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依次進行如下工序的多層涂膜形成方法:在含有金屬材料和塑料材料的被涂物上涂裝特定的水性第1著色涂料(X)、水性第2著色涂料(Y)以及透明涂料(Z);以及使這3個涂膜同時固化,其特征在于,涂裝水性第1著色涂料(X)并使其固化而得到的厚度為5μm的固化涂膜在波長360nm~420nm處的平均透光率低于1%。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多層涂膜形成方法
(相關領域的交叉引用)本申請主張于2013年12月11日提交的日本特愿2013-255844號說明書(其整體通過引用并入本文)的優先權的利益。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可形成無論相對于金屬部件還是塑料部件均具有優異的耐崩裂性、附著性、潤飾性、耐候性以及耐乙醇汽油性的涂膜的多層涂膜形成方法。
技術介紹
通常,汽車車體具有形成車身的金屬部件和保險杠等塑料部件。在該汽車車體的涂裝中,以往廣泛采用如下工序:利用適于金屬部件與塑料部件等各個部件的不同涂料和不同涂裝工序進行涂裝,然后,將塑料部件安裝于金屬部件。但是,近年來,為了降低汽車車體的制造工序中的設備成本和使金屬部件和塑料部件的色調一致,尋求一種在將塑料部件安裝于金屬部件的狀態下涂裝的方法。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一種在金屬鋼板上組裝有聚丙烯樹脂部件的汽車車身的涂裝方法。但是,專利文獻1中所公開的中涂涂料沒有導電性,因此必須對聚丙烯部件涂裝導電性底漆涂料。換言之,在專利文獻1中,對聚丙烯部件依次涂裝導電性底漆涂料→中涂涂料→面涂涂料,對金屬部件依次涂裝中涂涂料→面涂涂料。也就是說,由于并不是將塑料部件和金屬部件全部利用相同的涂料和相同的涂裝工序進行涂裝,因此在成本降低和色調一致的方面不充分。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有一種含有特定的陰離子性氨酯樹脂乳液和特定的氨酯樹脂的水性涂料組合物。但是,在將該涂料涂裝于金屬部件和塑料部件的情況下,即使耐崩裂性和透光率沒有問題,也不能肯定與水性導電底漆相比對于塑料部件的附著性充分。在專利文獻3中公開有一種以特定的比例含有水性聚烯烴系樹脂(A)、選自水性聚氨酯樹脂和水性丙烯酸樹脂中的至少1種的水性樹脂(B)、聚酯樹脂(C)、以及交聯劑(D)的水性底漆涂料組合物。但是,在將該涂料涂裝于金屬部件和塑料部件的情況下,即使相對于塑料部件的附著性沒有問題,也很難說與水性中涂涂料相比耐崩裂性和透光率充分。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213692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5-330339號公報專利文獻3:WO2007/66827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課題本專利技術是考慮上述方面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形成相對于金屬部件和塑料部件具有優異的耐崩裂性、附著性、潤飾性、耐候性以及耐乙醇汽油性的涂膜的多層涂膜形成方法。解決問題所需手段本專利技術人為了實現上述目的進行了潛心研究,結果發現通過一種多層涂膜形成方法可解決上述課題,從而完成了本專利技術,在該使用在被涂物上依次涂裝水性第1著色涂料、水性第2著色涂料以及透明涂料的3次涂裝1次烘烤方式的多層涂膜形成方法中,使用含有非氯系聚烯烴系樹脂(A)、特定的水性聚氨酯樹脂(B)、具有非離子性親水基團的封端聚異氰酸酯化合物(C)以及導電性顏料(D)的涂料作為水性第1著色涂料(X),其特征在于,涂裝該水性第1著色涂料(X)并使其固化而得到的厚度為5μm的固化涂膜在波長360nm~420nm處的平均透光率低于1%。