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涉及吻合器領域的胃腸微創吻合器,包括:結構相同且帶有磁性的頭環和底環;所述頭環和所述底環均包括至少兩個串聯連接的磁塊,至少兩個所述磁塊通過可吸收縫合線連接;所述頭環連接一覆膜套,所述覆膜套的兩端分別為開口端和扎口端,所述開口端連接所述頭環的遠離所述底環的軸向端面,所述覆膜套的扎口端上設有扎口件;所述頭環的至少兩個磁塊均連接一頭部牽拉件;所述底環的至少兩個磁塊均連接一底部牽拉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胃腸微創吻合器可用于微創切除、吻合胃腸管道的手術中,且便于排出體外。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吻合器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胃腸微創吻合器。
技術介紹
胃腸道吻合重建是腹部外科最基本的手術操作,最早是手工縫線吻合,但縫線吻合操作繁瑣、耗時、創傷大。近代出現了胃腸道各種釘式機械吻合器且廣泛應用于臨床,發展到目前臨床上廣泛使用的一次性胃腸吻合器,盡管具有大大簡化胃腸道吻合重建的過程、吻合效果可靠、操作簡單、吻合時間縮短等優點,但是這些一次性吻合器其主件較大,一次使用后丟棄的材料形成的醫療廢棄物垃圾迅猛增加,造成了材料和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隨著腔鏡技術在消化道吻合重建中的應用,對吻合器要求體積及操作要求更小巧,將創傷控制到極致。臨床上迫切需要新一代更加微創且廢棄材料大幅降低的胃腸吻合裝置的研發應用,這也符合國家大力發展資源簡約型技術的發展戰略。磁壓榨吻合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空腔器官吻合重建方法最早由日本學者提出并用于血管端端吻合的動物實驗研究,目前已被用于血管吻合、胃腸道吻合重建、狹窄膽道再通、膽腸吻合、食管閉鎖再通等手術中。磁吻合操作簡單、吻合速度快、并發癥少,吻合效果可與傳統的的手工縫線吻合和機械吻合器吻合效果相媲美甚至更好。磁吻合借助特殊形式的“非接觸性”磁場力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吻合模式?,F在磁吻合與內鏡操作技術結合可以完成胃腸道磁吻合的動物實驗。如圖1所示,現有的磁吻合裝置包括一對形狀和尺寸完全相同的圓形磁環I,但是磁環體積較大,自然排出有困難。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適用于胃腸微創手術且便于排出體外的胃腸微創吻合器。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胃腸微創吻合器,包括:結構相同且帶有磁性的頭環和底環;所述頭環和所述底環均包括至少兩個串聯連接的磁塊,至少兩個所述磁塊通過可吸收縫合線連接;所述頭環連接一覆膜套,所述覆膜套的兩端分別為開口端和扎口端,所述開口端連接所述頭環的遠離所述底環的軸向端面,所述覆膜套的扎口端上設有扎口件;所述頭環的至少兩個磁塊均連接一頭部牽拉件;所述底環的至少兩個磁塊均連接一底部牽拉件。優選地,所述頭環的與所述底環相吸的軸向端面為頭部磁吸面,所述覆膜套包覆于所述頭環的外部,所述覆膜套的開口端從所述頭環的所述頭部磁吸面穿入于所述頭環的所述內壁中。優選地,所述底部牽拉件與所述頭部牽拉件的結構相同。進一步地,所述底部牽拉件包括牽拉控制件和至少兩個塊體連接件,所述塊體連接件的一端與相應的所述磁塊連接,所述塊體連接件的另一端與所述牽拉控制件連接。優選地,所述可吸收縫合線的材料為聚對二氧環己酮。優選地,相鄰兩個所述磁塊的連接處,其中一個所述磁塊的端部設有凸出部,另一個所述磁塊的端部設有與所述凸出部相應的凹陷部。優選地,當所述底環導入胃腸時,所述底環通過一環形帽體套設在腸鏡上。進一步地,所述底部牽拉件穿入于所述腸鏡的操作孔中。本技術還涉及一種采用以上所述的胃腸微創吻合器的胃腸微創吻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驟:I)在微創切除腸管后,將連接有覆膜套的頭環和頭部牽拉件置于近端腸斷端,所述覆膜套的扎口端處于近端腸斷端,且被扎口件扎住,防止腸內容物外流;2)遠端腸斷端以閉合切割器離斷,在腸鏡上套設環形帽體,在所述環形帽體上套設底環,所述底環連接底部牽拉件,所述底部牽拉件穿入于所述腸鏡的操作孔中;所述腸鏡導引所述底環移動到所述近端腸斷端,拉動所述底部牽拉件,推送所述底環向靠近所述頭環的方向移動,所述底環與所述頭環相吸對合,所述近端腸斷端和所述遠端腸斷端在磁壓力下完成吻合,所述底環與所述頭環形成吻合環;3)以針刀切開閉合的腸腔,形成從經過所述吻合環的內部的腸道通路;將所述近端腸斷端中的覆膜套和頭部牽拉件拖出至所述遠端腸斷端中后,將扎口件打開;4)當腸斷處吻合完成,且所述底環和所述頭環上的可吸收縫合線斷開后,拉動所述底部牽拉件,向遠端腸腔移動,所述底環分解為至少兩個磁塊,排出腸腔;拉動所述頭部牽拉件,所述頭環分解為至少兩個磁塊,排出腸腔。