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液晶顯示技術領域,具體指組裝簡單,成本較低,且光源利用率高的新型的液晶顯示背光模組,包括反射片、LCD顯示屏、導光板和增光擴散復合膜;導光板側邊貼設有LED燈條;增光擴散復合膜包括兩層上下疊設并且粘合在一起的下增光膜與上增光膜,下增光膜的上表面具有多個向上凸起并且相互之間平行的多個下棱鏡條,下增光膜的上表面具有多個向上凸起并且相互之間平行的多個上棱鏡條,上棱鏡條的長度方向與下棱鏡條的長度方向之間存在夾角,夾角范圍為大于0°而小于360°,復合增光膜還包括用于將光線均勻擴散的上擴散膜和下擴散膜,上擴散膜疊設于所述的上增光膜的上方并與其相粘接;下擴散膜疊設于所述的下增光膜的下方并與其相粘接。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液晶顯示
,具體指一種新型的液晶顯示背光模組。
技術介紹
隨著科技的發展,LED液晶顯示器已開始正式的步入人們的眼球。LED液晶顯示器主要優點為顏色比較艷麗,并節能環保,所以即將會逐步取代CCFL液晶顯示器,成為現代社會主流的液晶顯示器、液晶電視。傳統的背光模組的結構包括導光板,導光板的底面設置有反射板,導光板的入光面設置有光源,導光板的出光面上設置有第一擴散膜,在第一擴散膜上設置二層增亮膜,最后再加上一層具保護作用的第二擴散膜。這種結構的背光模組需要使用較多的光學膜片,成本較高,光源利用率也不佳。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組裝簡單,成本較低,且光源利用率高的新型的液晶顯示背光模組。本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種新型的液晶顯示背光模組,包括反射片和LCD顯示屏,所述反射片上依次設置有導光板和增光擴散復合膜;所述增光擴散復合膜位于LCD顯示屏下方;所述導光板側邊貼設有LED燈條;所述增光擴散復合膜包括兩層上下疊設并且粘合在一起的下增光膜與上增光膜,所述的下增光膜的上表面具有多個向上凸起并且相互之間平行的多個下棱鏡條,所述的下增光膜的上表面具有多個向上凸起并且相互之間平行的多個上棱鏡條,所述的上棱鏡條的長度方向與所述的下棱鏡條的長度方向之間存在夾角,所述的夾角范圍為大于0°而小于360°,所述的復合增光膜還包括用于將光線均勻擴散的上擴散膜和下擴散膜,所述的上擴散膜疊設于所述的上增光膜的上方并與其相粘接;所述的下擴散膜疊設于所述的下增光膜的下方并與其相粘接。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LED燈條的外側邊設置有導熱膠。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夾角為90°。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相鄰的兩個所述的上棱鏡條之間的頂間距,以及相鄰的兩個所述的下棱鏡條之間的頂間距分別為8?70微米。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上棱鏡條,以及所述的棱鏡條的高度分別為5?15微米。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上增光膜和所述的下增光膜的厚度為25?600微米。本技術相比現有技術突出且有益的技術效果是:通過反射片、IXD顯示屏、導光板和增光擴散復合膜、LED燈條的設置節約了成本,方便組裝,提高了組裝效率;復合增光膜是由上增光膜的朝下的表平面和下增光膜的向上的下棱鏡條的所在面相對,并上下疊設后通過復合膠粘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整體,產品質量較高,生產制作工藝簡單,大大降低成本。【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分解圖;圖2是本技術增光擴散復合膜的結構分解圖;圖3是本技術增光擴散復合膜的剖視圖。圖中標號含義:1-反射片;2-LCD顯示屏;3-導光板;4_增光擴散復合膜;5-LED燈條;51-下增光膜;511-下棱鏡條;52-上增光膜;521-上棱鏡條;6-上擴散膜;7-下擴散膜;8-導熱膠?!揪唧w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以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描述:參見圖1、圖2、圖3所示,一種新型的液晶顯示背光模組,包括反射片I和LCD顯示屏2,所述反射片I上依次設置有導光板3和增光擴散復合膜4;所述增光擴散復合膜4位于LCD顯示屏2下方;所述導光板3側邊貼設有LED燈條5;通過反射片1、LCD顯示屏2、導光板3和增光擴散復合膜4、LED燈條5的設置節約了成本,方便組裝,提高了組裝效率;所述增光擴散復合膜4包括兩層上下疊設并且粘合在一起的下增光膜51與上增光膜52,所述的上增光膜52和所述的下增光膜51的厚度為25?600微米,這樣方便生產,同時可以使光源光線得到有效利用,顯示光線亮且均勻。所述的下增光膜51的上表面具有多個向上凸起并且相互之間平行的多個下棱鏡條511,所述的下增光膜51的上表面具有多個向上凸起并且相互之間平行的多個上棱鏡條521,所述的上棱鏡條521的長度方向與所述的下棱鏡條511的長度方向之間存在夾角,所述的夾角范圍為大于0°而小于360°,本實施例夾角優選為90°,上棱鏡條521與所述的下棱鏡條511之間存在一定的角度,從而可以調整從光源發射出光線的發散角度以及匯聚光線亮度。