝置(10),張緊裝置(10)包括張緊輪(101),張緊輪(101)通過調節桿(102)與機架本體(I)可調連接,通過張緊輪(101)的位置調節傳動裝置(7)的松緊度。本技術進一步解決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機架本體(I)上還設置有集料裝置(6),所述集料裝置(6)包括集料桶(61),集料桶(61)通過固定裝置(62)與機架本體(I)連接,集料桶(61)進料口處設置有半封閉蓋板(63),半封閉蓋板(63)上設置有計數裝置(64),集料桶(61)進料端與折彎裝置(3)之間設置有斜向設置的導針架(65)。本技術進一步解決的技術方案為:所述傳動裝置(7)為皮帶。本技術進一步解決的技術方案為:所述彈性裝置(8)為彈簧、或為橡膠圈。本技術進一步解決的技術方案為:所述糾偏壓桿(51)為由橡膠材料制成的圓柱形膠棒。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明顯優點:—、本技術通過動力驅動裝置、折彎裝置、自動給料裝置以及拍平面糾偏裝置的配合,能夠實現帶有彎度的醫用縫合針的自動給料(送針)、自動折彎、自動計數、折彎力調整、折彎曲率調整等功能的全自動縫合針折彎機械;二、本技術采用拍平面糾偏裝置確保縫合針的拍平面在送入折彎機構時處于水平位置;三、本技術成型輪要設計成可更換形式,以便通過改變成型輪槽口尺寸和調整成型輪位置,適應不同直徑,不同曲率縫合針的折彎。【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不意圖;圖2為本技術折彎裝置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拍平面糾偏裝置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2、3所示,本技術包括機架本體1,所述機架本體I上設置有動力驅動裝置2、折彎裝置3、自動給料裝置4以及拍平面糾偏裝置5;所述動力驅動裝置2包括驅動電機21、傳動齒輪箱22以及驅動輪A23,驅動電機21動力輸出軸24通過聯軸器25連接有驅動螺桿26,驅動螺桿26驅動傳動齒輪箱22的傳動輪27,傳動輪27通過傳動裝置7帶動驅動輪B28轉動;所述折彎裝置3包括動力輪31、成型輪32以及調整輪33,成型輪32位于動力輪3與調整輪33之間,成型輪32輪徑小于動力輪3與調整輪33,動力輪31、成型輪32、調整輪33之間通過傳動帶34傳動連接,調整輪33通過機架本體I上設置的長條形調節孔與機架本體I可調連接,成型輪32沿圓周向設置有折彎成型槽321;所述自動給料裝置4包括給料工作臺41,給料工作臺41上方設置有料倉42,料倉42底部的給料工作臺41上表面設置有送針槽43,送針槽43自由端設置有推針桿44,推針桿44通過彈性裝置8與給料工作臺41彈性連接,推針桿44末端設置有推進裝置9;所述拍平面糾偏裝置5包括一組糾偏壓桿51,糾偏壓桿51垂直設置于給料工作臺41的送針槽43上部,糾偏壓桿51之間設置有連接支架52,連接支架52與機架本體I之間設置有彈性裝置8。所述機架本體I兩側對稱設置有折彎裝置3、自動給料裝置4以及拍平面糾偏裝置5,拍平面糾偏裝置5設置于自動給料裝置4與折彎裝置3之間。所述推進裝置9包括安裝支架91,安裝支架91上設置有驅動電機21、凸輪92,驅動電機21通過傳動裝置7帶動凸輪92轉動,凸輪92遠端撞擊推針桿44間歇給進。所述動力驅動裝置2上還設置張緊裝置10,張緊裝置10包括張緊輪101,張緊輪101通過調節桿102與機架本體I可調連接,通過張緊輪101的位置調節傳動裝置7的松緊度。所述機架本體I上還設置有集料裝置6,所述集料裝置6包括集料桶61,集料桶61通過固定裝置62與機架本體I連接,集料桶61進料口處設置有半封閉蓋板63,半封閉蓋板63上設置有計數裝置64,集料桶61進料端與折彎裝置3之間設置有斜向設置的導針架65。所述傳動裝置7為皮帶。所述彈性裝置8為彈簧、或為橡膠圈。所述糾偏壓桿51為由橡膠或者尼龍材料制成的圓柱形膠棒。結合圖1、2、3簡述本技術的工程過程:根據不同直徑,不同曲率縫合針的折彎生產需要,通過改變成型輪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醫用縫合針全自動折彎機,包括機架本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本體(1)上設置有動力驅動裝置(2)、折彎裝置(3)、自動給料裝置(4)以及拍平面糾偏裝置(5);所述動力驅動裝置(2)包括驅動電機(21)、傳動齒輪箱(22)以及驅動輪A(23),驅動電機(21)動力輸出軸(24)通過聯軸器(25)連接有驅動螺桿(26),驅動螺桿(26)驅動傳動齒輪箱(22)的傳動輪(27),傳動輪(27)通過傳動裝置(7)帶動驅動輪B(28)轉動;所述折彎裝置(3)包括動力輪(31)、成型輪(32)以及調整輪(33),動力輪(31)、成型輪(32)、調整輪(33)之間通過傳動帶(34)傳動連接,成型輪(32)沿圓周向設置有折彎成型槽(321);所述自動給料裝置(4)包括給料工作臺(41),給料工作臺(41)上方設置有料倉(42),料倉(42)底部的給料工作臺(41)上表面設置有送針槽(43),送針槽(43)自由端設置有推針桿(44),推針桿(44)通過彈性裝置(8)與給料工作臺(41)彈性連接,推針桿(44)末端設置有推進裝置(9);所述拍平面糾偏裝置(5)包括一組平行設置的糾偏壓桿(51),糾偏壓桿(51)垂直設置于給料工作臺(41)的送針槽(43)上部,糾偏壓桿(51)之間設置有連接支架(52),連接支架(52)與機架本體(1)之間設置有彈性裝置(8)。...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業明,吳永斌,譚靜,殷紅梅,史宜巧,葉暢,馮金冰,
申請(專利權)人: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