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環形電磁材料樣件的制備裝置及方法:包括底座、內座、內桿和填充筒,其中,所述底座、內座和填充筒均具有一通孔,內桿活動連接于底座的通孔內,并具有一突出部分,所述內座套裝于內桿的突出部分上,下端固定在底座的通孔內,所述內桿相對于內座仍具有一附加高度,所述填充筒套裝于內座和內桿外部,填充筒的通孔內沿與內桿和內座的外沿均具有一空隙,將所述電磁材料填充至填充筒內,向下壓實填充的電磁材料,形成環形樣件。本發明專利技術能夠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程的興趣,提升教學實驗效果,進而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環形電磁材料樣件的制備裝置及方法。
技術介紹
高校材料專業相關課程教學實驗活動中,為加深學生對電磁材料知識點的理解,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程的興趣,提升教學實驗效果,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在實驗過程中讓學生制作電磁材料實驗樣件、并開展測試與驗證教學實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為了開展教學實驗,通常提供制作好的固體介質材料教學實驗樣件,主要有以下缺點:(一)由于固體材料實驗樣件需要采用數控機床經過車、刨等工序進行加工,只能提供制作好的教學實驗樣件成品,在教學實驗活動中難以實現電磁材料教學實驗樣件的現場制作。(二)學生的實驗參與度較低,不能有效提高教學實驗效果。(三)只能開展驗證性實驗,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環形電磁材料樣件的制備裝置及方法,本專利技術采用內桿旋動方法使制作裝置和實驗樣件內壁分離,采用上頂式內座整體上移的方法使制作裝置與實驗樣件外壁分離,進而使實驗樣件易于與制作裝置分離,且保持實驗樣件與制作裝置分離后的完整性。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環形電磁材料樣件的制備裝置,包括底座、內座、內桿、填充筒和壓蓋,其中,所述底座、內座和填充筒均具有一通孔,內桿活動連接于底座的通孔內,并具有一突出部分,所述內座套裝于內桿的突出部分上,下端固定在底座的通孔內,所述內桿相對于內座仍具有一附加高度,所述填充筒套裝于內座和內桿外部,填充筒的通孔內沿與內桿和內座的外沿均具有一空隙,將所述電磁材料填充至填充筒內,通過壓蓋向下壓實填充的電磁材料,形成環形樣件。所述底座的中心位置設有一通孔,所述通孔為上端半徑大于下端半徑的階梯狀結構,且下端通孔內沿設置有螺紋。所述內桿的上下端均為圓柱型,且上端圓柱半徑小于下端圓柱半徑,下端的圓柱外沿設置有螺紋,與底座通孔的螺紋相適配。所述內座呈凸字形圓柱結構,且上端圓柱半徑小于下端圓柱半徑,內座中心位置具有一通孔。所述內座的下端圓柱半徑大小與底座通孔的上端半徑大小相適配。所述底座的高度大于內桿下端圓柱的高度。所述填充筒的中心位置設有一通孔,所述通孔為上端半徑小于下端半徑的階梯狀結構,所述通孔與內座外側相配合。所述填充筒的通孔下端半徑大小與內座的下端圓柱半徑大小相配合。所述填充筒的通孔上端半徑大于內桿的突出部分的半徑。所述電磁材料填充于內桿外、內座上和填充筒內,通過壓蓋進行壓實,所述壓蓋為倒凸字形結構,具有一通孔,且所述通孔與內桿突出部分的外徑相配合,所述壓蓋的下端與填充筒的通孔內沿相配合。一種環形電磁材料樣件的制備方法,包括:內桿通過底座的底部向上穿過,并旋擰,直至內桿底部與底座的底部平齊,內座從上往下套在內桿外,并放置在底座上,將填充筒穿過內桿套在內座,并放置在底座上,將按比例配置好的材料填充在材料填充筒中,通過壓蓋用力向下壓實;將內桿、底座、內座和填充筒依次分離,得到壓制好的電磁材料樣件。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為:(1)本專利技術在教學實驗過程中可便捷地制作實驗樣件,使學生參與從實驗樣件制作到測試操作的教學實驗全過程,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程的興趣,提升教學實驗效果,進而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2)制作工藝簡單,成本投入少,且易于學習。附圖說明圖1(a)為本專利技術的底座結構示意圖;圖1(b)為本專利技術的底座上視圖;圖2(a)為本專利技術的內座結構示意圖;圖2(b)為本專利技術的內座上視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內桿結構示意圖;圖4(a)為本專利技術的填充筒結構示意圖;圖4(b)為本專利技術的填充筒結構上視圖;圖5(a)為本專利技術的壓蓋結構示意圖;圖5(b)為本專利技術的壓蓋結構上視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的底座和內桿連接示意圖;圖7為本專利技術的底座、內座和內桿連接示意圖;圖8為本專利技術的底座、填充筒、內座和內桿連接示意圖;圖9為本專利技術的填充電磁材料示意圖;圖10為本專利技術的壓制填充材料示意圖;圖11為本專利技術的壓制結束示意圖;圖12為本專利技術的分離內桿示意圖;圖13為本專利技術的分離底座示意圖;圖14為本專利技術的得到填充材料示意圖;圖15(a)為本專利技術的試驗樣件示意圖;圖15(b)為本專利技術的試驗樣件上視圖。