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無級變速傳動機構,變速手柄端部與變速軸接頭連接,變速軸接頭與偏心變速軸的一端連接,偏心變速軸的偏心端連接拉桿一端端部,拉桿另一端上設有鉸接件,變速支架連接在鉸接件的鉸接端上,變速支架上端和下端分別設有朝向相反的第一連動撥叉和第二連動撥叉,第一推力球軸承設在第一動半輪上表面,第一活性連動撥叉的撥動端落于第一推力球軸承上,所述第二推力球軸承設在第二動半輪的下表面,第二連動撥叉的撥動端落于第二推力球軸承下,變速皮帶分別連接第二動半輪和第二定半輪、第一動半輪和第一定半輪。降低了電機能耗損失,在短距離小空間內實現無級變速,變速穩定提速快,結構緊湊比速大,堅固耐用、安裝安全性高等特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機械領域變速傳動機構,尤其是一種機械手動變速的無級變速裝置。
技術介紹
現有無級變速器,通過機械調節單對皮帶輪變速,單對皮帶輪彈簧壓縮復位,或改變中心距單對皮帶輪變徑變速,其起速和變速慢、中心距大、皮帶傾斜易損,造成電機功率耗損大、變速不穩定、傳動比小、彈簧安裝安全性等缺點。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無級變速傳動機構,解決了短距離(195mm)小空間(10mm)內實現無級變速,變速時皮帶水平運轉、克服頻繁打滑現象、電機能耗小(動力源的能量損耗少),變速穩定提速快、結構緊湊比速大、堅固耐用且安全性能尚等特點。本技術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一種無級變速傳動機構,包括變速手柄、變速軸接頭、偏心變速軸、拉桿、導向軸、可沿導向軸軸向移動的變速支架、第一推力球軸承、第二推力球軸承、上下相對設置的第一動半輪和第一定半輪、上下相對設置的第二動半輪和第二定半輪、與第二動半輪連接的動力源、變速皮帶;所述變速手柄端部與變速軸接頭連接,變速軸接頭與偏心變速軸的一端連接,偏心變速軸的偏心端連接拉桿一端端部,拉桿另一端上設有鉸接件,變速支架連接在鉸接件的鉸接端上,變速支架上端和下端分別設有朝向相反的第一連動撥叉和第二連動撥叉,所述第一推力球軸承設在第一動半輪上表面,第一活性連動撥叉的撥動端落于第一推力球軸承上,所述第二推力球軸承設在第二動半輪的下表面,所述第二連動撥叉的撥動端落于第二推力球軸承下,所述變速皮帶分別連接第二動半輪和第二定半輪、第一動半輪和第一定半輪。杠桿支點技術特征而實現,由變速手柄旋轉偏心變速軸,帶動鉸接拉桿,變速支架沿導向軸軸向移動,活性連動撥叉相隨同步運動,在杠桿支點特征作用下,第一和第二動半輪同時連動位移變徑,各對皮帶輪間距改變,輪徑同時大小變化,從而獲得1:5大范圍的傳動比,實現無級變速。在所述變速軸接頭上設有用于緊固變速軸的緊定螺絲,所述變速手柄旋轉變速軸接頭、通過緊定螺絲連接偏心變速軸。緊定螺絲用于將變速軸接頭與變速軸之間鎖緊。在所述變速支架和第一連動撥叉之間設有內六角螺絲,其有微調作用,用于消除加工誤差間隙。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皮帶平穩水平運轉,降低了電機能耗損失,達到節能減排功效,在短距離(195mm)小空間(100mm)內實現無級變速,變速穩定提速快,結構緊湊比速大,堅固耐用、安裝安全性高等特點,采用杠桿支點技術特征,兩個活動撥叉機械雙輪雙向同時變徑,無級變速時皮帶水平運轉,附著摩擦力均衡,克服頻繁打滑現象,電機功率充分發揮(動力源的能量損耗少),達到節能減排的功效,短距離小空間內變速穩定提速快,結構緊湊比速大且堅固耐用,安全性能高等特點。操作簡單,成本低廉,便于廣大面積推廣應用。【附圖說明】圖1本技術一種無級變速傳動機構俯視示意圖;圖2本技術一種無級變速傳動機構主視示意圖;圖3本技術一種無級變速傳動機構左視剖視示意圖;圖4本技術一種無級變速傳動機構簡化(高速)示意圖;圖5本技術一種無級變速傳動機構簡化(低速)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的內容做進一步詳細說明。實施例:請參閱圖1到圖3所示,一種無級變速傳動機構,包括變速手柄1、變速軸接頭2、偏心變速軸4、拉桿5、導向軸8、可沿導向軸8軸向移動的變速支架7、第一推力球軸承11、第二推力球軸承111、上下相對設置的第一動半輪14和第一定半輪15、上下相對設置的第二動半輪12和第二定半輪13、與第二動半輪12連接的動力源16、變速皮帶17;變速手柄I端部與變速軸接頭2連接,變速軸接頭2與偏心變速軸4的一端連接,偏心變速軸4的偏心端連接拉桿5一端端部,拉桿5另一端上設有鉸接件6,變速支架7連接在鉸接件6的鉸接端上,變速支架7上端和下端分別設有朝向相反的第一連動撥叉9和第二連動撥叉91,變速支架7與第一連動撥叉9和第二連動撥叉91可以為一體結構,也可為分體結構,第一推力球軸承11設在第一動半輪14上表面,第一活性連動撥叉9的撥動端落于第一推力球軸承11上,第二推力球軸承111設在第二動半輪12的下表面,第二連動撥叉91的撥動端落于第二推力球軸承111下,變速皮帶17分別連接第二動半輪12和第二定半輪13、第一動半輪14和第一定半輪15。