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雙電磁液壓驅動增壓式配氣系統,包括液壓油軌、第一電液控制部分、第二電液控制部分、氣門體、油箱等。本發明專利技術采用液壓油軌顯著降低了系統內壓力波動引起的氣門開啟和關閉不穩定性,確保了配氣系統工作的可靠性及一致性;通過雙電磁協同液壓控制閥開啟和關閉液壓油路,利用增壓活塞對增壓腔內液壓油進行增壓,進而對液壓活塞兩端液壓力靈活控制,利用作用在液壓活塞和氣門上的壓力差實現氣門運動可控,從而實現氣門與通氣口間的通斷,能有效控制配氣定時及配氣持續角,有利于內燃機不同工況下靈活配氣方式的實現,顯著提高了氣門控制自由度,能進一步改善燃料的經濟性和內燃機排放,有利于提高內燃機的動力性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的是一種內燃機,具體地說是內燃機配氣系統。
技術介紹
內燃機配氣裝置的主要作用是在規定的時間內把燃燒后的廢氣排出氣缸,并吸入足夠量的新鮮空氣,配氣定時和配氣持續角對燃油的經濟性、內燃機功率、燃燒及排放等影響重大。進、排氣過程必須嚴格按照內燃機定時要求進行,在多缸內燃機中,還要按照規定的發火次序來進行,以保證內燃機運轉在最佳工況下。傳統凸輪軸驅動機械式氣門配氣機構,氣門的運動通過曲軸與凸輪軸以及凸輪軸與各氣缸氣門之間的機械傳動控制配氣定時,其氣門開啟時刻、持續時間和升程等在結構參數上固定不變,只能確保內燃機在特定工況下性能達到最佳,不利于使用工況變化頻繁的內燃機。此外,由于采用機械傳動,存在傳動機構易于磨損破壞、工作噪聲大和加工精度要求高及氣門控制精度差等缺點。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配氣相位易于控制、配氣持續角和氣門升程便于靈活調節、驅動壓力可變的雙電磁液壓驅動增壓式配氣系統。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本專利技術雙電磁液壓驅動增壓式配氣系統,其特征是:包括配氣單元、液壓油軌、油箱,所述配氣單元包括氣門體、第一電液控制部分、第二電液控制部分、增壓活塞、氣門;所述第一電液控制部分包括第一電磁閥體、第一控制閥,第一電磁閥體和第一控制閥均位于氣門體里,第一電磁閥體包括第一閥體、第一線圈、第一銜鐵,第一線圈纏繞在第一閥體里,第一銜鐵位于第一閥體下方,第一控制閥與第一銜鐵相連,第一控制閥的上端部連接第一控制閥復位彈簧,第一控制閥復位彈簧的端部頂在第一閥體里,第一控制閥的中部設置第一凸起部分,第一凸起部分的寬度寬于其上下接鄰部分的寬度,第一凸起部分所在的氣門體部分設置第一凸起部分腔室,第一凸起部分上方接鄰部分與氣門體形成第一回油腔,第一凸起部分下方接鄰部分與氣門體形成第一進油腔,第一凸起部分的上下端面分別與氣門體相配合,氣門體里與第一凸起部分上端面配合處為第一密封座面,氣門體里與凸起部分下端面配合處為第二密封座面;增壓活塞設置在氣門體里并位于第一電液控制部分的下方,增壓活塞與其上方的氣門體之間形成第一控制腔,增壓活塞與其下方的氣門體之間形成增壓腔;第二電液控制部分位于增壓腔下方,所述第二電液控制部分包括第二電磁閥體、第二控制閥、液壓活塞,第二電磁閥體和第二控制閥均位于氣門體里,第二電磁閥體包括第二閥體、第二線圈、第二銜鐵,第二線圈纏繞在第二閥體里,第二銜鐵位于第二閥體下方,第二控制閥與第二銜鐵相連,第二控制閥的上端部連接第二控制閥復位彈簧,第二控制閥復位彈簧的端部頂在第二閥體里,第二控制閥的中部設置第二凸起部分,第二凸起部分的寬度寬于其上下接鄰部分的寬度,第二凸起部分所在的氣門體部分設置第二凸起部分腔室,第二凸起部分上方接鄰部分與氣門體形成第二進油腔,第二凸起部分下方接鄰部分與氣門體形成第二回油腔,第二凸起部分的上下端面分別與氣門體相配合,氣門體里與第二凸起部分上端面配合處為第三密封座面,氣門體里與第二凸起部分下端面配合處為第四密封座面,液壓活塞設置在第二控制閥下方的氣門體里,液壓活塞下端與氣門體之間形成第二控制腔,液壓活塞上端與氣門體之間形成第三控制腔;氣門體里分別設置回油總管、增壓總管、第一高壓進油孔、