其中,1、底座,2、內座,3、內桿,4、填充筒,5、壓蓋。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本專利技術裝置涉及電磁材料教學實驗樣件制作裝置的設計,包括組成電磁材料教學實驗樣件制作裝置的固定底座、上頂式內座、旋擰式內桿、材料填充筒、壓蓋的設計;涉及電磁材料教學實驗樣件內、外壁與制作裝置分離方法的設計以及電磁材料教學實驗樣件制作方法的設計。電磁材料教學實驗樣件制作裝置設計的實現方法是分別設計固定底座、上頂式內座、旋擰式內桿、材料填充筒和壓蓋,并設計它們之間的配合關系和電磁材料教學實驗樣件的制作和分離方法。電磁材料教學實驗樣件制作裝置的固定底座設計的實現方法是設計一個通過螺紋與旋擰式內桿連接、用于承載制作裝置中上頂式內座固定、材料填充筒等部件的底座結構件,也是整個制作裝置的底座。電磁材料教學實驗樣件制作裝置的上頂式內座設計的實現方法是設計一個實驗樣件制作過程中用于限位裝置、實驗樣件分離過程中分離外壁的上頂式內座結構件。電磁材料教學實驗樣件制作裝置的旋擰式內桿設計的實現方法是設計一個帶有螺紋、通過螺紋與底座連接,用于串聯底座、上頂式內座、材料填充筒和壓蓋的旋擰式內桿結構件。電磁材料教學實驗樣件制作裝置的材料填充筒設計的實現方法是設計一個套在上頂式內座上、用于填充制作實驗樣件材料的填充筒結構件。電磁材料教學實驗樣件制作裝置的壓蓋設計的實現方法是設計一個套在旋擰式內桿上,通過外力向下對材料填充筒中的材料進行壓制的壓蓋結構件。電磁材料教學實驗樣件內壁與制作裝置的分離方法的實現是采用逆時針擰動旋擰式內桿的方法,實現制作的電磁材料教學實驗樣件內壁與制作裝置的分離。電磁材料教學實驗樣件外壁與制作裝置的分離方法的實現是向上推動上頂式內座,使制作的教學實驗樣件整體上移的方法,實現制作的電磁材料教學實驗樣件外壁與制作裝置的分離。具體的,本專利技術的實現涉及電磁材料教學實驗樣件制作裝置的固定底座如圖1(a)、圖1(b)所示,是一種中心呈圓柱形中空、中空部分經直角臺階分成兩部分、上部分直徑大、下部分直徑小且帶有螺紋、外形呈六邊形或其它形狀的底座。本專利技術的實現涉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環形電磁材料樣件的制備裝置,其特征是:包括底座、內座、內桿和填充筒,其中,所述底座、內座和填充筒均具有一通孔,內桿活動連接于底座的通孔內,并具有一突出部分,所述內座套裝于內桿的突出部分上,下端固定在底座的通孔內,所述內桿相對于內座仍具有一附加高度,所述填充筒套裝于內座和內桿外部,填充筒的通孔內沿與內桿和內座的外沿均具有一空隙,將所述電磁材料填充至填充筒內,向下壓實填充的電磁材料,形成環形樣件。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環形電磁材料樣件的制備裝置,其特征是:包括底座、內座、內桿和填充筒,其
中,所述底座、內座和填充筒均具有一通孔,內桿活動連接于底座的通孔內,并具有一突出
部分,所述內座套裝于內桿的突出部分上,下端固定在底座的通孔內,所述內桿相對于內座
仍具有一附加高度,所述填充筒套裝于內座和內桿外部,填充筒的通孔內沿與內桿和內座的
外沿均具有一空隙,將所述電磁材料填充至填充筒內,向下壓實填充的電磁材料,形成環形
樣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環形電磁材料樣件的制備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底座的中心
位置設有一通孔,所述通孔為上端半徑大于下端半徑的階梯狀結構,且下端通孔內沿設置有
螺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環形電磁材料樣件的制備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內桿的上下
端均為圓柱型,且上端圓柱半徑小于下端圓柱半徑,下端的圓柱外沿設置有螺紋,與底座通
孔的螺紋相適配。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環形電磁材料樣件的制備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內座呈凸字
形圓柱結構,且上端圓柱半徑小于下端圓柱半徑,內座中心位置具有一通孔。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環形電磁材料樣件的制備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內座的下端
圓柱半徑大小與底座通孔的上端半徑大小相適配。
6....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華祥,陳振琳,郭榮斌,趙銳,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