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激光整形壓縮裝置,包括第一光源、第二光源,以及對向交錯設置的第一反射裝置和第二反射裝置,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分別對第一反射裝置和第二反射裝置發(fā)出入射激光,再經(jīng)第一反射裝置和第二反射裝置沿同一方向反射并分別形成第一光斑陣列和第二光斑陣列,所述第一光斑陣列和第二光斑陣列交錯排列。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激光整形壓縮裝置只需經(jīng)一次反射即可得到均勻分布的光斑區(qū)域,且可有效提高光亮度,整體結構緊湊、體積小,適用性強,值得在業(yè)內(nèi)推廣。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激光顯示
,具體涉及一種激光整形壓縮裝置。
技術介紹
激光投影機是使用激光光束來透射出畫面。同傳統(tǒng)的顯示光源相比,激光具有很好的單色性、方向性,使用激光三基色作為顯示光源所表示的顏色,包含了人眼所能分辨顏色的90%,其色度三角形的面積是傳統(tǒng)磷顯示的將近三倍。用激光顯示色彩豐富、飽和度高、對比度強、與各種視頻信號都有好的匹配性。目前激光投影機采用的光源是激光二極管。由于單顆激光二極管產(chǎn)生光亮度較低,無法滿足激光投影機的要求,所以常規(guī)激光機采用多顆激光二極管排列組合成陣列以增加光亮度。由于散熱和結構的需要,激光二極管之間必須留有一定的間隙,這就形成了一個有分散的單個光斑組合成的整體光斑區(qū)域,為適應光路的需要,往往需要對這個整體光斑區(qū)域進行壓縮處理。常規(guī)的壓縮處理方式是采用特定排列的反光鏡,通過一次反射壓縮光斑區(qū)域的某一個方向,以消除光斑該方向的間隙,但無法壓縮整體光斑區(qū)域的另一個方向,此時經(jīng)一次壓縮后的整體光斑區(qū)域呈現(xiàn)出不均勻的條狀光斑,后續(xù)的均勻化處理較困難。若要壓縮整體光斑的另一方向,需要再使用一組特定排列的反光鏡經(jīng)二次反射才能實現(xiàn),但二次反射會造成光效率損失,現(xiàn)有技術較少采用。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緊湊、光斑均勻且亮度高的激光整形壓縮裝置。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激光整形壓縮裝置,包括第一光源、第二光源,以及對向交錯設置的第一反射裝置和第二反射裝置,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分別對第一反射裝置和第二反射裝置發(fā)出入射激光,再經(jīng)第一反射裝置和第二反射裝置沿同一方向反射并分別形成第一光斑陣列和第二光斑陣列,所述第一光斑陣列和第二光斑陣列交錯排列。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反射裝置和第二反射裝置為結構相同且對向交錯穿插設置的反光鏡座,所述反光鏡座包括底座和若干個間隔并列設置于底座上的反光板,所述反光板兩兩之間的底座上設置有若干個通光孔。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為結構相同的激光器陣列,分別設置于第二反射裝置和第一反射裝置外側,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發(fā)出的入射激光分別通過第二反射裝置、第一反射裝置上的通光孔,再分別射至第一反射裝置、第二反射裝置的反光板上。優(yōu)選地,所述反光板為階梯狀,所述階梯狀平臺與平臺的斜面粘貼反光層,所述反光層與入射激光成45°夾角。優(yōu)選地,所述反光板為平坦斜面,所述平坦斜面上粘貼若干個反光層,所述反光層與入射激光成45°夾角。優(yōu)選地,所述反光板與底座一體成型。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提供的激光整形壓縮裝置,具有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兩組光源,再分別采用對向交錯設置的第一反射裝置和第二反射裝置對其發(fā)出的入射激光進行反射,形成交錯排布的第一光斑陣列和第二光斑陣列。第一光斑陣列和第二光斑陣列經(jīng)一次反射已消除某一方向光斑之間的間隙,兩組光斑陣列交錯排布之后,相互填充了彼此光斑之間另一方向的間隙,從而形成了整體均勻分布的光斑區(qū)域。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本技術不經(jīng)二次反射即可得到均勻分布的光斑區(qū)域,有效提高了光效率,且因同時采用兩組光源,顯著提升光亮度。該裝置可應用于多種機械和設備中,當應用于投影設備時可使畫質(zhì)更加均勻清晰。該激光整形壓縮裝置整體結構緊湊、體積小,適用性強,值得在業(yè)內(nèi)推廣。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激光整形壓縮裝置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激光整形壓縮裝置主視圖;圖3是本技術激光整形壓縮裝置側視圖;圖4是本技術激光器陣列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反光鏡座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反光鏡座主視圖;圖7是本技術反光鏡座俯視圖;圖8是本技術反光鏡座側視圖;圖9是本技術反光鏡座底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第一反射裝置;2、第二反射裝置;3、第一光源;4、第二光源;5、光斑;6、底座;7、反光板;71、反光層;72、凹槽;8、通光孔;9、激光二極管。