第二高壓進油孔、第三高壓進油孔、第一低壓回油孔、第二低壓回油孔、第一高低壓通孔、第二高低壓通孔,回油總管連通油箱,增壓總管連通增壓腔,第一高壓進油孔分別連通液壓油軌和第一進油腔,第一低壓回油孔分別連通回油總管和第一回油腔,第一高低壓通孔分別連通第一凸起部分腔室和第一控制腔,第二高壓進氣孔分別連通第二進油腔和增壓管路,第三高壓進氣孔分別連通第三控制腔和增壓管路,第二低壓回油孔分別連通第二回油腔和油箱,第二高低壓通孔分別連通第二凸起部分腔室和第二控制腔,液壓活塞下方連接氣門,氣門上套有氣門復位彈簧,氣門端部安裝氣門座,外殼安裝在氣門體下方,氣門座位于外殼外側;所述的配氣單元的數量與發動機汽缸的數量相一致。本專利技術還可以包括:1、所述增壓活塞上端面面積大于其下端面面積,所述液壓活塞上端面面積小于其下端面面積。2、增壓腔通過吸油管路連通回油總管,吸油管路上安裝吸油單向閥。本專利技術的優勢在于:本專利技術通過第一電液控制部分和第二電液控制部分協同通斷電分別控制第一控制閥和第二控制閥位移,在配氣裝置內部實現高低壓油路間靈活轉換,通過增壓活塞對增壓腔內的液壓油增壓,使作用在液壓活塞上的液壓力靈活變化,利用作用在液壓活塞和氣門上的壓力差實現氣門運動可控,從而實現氣門與通氣口間的通斷,能有效控制配氣定時及配氣持續角;采用液壓油軌顯著降低了由于電液控制部分切換高低壓油路時引起的液壓油壓力波動導致的氣門開啟和關閉不穩定性,確保了配氣系統工作的可靠性及一致性,有利于內燃機不同工況下靈活配氣方式的實現,顯著提高了氣門控制自由度,能進一步改善燃料的經濟性和內燃機排放,有利于提高內燃機的動力性能。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第一電液控制部分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第二電液控制部分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舉例對本專利技術做更詳細地描述:結合圖1~3,本專利技術一種雙電磁液壓驅動增壓式配氣系統,它由液壓油軌1、液壓油管2、第一電液控制部分3、第一控制腔4、增壓活塞5、增壓活塞復位彈簧6、吸油單向閥7、增壓腔8、第二電液控制部分9、氣門體10、彈簧座11、氣門復位彈簧12、氣門13、外殼14、通氣口15、氣門座16、回油管17、油箱18、濾器19和液壓油泵20組成。液壓油軌1左端通過液壓油管分別與液壓油泵20、濾器19和油箱18相連通,液壓油軌1上開有多個液壓油出口,液壓油出口的個數根據內燃機氣缸的個數確定,液壓油出口通過液壓油管2與氣門體10上開有的液壓進油口相連通,氣門體10上開有的低壓回油口通過回油管17連通油箱18。第一電液控制部分3由第一控制閥復位彈簧21、第一線圈22、第一控制閥23、第一密封座面24、第二密封座面25、第一高壓進油孔26、第一高低壓通孔27、第一低壓回油孔28和第一銜鐵29組成。第二電液控制部分9由第二線圈30、第二高壓進油孔31、第三密封座面32、第四密封座面33、第三高壓進油孔34、第二高低壓通孔35、第二控制腔36、液壓活塞37、第三控制腔38、第二低壓回油孔39、第二控制閥40、第二銜鐵41和第二控制閥復位彈簧42組成。氣門體10上分別設計有第一密封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雙電磁液壓驅動增壓式配氣系統,其特征是:包括配氣單元、液壓油軌、油箱,所述配氣單元包括氣門體、第一電液控制部分、第二電液控制部分、增壓活塞、氣門;所述第一電液控制部分包括第一電磁閥體、第一控制閥,第一電磁閥體和第一控制閥均位于氣門體里,第一電磁閥體包括第一閥體、第一線圈、第一銜鐵,第一線圈纏繞在第一閥體里,第一銜鐵位于第一閥體下方,第一控制閥與第一銜鐵相連,第一控制閥的上端部連接第一控制閥復位彈簧,第一控制閥復位彈簧的端部頂在第一閥體里,第一控制閥的中部設置第一凸起部分,第一凸起部分的寬度寬于其上下接鄰部分的寬度,第一凸起部分所在的氣門體部分設置第一凸起部分腔室,第一凸起部分上方接鄰部分與氣門體形成第一回油腔,第一凸起部分下方接鄰部