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燃氣管道內置發電系統包括與主輸氣管道并聯的支路管道、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支路管道上的發電裝置以及與所述發電裝置電力輸出端相連的電力輸出裝置,所述發電裝置包括節管狀機殼、固定在機殼內的發電機和位于發電機動力輸入端的導流罩,所述導流罩是由內罩體和外罩體組合而成的雙層聚攏狀導流結構,所述導流罩的入口端面上設有鏤空折流板,所述鏤空折流板包括多個呈中心對稱的折板薄片,每個折板薄片具有兩個相反的傾斜面,兩個相反的傾斜面分別位于所述內罩體內以及內罩體和外罩體之間。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燃氣管道內置發電系統的導流罩可以使流體流道變小,壓力增大,增大動能回收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了一種發電裝置,具體涉及一種利用燃氣管道內的動能進行發電的系統。
技術介紹
目前在燃氣管道進行輸送的過程中,由于監控、控制裝置處于偏遠地區,遠離電網,這樣會造成監控、檢測等設備缺電或無電供應,存在隱患,例如天然氣輸送過程中有很多個調壓站因位置偏遠而處于缺電或者無電供應狀態,造成供電困難,這些調壓站/箱由于地理位置較為偏僻,經常出現由于市電供電電纜供應不及,以至場站照明和冬天伴熱等必需的電力需求得不到滿足,同時由于沒有外供電,造成監控系統無法安裝使用,數據無法實現遠程監控,需要每天派巡視人員現場檢查,管網設備不確定的安全隱患不能及時發現等問題也隨之顯現。針對目前這些調壓站用電問題,有些專家提出在管道內安裝流體馬達來發電,從而滿足調壓站自身用電需求,但是流體馬達必須安裝在天然氣管網中的中高壓段,處于低壓段的壓力能無法利用,即流體流速慢的管道內使用流體馬達無法滿足發電需求,而且流體馬達直接安裝在主輸氣管道內,結構復雜、維修困難。此外還有技術人員提出一種集能式管道流體(流水、風)發電裝置,通過喇叭狀集能管道來充分收集流體(流水、風)的能量,然后通過發電機將流體能量轉化為電能,但是這種發電裝置需要對管道重新進行改造,成本高,安裝復雜,而且這種發電裝置的應用局限性較大,如果用于燃氣等具有危險性的主輸氣管道內時發電裝置與危險流體接觸,存在很大的危險性。此外,燃氣膨脹進行發電后溫度會降低,當低溫的燃氣回流至天然氣管網的主輸氣管道上時,冷熱氣體交匯會使管道脆化,降低管道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思路
本申請的技術目的在于解決目前上述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安全可靠、拆裝方便、維修簡便、可增大流速和湍流度的燃氣管道內置發電系統。為了完成本申請的技術目的,本申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本技術的燃氣管道內置發電系統包括與主輸氣管道并聯的支路管道、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支路管道上的發電裝置以及與所述發電裝置電力輸出端相連的電力輸出裝置,所述發電裝置包括節管狀機殼、固定在機殼內的發電機和位于發電機動力輸入端的導流罩,所述導流罩是由內罩體和外罩體組合而成的雙層聚攏狀導流結構,所述導流罩的入口端面上設有鏤空折流板,所述鏤空折流板包括多個呈中心對稱的折板薄片,每個折板薄片具有兩個相反的傾斜面,兩個相反的傾斜面分別位于所述內罩體內以及內罩體和外罩體之間。本技術每相鄰兩個折板薄片間隔15度的圓心角,每個折板薄片相對于入口端面傾斜15-20度。本技術所述節管狀機殼兩端具有連接法蘭,節管狀機殼借助連接法蘭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支路管道上,所述發電機借助固定環固定在所述節管狀機殼內。本技術所述電力輸出裝置包括與發電裝置電力輸出端相連的蓄電裝置、位于支路管道上的調節閥和PLC控制器,所述蓄電裝置具有電量監測器,電量監測器和調節閥分另Ij與PLC控制器相連。本技術所述發電裝置的下游支路管道上設有自回溫裝置,所述自回溫裝置包括鋁翅片管、設置在鋁翅片管內的螺旋翅片和設置在鋁翅片管外的換熱管,所述換熱管與鋁翅片管相通。