即,本專利技術提供以下的多層涂膜形成方法。項1.一種多層涂膜形成方法,其為依次進行如下工序的多層涂膜形成方法:(1)在含有金屬材料和塑料材料的被涂物上涂裝水性第1著色涂料(X)而形成未固化的第1著色涂膜的工序;(2)在通過工序(1)獲得的未固化的第1著色涂膜上涂裝水性第2著色涂料(Y)而形成未固化的第2著色涂膜的工序;(3)在通過工序(2)獲得的未固化的第2著色涂膜上涂裝透明涂料(Z)而形成未固化的透明涂膜的工序;以及(4)通過對工序(1)~(3)中所形成的未固化的第1著色涂膜、未固化的第2著色涂膜以及未固化的透明涂膜進行加熱而使這3個涂膜同時固化的工序,其特征在于,上述水性第1著色涂料(X)含有非氯系聚烯烴系樹脂(A)、酸值是1mgKOH/g~30mgKOH/g且在20℃的溫度下直至成膜為止的時間為5分鐘~20分鐘的水性聚氨酯樹脂(B)、具有非離子性親水基團的封端聚異氰酸酯化合物(C)及導電性顏料(D),涂裝上述水性第1著色涂料(X)并使其固化而得到的厚度為5μm的固化涂膜在波長360nm~420nm處的平均透光率低于1%。專利技術效果通過本專利技術的多層涂膜形成方法,即使不使用底漆也可形成無論相對于金屬部件還是相對于塑料部件均具有優異的耐崩裂性、附著性、潤飾性、耐候性以及耐乙醇汽油性的涂膜。具體實施方式以下,進一步詳細地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多層涂膜形成方法。在本說明書中,除了在本說明書中存在另外明示的情況或在上下文明確矛盾的情況之外,單數形式包含單個和多個。工序(1)在本專利技術的工序(1)中,在含有金屬材料和塑料材料的被涂物上涂裝水性第1著色涂料(X)。水性第1著色涂料(X)特別被涂裝于金屬材料和塑料材料。作為被涂物,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可以舉出:乘用車、卡車、摩托車、公共汽車等汽車外板部;保險杠等汽車零件;移動電話、音響設備等家用電氣用品的外板部等。作為金屬部件,例如可以舉出:鐵、鋁、黃銅、銅、馬口鐵、不銹鋼、鍍鋅鋼以及鍍鋅合金(Zn-Al、Zn-Ni、Zn-Fe等)的鋼等。上述金屬部件也可以是對其表面實施磷酸鹽處理、鉻酸鹽處理以及復合氧化物處理等表面處理的金屬部件,進而也可以是在其上形成底涂涂膜的金屬部件,該底涂涂膜利用底涂涂料形成。作為底涂涂料,可以舉出例如電沉積涂料,其中,優選陽離子性電沉積涂料。作為塑料部件的材質,例如特別優選為使乙烯、丙烯、丁烯、己烯等碳原子數2~10的烯烴類的1種或者2種以上(共)聚合而成的聚烯烴,除此以外,還可以舉出:聚碳酸酯、ABS樹脂、氨酯樹脂、聚酰胺等。作為這些塑料部件,例如可以舉出:保險杠、阻流板、格柵、擋泥板等汽車外板部;家用電氣用品的外板部等。這些塑料部件可以在涂裝本專利技術的水性第1著色涂料(X)前通過本身已知的方法適宜進行脫脂處理、水洗處理等。上述金屬部件和塑料部件可通過已知的方法組裝。水性第1著色涂料(X)作為在含有上述金屬材料及塑料材料的被涂物上所涂裝的水性第1著色涂料(X),含有非氯系聚烯烴系樹脂(A)、特定的水性聚氨酯樹脂(B)、具有非水性親水基團的封端聚異氰酸酯化合物(C)及導電性顏料(D)。另外,涂裝水性第1著色涂料(X)并使其固化而得到的厚度為5μm的固化涂膜在波長360nm~420nm處的平均透光率低于1%。非氯系聚烯烴系樹脂(A)非氯系聚烯烴系樹脂(A)以聚烯烴分子為主骨架并在其分子中導入羧基等親水性基團而成,通常優選不飽和羧酸或酸酐改性聚烯烴(a)。不飽和羧酸或者酸酐改性聚烯烴(a)通常可通過本身已知的方法使不飽和羧酸或者酸酐與聚烯烴接枝共聚而得到。作為可用于改性的不飽和羧酸或者酸酐,包含碳原子數為3~10的脂肪族羧酸或其酐,其中,該脂肪族羧酸或其酐在1分子中含有至少1個、優選1個聚合性雙鍵且不含氯,具體而言,例如可以舉出:(甲基)丙烯酸、馬來酸、富馬酸、衣康酸、馬來酸酐等,其中,特別優選馬來酸和馬來酸酐。