優選地,所述可吸收縫合線可在14天內完全吸收。如上所述,本技術所述的胃腸微創吻合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本技術中的頭環和底環均包括至少兩個磁塊,且磁塊通過可吸收縫合線連接,當可吸收縫合線被吸收后,只要拉動頭環和底環,就能夠使頭環和底環分解成磁塊,磁塊的體積和形狀能夠更容易地排出體外;頭環上連接的覆膜套的扎口端上設有扎口件,能夠防止近端腸斷端的腸內容物外流,而底環在腸鏡的導引下移動到所述近端腸斷端,拉動連接底環的底部牽拉件,可推送所述底環向靠近所述頭環的方向移動,使所述底環與所述頭環相吸對合,完成吻合,所以本技術的胃腸微創吻合器可用于微創切除、吻合胃腸管道的手術中,且安全可A+-.與巨O【附圖說明】圖1顯示為現有的磁吻合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顯示為本實施例的胃腸微創吻合器的覆膜套處于近端腸斷端中的結構示意圖。圖3顯示為本實施例的胃腸微創吻合器的覆膜套處于遠端腸斷端中的結構示意圖。圖4顯示為本實施例的胃腸微創吻合器的頭環的結構示意圖。圖5顯示為本實施例的胃腸微創吻合器的磁塊通過可吸收縫合線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圖6顯示為本實施例的胃腸微創吻合器的底環通過環形帽體套設在腸鏡上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號說明I圓形磁環HO頭環111頭部磁吸面112頭環的內壁120底環100磁塊101可吸收縫合線102凸出部103凹陷部200覆膜套210開口端220扎口端300扎口件410頭部牽拉件401牽拉控制件402塊體連接件420底部牽拉件610環形帽體600腸鏡710近端腸斷端720遠端腸斷端【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技術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技術的其他優點及功效。請參閱附圖。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技術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技術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技術所揭示的
技術實現思路
所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術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
技術實現思路
下,當亦視為本技術可實施的范疇。如圖2至圖6所示,本實施例的胃腸微創吻合器,包括:結構相同且帶有磁性的頭環110和底環120;頭環110和底環120均包括至少兩個串聯連接的磁塊100,至少兩個磁塊100通過可吸收縫合線101連接;本實施例中,頭環110和底環120均為圓環形,頭環110包括四個串聯連接的磁塊100,底環120包括四個串聯連接的磁塊100;頭環110連接一覆膜套200,覆膜套200的兩端分別為開口端210和扎口端220,開口端210連接頭環110的遠離底環120的軸向端面,覆膜套200的扎口端220上設有扎口件300;頭環110的至少兩個磁塊100均連接頭部牽拉件410;底環120的至少兩個磁塊100均連接底部牽拉件420,當底環120導入胃腸時,底環120通過一環形帽體610套設在腸鏡600上,底部牽拉件420穿入于腸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胃腸微創吻合器,包括:結構相同且帶有磁性的頭環(110)和底環(120);其特征在于:所述頭環(110)和所述底環(120)均包括至少兩個串聯連接的磁塊(100),至少兩個所述磁塊(100)通過可吸收縫合線(101)連接;所述頭環(110)連接一覆膜套(200),所述覆膜套(200)的兩端分別為開口端(210)和扎口端(220),所述開口端(210)連接所述頭環(110)的遠離所述底環(120)的軸向端面,所述覆膜套(200)的扎口端(220)上設有扎口件(300);所述頭環(110)的至少兩個磁塊(100)均連接一頭部牽拉件(410);所述底環(120)的至少兩個磁塊(100)均連接一底部牽拉件(420)。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崔龍,張穎異,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特普優微創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