本技術所述換熱管的截面呈“星型”。本技術所述節管狀機殼的外壁上設有防爆接頭用于連接所述蓄電裝置,防爆接頭采用螺紋擠壓和絕緣膠密封。本技術所述自回溫裝置還包括電加熱包和傳感器,所述電加熱包部分或全部包覆所述換熱管,所述電加熱包與所述蓄電裝置相連,所述傳感器與所述PLC控制器相連。本技術的燃氣管道內置發電系統與現有技術相比區別在于:本技術的發電系統位于與主輸氣管道并聯的支路管道上,支路管道上可拆卸地安裝發電裝置,具體是通過節管狀機殼的連接法蘭進行拆卸連接,使得該發電裝置具有小型撬裝化、一體化等優點,為了解決傳統的流體管道內置發電機的發電量不足的問題,本技術的發電裝置設置導流罩,一方面導流罩采用由內罩體和外罩體組合而成的雙層聚攏狀導流結構,使流體流道變小,壓力增大,使燃氣最大限度地沖刷葉輪,從而增大動能回收效率,另一方面導流罩的入口端面上設有鏤空折流板,可以增加湍流度,相應得提高發電量,從而滿足監控、檢測等設備使用,同時剩余的發電量可通過蓄電裝置儲存起來,提供給自回溫裝置使用,確保回流入主輸氣管道的流體溫度達到溫度要求。【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燃氣管道內置發電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發電裝置整體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的發電裝置的鏤空折流板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的自回溫裝置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的自回溫裝置的換熱管截面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的燃氣管道內置發電系統,利用主輸氣管道I內天然氣流動動能、壓力能進行發電,并將電能提供給偏遠地區或者沒有電網區域的閥門、儀表、監控、技防等設施使用,具體地,該發電系統位于支路管道2上,支路管道2與主輸氣管道I并聯,支路管道2上可拆卸地安裝發電裝置3,發電裝置3包括節管狀機殼31、固定在機殼31內的發電機32和位于發電機32動力輸入端的導流罩33,節管狀機殼31兩端具有連接法蘭,節管狀機殼31借助連接法蘭可拆卸地安裝在支路管道2上,發電機32借助固定環34固定在節管狀機殼31內,該發電裝置3具有小型撬裝化、一體化等特點。如圖2_3所不,為了增大流體的瑞動,增加流速,導流罩33米用由內罩體331和外罩體332組合而成的雙層聚攏狀導流結構,導流罩33的入口端卡固在機殼31內,聚攏端通過支架腿固定在機殼31內或者通過剛性連接件連接到固定環34上進行固定,導流罩33的外傾斜面與機殼31內壁形成的傾角為15°,導流罩33的聚攏端位于發電機32的螺旋葉輪321的外圓周面上,內罩體331的聚攏端的直徑比螺旋葉輪321直徑大I?2mm,這當前第1頁1 2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燃氣管道內置發電系統,包括與主輸氣管道并聯的支路管道、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支路管道上的發電裝置以及與所述發電裝置電力輸出端相連的電力輸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發電裝置包括節管狀機殼、固定在機殼內的發電機和位于發電機動力輸入端的導流罩,所述導流罩是由內罩體和外罩體組合而成的雙層聚攏狀導流結構,所述導流罩的入口端面上設有鏤空折流板,所述鏤空折流板包括多個呈中心對稱的折板薄片,每個折板薄片具有兩個相反的傾斜面,兩個相反的傾斜面分別位于所述內罩體內以及內罩體和外罩體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清,張輝,車子萍,錢迪,高岷,徐文東,朱軍,龍騰飛,張榮偉,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市燃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華南理工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