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車輛性能測試
,尤其涉及一種便攜式車輛性能測試展具。
技術介紹
目前,市場對于車輛試駕測試展具形式層出不窮,對于車輛的爬坡測試由于場地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被消費者所目睹,汽車廠商會選擇一些有測試能力的試駕場地與消費者進行溝通體驗,但標準的試駕場地比較少,且離4S店比較遠,大多消費者很難第一時間所目睹。
市場上的同類試駕展具一般使用土堆、土木結構或大型鋼構的比較多,占地面積大,建造安裝比較復雜,建成后難以移動,且不可拆卸,不利于重復利用。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攜式車輛性能測試展具,該展具既可以方便拆卸、組裝,同時還能有效防止車輛下滑、后退,增加安全性。
本技術提供一種便攜式車輛性能測試展具,包括承重組件,所述承重組件包括配重架、第一承重架和第二承重架,所述第一承重架和第二承重架構成包括一斜面的承重三角體,所述第一承重架和第二承重架由單片鐵架能拆卸地連接構成,所述單片鐵架由鐵管焊接形成。
優選地,所述第一承重架包括第一外圍單片鐵架和第一中心承重單片鐵架,所述第一外圍單片鐵架由第一垂直鐵管和第一水平鐵管焊接形成,所述第一中心承重單片鐵架沿垂直方向設置并由第一垂直鐵管、第一水平鐵管和第一斜拉支撐鐵管焊接形成。
優選地,所述第二承重架包括第二外圍單片鐵架和第二中心承重單片鐵架,所述第二外圍單片鐵架由第二垂直鐵管和第二水平鐵管焊接形成,所述第二中心承重單片鐵架沿垂直方向設置并由第二垂直鐵管、第二水平鐵管和第二斜拉支撐鐵管焊接形成。 >優選地,所述第一斜拉支撐鐵管設置在相鄰第一垂直鐵管和第一水平鐵管的對角線位置上。
優選地,所述第二斜拉支撐鐵管設置在相鄰第二垂直鐵管和第二水平鐵管的對角線位置上。
優選地,所述第一斜拉支撐鐵管沿斜面的垂直方向延伸。
優選地,所述第二斜拉支撐鐵管沿斜面的垂直方向延伸。
優選地,所述斜面上鋪設有斜面防滑結構,所述斜面防滑結構包括多個并排設置的壓花鋼板。
優選地,所述鐵管為方管。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展具可將整體結構拆分成單片鐵架,便于運輸、管理和拆裝,重復利用率高。
附圖說明
圖1是車輛性能測試展具的整體結構分解圖。
圖2是車輛性能測試展具的承重組件及過渡上坡結構分解側視圖。
圖3是第一承重架結構圖。
圖4是第一承重架單片鐵架分解圖。
圖5是第二承重架結構圖。
圖6是第二承重架單片鐵架分解圖。
所有附圖中的標記如下:
10-配重架。
20-第一承重架,21-第一外圍單片鐵架,22-第一中心承重單片鐵架,23-螺栓,24-第一水平鐵管,25-第一垂直鐵管,26-第一斜拉支撐鐵管。
30-第二承重架,31-第二外圍單片鐵架,32-第二中心承重單片鐵架,33-螺栓,34-第二水平鐵管,35-第二垂直鐵管,36-第二斜拉支撐鐵管。
40-斜面防滑結構,41-壓花鋼板。
50-過濾上坡結構,51-伸長部。
60-壓花鋼板,61-平面段,62-弧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借助附圖中的實施例描述本技術一種便攜式車輛性能測試展具的結構構造。車輛性能測試展具包括承重組件、斜面防滑結構40和過渡上坡結構50。
如圖1至圖6所示,承重組件包括配重架10、第一承重架20和第二承重架30,第一承重架20由第一外圍單片鐵架21和第一中心承重單片鐵架22可拆裝地連接構成,第一外圍單片鐵架21由第一垂直鐵管25和第一水平鐵管24焊接形成,分散單個方管的承重力度,第一中心承重單片鐵架22沿垂直方向設置并由第一垂直鐵管25、第一水平鐵管24和第一斜拉支撐鐵管26焊接形成,第一斜拉支撐鐵管26構成為相鄰第一垂直鐵管25和第一水平鐵管24的對角線,第一斜拉支撐鐵管26沿斜面的大致垂直方向延伸,防止單片變形,同時使整體受力均勻;單片鐵架由鐵管焊接形成,單片鐵架之間通過螺栓23等固定部件固定,鐵管可以為方管。第二承重架30由第二外圍單片鐵架31和第二中心承重單片鐵架32可拆裝地連接構成,第二外圍單片鐵架31由第二垂直鐵管35和第二水平鐵管34焊接形成,分散單個方管的承重力度,第二中心承重單片鐵架32沿垂直方向設置并由第二垂直鐵管35、第二水平鐵管34和第二斜拉支撐鐵管36焊接形成,第二斜拉支撐鐵管36構成為相鄰第二垂直鐵管35和第二水平鐵管34的對角線,第二斜拉支撐鐵管36沿斜面的大致垂直方向延伸,防止單片變形,同時使整體受力均勻;單片鐵架由鐵管焊接形成,單片鐵架之間通過螺栓33等固定部件固定,鐵管可以為方管。配重架10與第一承重架20一端活動連接,第一承重架20另一端與第二承重架30一端活動連接,活動連接方式可均為螺栓連接,也可為其他活動連接方式,便于拆裝和運輸。第一承重架20與第二承重架30組合形成包括斜面的承重三角體,配重架10抵靠在第一承重架20后面,斜面防滑結構40鋪設在斜面上,并借助螺栓與配重架10、第一承重架20和第二承重架30連接。斜面承重力度大,且體積與自重增加了與地面的接觸面積,防止整體展具因上車時車輛移動的慣性而產生錯位移動。