相對于聚烯烴的利用該不飽和羧酸或者其酸酐的接枝共聚量可根據改性聚烯烴所期望的物性等而改變,但是通常以聚烯烴的固體成分重量為基準是0.5重量%~4重量%,優選為1重量%~3重量%,進一步優選在1.2重量%~2.8重量%的范圍內。另一方面,供于改性的聚烯烴例如包含使乙烯、丙烯、丁烯、己烯等碳原子數為2~10的烯烴的1種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多層涂膜形成方法,所述方法是依次進行如下工序的多層涂膜形成方法:(1)在含有金屬材料和塑料材料的被涂物上涂裝水性第1著色涂料(X)而形成未固化的第1著色涂膜的工序;(2)在通過工序(1)獲得的未固化的第1著色涂膜上涂裝水性第2著色涂料(Y)而形成未固化的第2著色涂膜的工序;(3)在通過工序(2)獲得的未固化的第2著色涂膜上涂裝透明涂料(Z)而形成未固化的透明涂膜的工序;以及(4)通過對工序(1)~(3)中所形成的未固化的第1著色涂膜、未固化的第2著色涂膜以及未固化的透明涂膜進行加熱從而使這3個涂膜同時固化的工序,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第1著色涂料(X)含有非氯系的聚烯烴系樹脂(A)、酸值是1mgKOH/g~30mgKOH/g且在20℃的溫度下直至成膜為止的時間為5分鐘~20分鐘的水性聚氨酯樹脂(B)、具有非離子性親水基團的封端聚異氰酸酯化合物(C)以及導電性顏料(D),涂裝所述水性第1著色涂料(X)并使其固化而得到的厚度是5μm的固化涂膜在波長360nm~420nm處的平均透光率低于1%。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3.12.11 JP 2013-2558441.一種多層涂膜形成方法,所述方法是依次進行如下工序的多層涂膜形成方法:(1)在含有金屬材料和塑料材料的被涂物上涂裝水性第1著色涂料(X)而形成未固化的第1著色涂膜的工序;(2)在通過工序(1)獲得的未固化的第1著色涂膜上涂裝水性第2著色涂料(Y)而形成未固化的第2著色涂膜的工序;(3)在通過工序(2)獲得的未固化的第2著色涂膜上涂裝透明涂料(Z)而形成未固化的透明涂膜的工序;以及(4)通過對工序(1)~(3)中所形成的未固化的第1著色涂膜、未固化的第2著色涂膜以及未固化的透明涂膜進行加熱從而使這3個涂膜同時固化的工序,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第1著色涂料(X)含有非氯系的聚烯烴系樹脂(A)、酸值是1mgKOH/g~30mgKOH/g且在20℃的溫度下直至成膜為止的時間為5分鐘~20分鐘的水性聚氨酯樹脂(B)、具有非離子性親水基團的封端聚異氰酸酯化合物(C)以及導電性顏料(D),涂裝所述水性第1著色涂料(X)并使其固化而得到的厚度是5μm的固化涂膜在波長360nm~420nm處的平均透光率低于1%;其中,所述具有非離子性親水基團的封端聚異氰酸酯化合物(C)是具有選自下述通式(I)所示的封端異氰酸酯基、下述通式(II)所示的封端異氰酸酯基以及下述通式(III)所示的封端異氰酸酯基中的至少一種封端異氰酸酯基的封端聚異氰酸酯化合物,[化學式1]式(I)中,R1、R2、R4及R5獨立地表示碳原子數1~12的烴基,R3表示碳原子數1~12的直鏈狀或支鏈狀的亞烷基,[化學式2]式(II)中,R2、R3、R4及R5與上述R2、R3、R4及R5相同,[化學式3]式(III)中,R2、R3、R4及R5與上述R2、R3、R4及R5相同,R6表示碳原子數1~12的烴基。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層涂膜形成方法,其中,所述透明涂料(Z)含有羥值是140mgKOH/g~210mgKOH/g、重均分子量是5000~18000并且玻...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古澤智,
申請(專利權)人:關西涂料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