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說明:本技術的激光整形壓縮裝置,包括第一反射裝置1、第二反射裝置2、第一光源3以及第二光源4。第一反射裝置1和第二反射裝置2對向交錯設置。第一光源3對第一反射裝置1發(fā)出入射激光,經(jīng)第一反射裝置1反射出形成第一光斑陣列,第二光源4對第二反射裝置2發(fā)出入射激光,經(jīng)第二反射裝置2反射出形成第二光斑陣列,第一光斑陣列和第二光斑陣列沿同一方向反射形成并交錯排列形成均勻分布的光斑區(qū)域。下面以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激光整形壓縮裝置的結構進行詳細的說明,以進一步展示本技術的結構原理和優(yōu)點。如圖1-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反射裝置1和第二反射裝置2為兩個結構完全相同的反光鏡座,兩個反光鏡座為對向交錯設置。如圖5-9所示,反光鏡座包括底座6和若干個反光板7,反光板7間隔并列設置于底座6上。反光板7兩兩之間的底座6上設置有若干個通光孔8。反光板7以及通光孔8的數(shù)量可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確定,并沒有特殊的限制。底座6采用L型,橫部比豎部略長。底座6形狀不限于此,也可是采用平板狀,當?shù)鬃?采用平板狀時,反光板7可采用楔形,楔形直角豎邊也可使整個反光鏡座在投影機上進行固定和安裝。采用L型結構,便于兩個反光鏡座交錯設置的固定,同時便于后期在投影機上的安裝。進一步的,底座6可采用實心或空心,均不對本技術功能的實現(xiàn)造成影響,空心底座6可減少原材料使用節(jié)約成本且減輕整體激光整形壓縮裝置的重量。反光板7采用階梯狀,階梯的平臺與平臺之間的面為與入射激光成45°夾角的斜面,斜面上粘貼反光層71。為便于反光層71的安裝與取放,前述粘貼反光層71的斜面中間設置有凹槽72。反光板7不限于階梯狀,如前所述還可采用楔形結構,楔形結構的斜面上粘貼若干個反光層71或一層反光面。在本實施例中,反光層71采用反光鏡片。顯然的,反光層71不限于采用反光鏡片,也可采用其它可用于反射光線的材質(zhì)。當?shù)鬃?采用L型結構時,反光板7還可采用平板結構,平板一端設置于L型橫部,另一端設置于L型豎部,與底座6構成一個空心三角形結構。當反光板7采用楔形或平面結構時,通過調(diào)整反光層71和激光器陣列上激光二極管9的排布,也形成均勻分布的光斑區(qū)域。反光板7采用本實施例中的階梯狀可縮小反光鏡座的尺寸。底座6和反光板7可分別制造再進行組裝固定,也可通過模具一體成型,在本實施例中底座6和反光板7一體成型。第一光源3和第二光源4分別設置于第二反射裝置2和第一反射裝置1外側。在本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激光整形壓縮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光源(3)、第二光源(4),以及對向交錯設置的第一反射裝置(1)和第二反射裝置(2),第一光源(3)和第二光源(4)分別對第一反射裝置(1)和第二反射裝置(2)發(fā)出入射激光,再經(jīng)第一反射裝置(1)和第二反射裝置(2)沿同一方向反射出并分別形成第一光斑陣列和第二光斑陣列,所述第一光斑陣列和第二光斑陣列交錯排列。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激光整形壓縮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光源(3)、第二光源(4),以及對
向交錯設置的第一反射裝置(1)和第二反射裝置(2),第一光源(3)和第二光源(4)分
別對第一反射裝置(1)和第二反射裝置(2)發(fā)出入射激光,再經(jīng)第一反射裝置(1)和第
二反射裝置(2)沿同一方向反射出并分別形成第一光斑陣列和第二光斑陣列,所述第一光
斑陣列和第二光斑陣列交錯排列。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整形壓縮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裝置(1)
和第二反射裝置(2)為結構相同且對向交錯穿插設置的反光鏡座,所述反光鏡座包括底座
和若干個間隔并列設置于底座(6)上的反光板(7),所述反光板(7)兩兩之間的底座(6)
上設置有若干個通光孔(8)。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整形壓縮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3)和第
二光源(4)為結構相同...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李成方,吳新民,母林,張可根,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成億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