分與氣門體形成第一進油腔,第一凸起部分的上下端面分別與氣門體相配合,氣門體里與第一凸起部分上端面配合處為第一密封座面,氣門體里與凸起部分下端面配合處為第二密封座面;增壓活塞設置在氣門體里并位于第一電液控制部分的下方,增壓活塞與其上方的氣門體之間形成第一控制腔,增壓活塞與其下方的氣門體之間形成增壓腔;第二電液控制部分位于增壓腔下方,所述第二電液控制部分包括第二電磁閥體、第二控制閥、液壓活塞,第二電磁閥體和第二控制閥均位于氣門體里,第二電磁閥體包括第二閥體、第二線圈、第二銜鐵,第二線圈纏繞在第二閥體里,第二銜鐵位于第二閥體下方,第二控制閥與第二銜鐵相連,第二控制閥的上端部連接第二控制閥復位彈簧,第二控制閥復位彈簧的端部頂在第二閥體里,第二控制閥的中部設置第二凸起部分,第二凸起部分的寬度寬于其上下接鄰部分的寬度,第二凸起部分所在的氣門體部分設置第二凸起部分腔室,第二凸起部分上方接鄰部分與氣門體形成第二進油腔,第二凸起部分下方接鄰部分與氣門體形成第二回油腔,第二凸起部分的上下端面分別與氣門體相配合,氣門體里與第二凸起部分上端面配合處為第三密封座面,氣門體里與第二凸起部分下端面配合處為第四密封座面,液壓活塞設置在第二控制閥下方的氣門體里,液壓活塞下端與氣門體之間形成第二控制腔,液壓活塞上端與氣門體之間形成第三控制腔;氣門體里分別設置回油總管、增壓總管、第一高壓進油孔、第二高壓進油孔、第三高壓進油孔、第一低壓回油孔、第二低壓回油孔、第一高低壓通孔、第二高低壓通孔,回油總管連通油箱,增壓總管連通增壓腔,第一高壓進油孔分別連通液壓油軌和第一進油腔,第一低壓回油孔分別連通回油總管和第一回油腔,第一高低壓通孔分別連通第一凸起部分腔室和第一控制腔,第二高壓進氣孔分別連通第二進油腔和增壓管路,第三高壓進氣孔分別連通第三控制腔和增壓管路,第二低壓回油孔分別連通第二回油腔和油箱,第二高低壓通孔分別連通第二凸起部分腔室和第二控制腔,液壓活塞下方連接氣門,氣門上套有氣門復位彈簧,氣門端部安裝氣門座,外殼安裝在氣門體下方,氣門座位于外殼外側;所述的配氣單元的數量與發動機汽缸的數量相一致。...
【技術特征摘要】
1.雙電磁液壓驅動增壓式配氣系統,其特征是:包括配氣單元、液壓油軌、
油箱,所述配氣單元包括氣門體、第一電液控制部分、第二電液控制部分、增
壓活塞、氣門;
所述第一電液控制部分包括第一電磁閥體、第一控制閥,第一電磁閥體和
第一控制閥均位于氣門體里,第一電磁閥體包括第一閥體、第一線圈、第一銜
鐵,第一線圈纏繞在第一閥體里,第一銜鐵位于第一閥體下方,第一控制閥與
第一銜鐵相連,第一控制閥的上端部連接第一控制閥復位彈簧,第一控制閥復
位彈簧的端部頂在第一閥體里,第一控制閥的中部設置第一凸起部分,第一凸
起部分的寬度寬于其上下接鄰部分的寬度,第一凸起部分所在的氣門體部分設
置第一凸起部分腔室,第一凸起部分上方接鄰部分與氣門體形成第一回油腔,
第一凸起部分下方接鄰部分與氣門體形成第一進油腔,第一凸起部分的上下端
面分別與氣門體相配合,氣門體里與第一凸起部分上端面配合處為第一密封座
面,氣門體里與凸起部分下端面配合處為第二密封座面;
增壓活塞設置在氣門體里并位于第一電液控制部分的下方,增壓活塞與其
上方的氣門體之間形成第一控制腔,增壓活塞與其下方的氣門體之間形成增壓
腔;
第二電液控制部分位于增壓腔下方,所述第二電液控制部分包括第二電磁
閥體、第二控制閥、液壓活塞,第二電磁閥體和第二控制閥均位于氣門體里,
第二電磁閥體包括第二閥體、第二線圈、第二銜鐵,第二線圈纏繞在第二閥體
里,第二銜鐵位于第二閥體下方,第二控制閥與第二銜鐵相連,第二控制閥的
上端部連接第二控制閥復位彈簧,第二控制閥復位彈簧的端部頂在第二閥體里,
第二控制閥的中部設置第二凸起部分,第二凸起部分的寬度寬于其上下接鄰部
分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范立云,白云,馬修真,
申請(專利權)人:哈爾濱工程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黑龍江;2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