所述的增光擴散復合膜4還包括用于將光線均勻擴散的上擴散膜6和下擴散膜7,所述的上擴散膜6疊設于所述的上增光膜52的上方并與其相粘接;所述的下擴散膜7疊設于所述的下增光膜51的下方并與其相粘接,本實施例中上擴散膜6、上增光膜52、下增光膜51與下擴散膜7依次上下疊設并且用復合膠粘接,即構成4合I復合膜,復合膠為亞克力復合膠。粘接時的速度為5?10米/min,壓力為0.5?110^,溫度為15°(:?25°(:,這樣產品質量較高,生產制作工藝簡單,大大降低成本。進一步設置為:所述LED燈條5的外側邊設置有導熱膠8,方便對LED燈條5進行導熱,避免LED燈條5過熱影響使用壽命。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相鄰的兩個所述的上棱鏡條521之間的頂間距,以及相鄰的兩個所述的下棱鏡條511之間的頂間距分別為8?70微米,所述的上棱鏡條521,以及所述的棱鏡條的高度分別為5?15微米,通過這樣的設置可以增加反射效果,可以將光線均勻擴散,使顯示光線亮且均勻。上述實施例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故:凡依本技術的結構、形狀、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均應涵蓋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主權項】1.一種新型的液晶顯示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射片和LCD顯示屏,所述反射片上依次設置有導光板和增光擴散復合膜;所述增光擴散復合膜位于LCD顯示屏下方;所述導光板側邊貼設有LED燈條;所述增光擴散復合膜包括兩層上下疊設并且粘合在一起的下增光膜與上增光膜,所述的下增光膜的上表面具有多個向上凸起并且相互之間平行的多個下棱鏡條,所述的下增光膜的上表面具有多個向上凸起并且相互之間平行的多個上棱鏡條,所述的上棱鏡條的長度方向與所述的下棱鏡條的長度方向之間存在夾角,所述的夾角范圍為大于0°而小于360°,所述的復合增光膜還包括用于將光線均勻擴散的上擴散膜和下擴散膜,所述的上擴散膜疊設于所述的上增光膜的上方并與其相粘接;所述的下擴散膜疊設于所述的下增光膜的下方并與其相粘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的液晶顯示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LED燈條的外側邊設置有導熱膠。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的液晶顯示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夾角為90。。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的液晶顯示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鄰的兩個所述的上棱鏡條之間的頂間距,以及相鄰的兩個所述的下棱鏡條之間的頂間距分別為8?70微米。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的液晶顯示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棱鏡條,以及所述的棱鏡條的高度分別為5?15微米。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的液晶顯示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增光膜和所述的下增光膜的厚度為25?600微米?!緦@勘炯夹g屬于液晶顯示
,具體指組裝簡單,成本較低,且光源利用率高的新型的液晶顯示背光模組,包括反射片、LCD顯示屏、導光板和增光擴散復合膜;導光板側邊貼設有LED燈條;增光擴散復合膜包括兩層上下疊設并且粘合在一起的下增光膜與上增光膜,下增光膜的上表面具有多個向上凸起并且相互之間平行的多個下棱鏡條,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新型的液晶顯示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射片和LCD顯示屏,所述反射片上依次設置有導光板和增光擴散復合膜;所述增光擴散復合膜位于LCD顯示屏下方;所述導光板側邊貼設有LED燈條;所述增光擴散復合膜包括兩層上下疊設并且粘合在一起的下增光膜與上增光膜,所述的下增光膜的上表面具有多個向上凸起并且相互之間平行的多個下棱鏡條,所述的下增光膜的上表面具有多個向上凸起并且相互之間平行的多個上棱鏡條,所述的上棱鏡條的長度方向與所述的下棱鏡條的長度方向之間存在夾角,所述的夾角范圍為大于0°而小于360°,所述的復合增光膜還包括用于將光線均勻擴散的上擴散膜和下擴散膜,所述的上擴散膜疊設于所述的上增光膜的上方并與其相粘接;所述的下擴散膜疊設于所述的下增光膜的下方并與其相粘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曹玉榮,劉華,
申請(專利權)人:中新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