本技術的工作過程如下:變速手柄I旋轉變速軸接頭2,通過緊定螺絲3連接偏心變速軸4同步旋轉,帶動拉桿5及鉸接件6,推動變速支架7沿導向軸8軸向移動,第一連動撥叉9和第二連動撥叉91相隨同步運動,微調M8X16內六角螺絲10至合適間隙,使第一連動撥叉9支點作用在第一推力球軸承11上,第二連動撥叉91支點作用在第二推力球軸承111下,第二動半輪12(小動半輪)、第一動半輪14(大動半輪)同時連動位移變徑,第二定半輪13(小定半輪)、第一定半輪15(大定半輪)各組間距改變,輪徑同時大小變化,動力源16驅動帶輪,變速皮帶17傳遞,從而獲得1:5大范圍的傳動比,實現無級變速。在中心距不變情況下,采用杠桿支點技術特征,組成2對動、定半輪同時雙向連動變徑的無級變速機構。請參閱圖4所示,當偏心變速軸4,偏心由低轉向高位時,第二動半輪12由偏心激發拉桿5、鉸接件6、變速支架7、第一連動撥叉9和第二連動撥叉91連動向上,力作用在第二動半輪12端面第二推力球軸承111下,同時迫使變速皮帶17隨帶輪錐面由內向外移動,變速皮帶17與小帶輪組合(該小帶輪組合為第二動半輪12、第二定半輪13的組合)接觸直徑變大;第一動半輪14由變速皮帶17的張力推開,變速皮帶17同時由外向內移動,與大帶輪組合(該大帶輪組合為第一動半輪14、第一定半輪15的組合)接觸直徑變小,從而實現大輪帶小輪獲得高速。請參閱圖5所示,當偏心變速軸4,偏心由高轉向低位時,第一動半輪14由偏心激發拉桿5、鉸接件6、變速支架7、第一連動撥叉9和第二連動91連動向下,力作用在第一動半輪14端面第一推力球軸承11上,同時迫使變速皮帶17隨帶輪錐面由內向外移動,變速皮帶17與大帶輪組合接觸直徑變大;第二動半輪12由變速皮帶17的張力推開,變速皮帶17同時由外向內移動,與小帶輪組合接觸直徑變小,從而實現小輪帶大輪獲得低速。本實施例由動力源通過變速皮帶,兩對定半輪、動半輪,在中心距不變情況下,采用杠桿支點技術特征變速,兩對動半輪同時軸向連動位移變徑,實現大功率、1:5大范圍傳動比的無級變速傳動機構。上列詳細說明是針對本技術可行實施例的具體說明,該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技術的專利范圍,凡未脫離本技術所為的等效實施或變更,均應包含于本案的專利范圍中。【主權項】1.一種無級變速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變速手柄(I)、變速軸接頭(2)、偏心變速軸(4)、拉桿(5)、導向軸(8)、可沿導向軸(8)軸向移動的變速支架(7)、第一推力球軸承(II)、第二推力球軸承(111)、上下相對設置的第一動半輪(14)和第一定半輪(15)、上下相對設置的第二動半輪(12)和第二定半輪(13)、與第二動半輪(12)連接的動力源(16)、變速皮帶(17); 所述變速手柄(I)端部與變速軸接頭(2)連接,變速軸接頭(2)與偏心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無級變速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變速手柄(1)、變速軸接頭(2)、偏心變速軸(4)、拉桿(5)、導向軸(8)、可沿導向軸(8)軸向移動的變速支架(7)、第一推力球軸承(11)、第二推力球軸承(111)、上下相對設置的第一動半輪(14)和第一定半輪(15)、上下相對設置的第二動半輪(12)和第二定半輪(13)、與第二動半輪(12)連接的動力源(16)、變速皮帶(17);所述變速手柄(1)端部與變速軸接頭(2)連接,變速軸接頭(2)與偏心變速軸(4)的一端連接,偏心變速軸(4)的偏心端連接拉桿(5)一端端部,拉桿(5)另一端上設有鉸接件(6),變速支架(7)連接在鉸接件(6)的鉸接端上,變速支架(7)上端和下端分別設有朝向相反的第一連動撥叉(9)和第二連動撥叉(91),所述第一推力球軸承(11)設在第一動半輪(14)上表面,第一活性連動撥叉(9)的撥動端落于第一推力球軸承(11)上,所述第二推力球軸承(111)設在第二動半輪(12)的下表面,所述第二連動撥叉(91)的撥動端落于第二推力球軸承(111)下,所述變速皮帶(17)分別連接第二動半輪(12)和第二定半輪(13)、第一動半輪(14)和第一定半輪(15)。...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國謙,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力豐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