斜面防滑結構40包括鐵架(未示出)與壓花鋼板41,壓花鋼板41用以增加車輪的摩擦力,多個壓花鋼板41并排設置,鐵架位于壓花鋼板41下面,并與壓花鋼板41焊接在一起,增加壓花鋼板41的強度。壓花鋼板鐵架與三角承重體用螺栓相固定,增加車輛的受力面,分散受力。鐵架表面經過防水和防銹處理,覆蓋防水和防銹復合層,可以延長使用壽命;壓花鋼板41表面覆蓋防水、防銹和防滑復合層,進一步增加摩擦力,并延長使用壽命。
過渡上坡結構50包括伸長部51、壓花鋼板60和用于支撐壓花鋼板的鐵架(未示出),并設置在第二承重架20的前端底部并與地面相接形成斜面和地面之間的過渡面。過渡上坡結構50的伸長部51活動搭接在承重三角體的斜面上,可以通過螺栓與第二承重架20和第一承重架30相連接。壓花鋼板60包括與斜面匹配的平面段61和向上彎曲的半徑大于2米的弧面62便于車輪通過,壓花鋼板60表面覆蓋防水、防銹和防滑復合層。壓花鋼板60表面設置多個防滑結構(未示出),防滑結構為焊接在壓花鋼板表面的防滑鋁板和/或螺紋鋼條,防止車輛下滑、后退,增加安全性。過渡上坡結構50有兩個并且左右對稱設置,其間距與車輛左右兩側車輪的輪距匹配,便于車輪通過。多個防滑結構沿過渡上坡結構50的長度方向間隔地設置,防滑結構在水平方向具有不小于車輪寬度的長度。
承重架結構的側面和背面安裝木板(未示出),并在木板外面包覆一層噴繪布(未示出),具有輕便、美觀、防水、抗風、宜更換等特性,增加了對整體展具結構的保護。以其自重及強度對整體展具起到增大受力面、增加結構圍合力度,增加與地面的摩擦力度,使整體展具更加穩固。
使用時,將配重架10、第一承重架20、第二承重架30的單片鐵架分別通過螺栓固定連接組合,完成單個鐵架的組合后,再按配重架10、第一承重架20、第二承重架30和過渡上坡結構50的順利依次通過螺栓固定組裝成為斜面承重三角體。然后將斜面防滑結構40通過鐵架用螺栓與斜面連接固定安裝,最后將過渡上坡結構50通過螺栓經伸長部與承重組件相連結固定,完成斜坡的組裝。
本展具拆裝方便,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便攜式車輛性能測試展具,包括承重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組件包括配重架(10)、第一承重架(20)和第二承重架(30),所述第一承重架(20)和第二承重架(30)構成包括一斜面的承重三角體,所述第一承重架(20)和第二承重架(30)由單片鐵架能拆卸地連接構成,所述單片鐵架由鐵管焊接形成。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便攜式車輛性能測試展具,包括承重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組件包括配重架(10)、第一承重架(20)和第二承重架(30),所述第一承重架(20)和第二承重架(30)構成包括一斜面的承重三角體,所述第一承重架(20)和第二承重架(30)由單片鐵架能拆卸地連接構成,所述單片鐵架由鐵管焊接形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車輛性能測試展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重架(20)包括第一外圍單片鐵架(21)和第一中心承重單片鐵架(22),所述第一外圍單片鐵架(21)由第一垂直鐵管(25)和第一水平鐵管(24)焊接形成,所述第一中心承重單片鐵架(22)沿垂直方向設置并由第一垂直鐵管(25)、第一水平鐵管(24)和第一斜拉支撐鐵管(26)焊接形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車輛性能測試展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重架(30)包括第二外圍單片鐵架(31)和第二中心承重單片鐵架(32),所述第二外圍單片鐵架(31)由第二垂直鐵管(35)和第二水平鐵管(34)焊接形成,...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包向龍,閆景輝,王蕊,黃曉迪,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天平道和國際展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