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鹽堿地養殖池塘污泥回收處理裝置,包括養殖池,養殖池下部設置有污泥回收裝置,污泥回收裝置連接有污泥處理裝置;所述污泥回收裝置包括設置于養殖池下部內邊沿的回流槽,回流槽的縱截面是楔形;所述回流槽的下部連接有若干回流通道,回流通道中部連接有注水管;所述回流通道的上部連接有水泵通道,水泵通道連接有水泵。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它能克服現有技術的弊端,結構設計合理新穎。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鹽堿地養殖池塘污泥回收處理裝置,屬于漁業養殖領域。
技術介紹
鹽堿地是鹽類集積的一個種類,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鹽分影響到作物的正常生長,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糧農組織不完全統計,全世界鹽堿地的面積為9.5438億公頃,其中我國為9913萬公頃。我國堿土和堿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與土壤中碳酸鹽的累計有關,因而堿化度普遍較高,嚴重的鹽堿土壤地區植物幾乎不能生存。特別是鹽堿灘涂,更加無法利用。經過研究,鹽堿灘涂可以廢物利用,凡是硫酸或碳酸鹽型的土質,含鹽量1.5?9%。值8?9、堿度4?4.5毫克/升的半咸水質,均可挖池養殖海洋水產,這是鹽堿地利用的一個重要方法。在鹽堿灘池塘養殖中,為了模擬真實的生存環境,池塘下部一般會設置若干污泥,主要是為了模擬適宜養殖的微生物環境。但是池塘中的污泥由于是在近似于死水中存在,時間長久時候不能像自然界中一樣有循環凈化,所以需要人工挖掘更換,但是人工挖掘費時費力,勞動效率低下,并且會污染水質,影響養殖效益。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鹽堿地養殖池塘污泥回收處理裝置,克服了現有技術的弊端,自動回收凈化污泥,提高工作效率。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鹽堿地養殖池塘污泥回收處理裝置,包括養殖池,養殖池下部設置有污泥回收裝置,污泥回收裝置連接有污泥處理裝置;所述污泥回收裝置包括設置于養殖池下部內邊沿的回流槽,回流槽的縱截面是楔形;所述回流槽的下部連接有若干回流通道,回流通道中部連接有注水管;所述回流通道的上部連接有水栗通道,水栗通道連接有水栗;所述回流通道后端通過管道連接有沉淀池,沉淀池下部為斜坡面;所述沉淀池的一端底面上設置有輸送帶,輸送帶后部連接有晾曬池,晾曬池后部連接有二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后部底面上設置有二次輸送帶,二次輸送帶后部連接有二次晾曬池。優化的,上述鹽堿地養殖池塘污泥回收處理裝置,所述沉淀池的中部內壁上設置有若干噴水管,噴水管設置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其中一個噴水管與沉淀池內壁垂直,其兩側的噴水管與沉淀池內壁的夾角逐漸降低至20度。優化的,上述鹽堿地養殖池塘污泥回收處理裝置,所述二次沉淀池的中部內壁上設置有若干渦流管,渦流管設置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其中一個渦流管與二次沉淀池內壁垂直,其兩側的渦流管與二次沉淀池內壁的夾角逐漸降低至20度。本技術的優點在于它能克服現有技術的弊端,結構設計合理新穎。本申請設置了回流槽,在回流槽內通過設置水栗抽水形成渦流效應,通過渦流效應將污泥吸入回流通道內部,在回流通道內加水使污泥增加流動性然后進入沉淀池內,在沉淀池內加入凈化試劑將污泥中的雜質凈化消除,沉淀過后通過輸送帶將污泥送入晾曬池,將水分曬干后再次循環進行上述步驟一次,然后制得干燥的污泥可做植物肥料。【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不意圖;圖中:I為養殖池、2為回流槽、3為回流通道、4為注水管、5為水栗通道、6為水栗、7為沉淀池、8為輸送帶、9為晾曬池、10為二次沉淀池、11為二次晾曬池、12為噴水管、13為渦流管。【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專利技術的技術特點。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鹽堿地養殖池塘污泥回收處理裝置,包括養殖池I,養殖池I下部設置有污泥回收裝置,污泥回收裝置連接有污泥處理裝置;所述污泥回收裝置包括設置于養殖池I下部內邊沿的回流槽2,回流槽2的縱截面是楔形;所述回流槽2的下部連接有若干回流通道3,回流通道3中部連接有注水管4;所述回流通道3的上部連接有水栗通道5,水栗通道5連接有水栗6;所述回流通道3后端通過管道連接有沉淀池7,沉淀池7下部為斜坡面;所述沉淀池7的一端底面上設置有輸送帶8,輸送帶8后部連接有晾曬池9,晾曬池9后部連接有二次沉淀池10,二次沉淀池10后部底面上設置有二次輸送帶,二次輸送帶后部連接有二次晾曬池11。所述沉淀池的中部內壁上設置有若干噴水管12,噴水管12設置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其中一個噴水管12與沉淀池內壁垂直,其兩側的噴水管12與沉淀池內壁的夾角逐漸降低至20度ο所述二次沉淀池10的中部內壁上設置有若干渦流管13,渦流管13設置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其中一個渦流管13與二次沉淀池10內壁垂直,其兩側的渦流管13與二次沉淀池10內壁的夾角逐漸降低至20度。本技術的優點在于它能克服現有技術的弊端,結構設計合理新穎。本申請設置了回流槽,在回流槽內通過設置水栗抽水形成渦流效應,通過渦流效應將污泥吸入回流通道內部,在回流通道內加水使污泥增加流動性然后進入沉淀池內,在沉淀池內加入凈化試劑將污泥中的雜質凈化消除,沉淀過后通過輸送帶將污泥送入晾曬池,將水分曬干后再次循環進行上述步驟一次,然后制得干燥的污泥可做植物肥料。當然,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技術的限制,本技術也并不限于上述舉例,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技術的實質范圍內,作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都應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主權項】1.一種鹽堿地養殖池塘污泥回收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養殖池,養殖池下部設置有污泥回收裝置,污泥回收裝置連接有污泥處理裝置;所述污泥回收裝置包括設置于養殖池下部內邊沿的回流槽,回流槽的縱截面是楔形;所述回流槽的下部連接有若干回流通道,回流通道中部連接有注水管;所述回流通道的上部連接有水栗通道,水栗通道連接有水栗;所述回流通道后端通過管道連接有沉淀池,沉淀池下部為斜坡面;所述沉淀池的一端底面上設置有輸送帶,輸送帶后部連接有晾曬池,晾曬池后部連接有二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后部底面上設置有二次輸送帶,二次輸送帶后部連接有二次晾曬池。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鹽堿地養殖池塘污泥回收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的中部內壁上設置有若干噴水管,噴水管設置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其中一個噴水管與沉淀池內壁垂直,其兩側的噴水管與沉淀池內壁的夾角逐漸降低至20度。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鹽堿地養殖池塘污泥回收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沉淀池的中部內壁上設置有若干渦流管,渦流管設置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其中一個渦流管與二次沉淀池內壁垂直,其兩側的渦流管與二次沉淀池內壁的夾角逐漸降低至20度。【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鹽堿地養殖池塘污泥回收處理裝置,包括養殖池,養殖池下部設置有污泥回收裝置,污泥回收裝置連接有污泥處理裝置;所述污泥回收裝置包括設置于養殖池下部內邊沿的回流槽,回流槽的縱截面是楔形;所述回流槽的下部連接有若干回流通道,回流通道中部連接有注水管;所述回流通道的上部連接有水泵通道,水泵通道連接有水泵。本技術的優點在于它能克服現有技術的弊端,結構設計合理新穎。【IPC分類】C02F11/12, C05F7/00, C02F11/00【公開號】CN205368080【申請號】CN201620007929【專利技術人】王勝 【申請人】濰坊友容實業有限公司【公開日】2016年7月6日【申請日】2016年1月5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鹽堿地養殖池塘污泥回收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養殖池,養殖池下部設置有污泥回收裝置,污泥回收裝置連接有污泥處理裝置;所述污泥回收裝置包括設置于養殖池下部內邊沿的回流槽,回流槽的縱截面是楔形;所述回流槽的下部連接有若干回流通道,回流通道中部連接有注水管;所述回流通道的上部連接有水泵通道,水泵通道連接有水泵;所述回流通道后端通過管道連接有沉淀池,沉淀池下部為斜坡面;所述沉淀池的一端底面上設置有輸送帶,輸送帶后部連接有晾曬池,晾曬池后部連接有二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后部底面上設置有二次輸送帶,二次輸送帶后部連接有二次晾曬池。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勝,
申請(專利權)人:濰坊友容實業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