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新型排水裝置,包括第一過濾裝置、第二過濾裝置和第三過濾裝置;所述第一過濾裝置包括外套和第一底板;所述第二過濾裝置包括內套和第二底板;所述外套底端與第一底板一側相連,所述第一底板另一側與第二底板一側相連,所述第二底板另一側與內套相連;所述第一底板由外套底端斜向上傾斜,所述第二底板由內套底端斜向上傾斜,且所述第一底板長度大于第二底板長度;所述第三過濾裝置包括大孔徑濾芯套、小孔徑濾芯套和卡固環;所述第一過濾裝置、第二過濾裝置和第三過濾裝置由外向內依次設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優點是,整體機構設計簡單,方便日常維護,不易造成反溢等現象;多層過濾,已達到更好的過濾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水體控制裝置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新型排水裝置。
技術介紹
沉底式排水裝置,多見景觀設計于戶內外水體的排水裝置的一般設計中。在排水過程中,沉底式排水裝置配合電路開關控制的水管閥門,控制排水量、排水速度和水位高度。現有技術中依然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對于單層網篩式沉底式排水裝置,淤泥、砂石、螺、腐死動植物、大顆粒沉底垃圾堵塞排水口 ;第二,對于多層篩網式設計沉底式排水裝置,由于流道設計過多,容易導致排水流速慢,造成水體反溢,反而影響排水效果。第三,對于多層篩網式設計沉底式排水裝置,往往結構復雜,不易拆裝維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排水效果優異的新型排水裝置。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排水裝置,包括第一過濾裝置、第二過濾裝置和第三過濾裝置;所述第一過濾裝置包括外套和第一底板;所述外套上端設有第一進水口;所述第二過濾裝置包括內套和第二底板;所述內套上端設有出水口;所述外套底端與第一底板一側相連,所述第一底板另一側與第二底板一側相連,所述第二底板另一側與內套相連;所述第一底板由外套底端斜向上傾斜,所述第二底板由內套底端斜向上傾斜,且所述第一底板長度大于第二底板長度;所述第三過濾裝置包括大孔徑濾芯套、小孔徑濾芯套和卡固環;所述大孔徑濾芯套上端設有第二進水口 ;所述大孔徑濾芯套、小孔徑濾芯套和卡固環由上至下順次連接;所述第三過濾裝置套裝在內套內,所述第一過濾裝置、第二過濾裝置和第三過濾裝置由外向內依次設置。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底板的長度至少是第二底板長度的兩倍。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進水口可以繞外套周向設置有若干個。進一步地,所述出水口可以繞內套周向設置有若干個。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進水口可以繞大孔徑濾芯套周向設置有若干個。本技術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I)整體機構設計簡單,方便日常維護;(2)第一過濾裝置構成較大的容雜空間,第二過濾裝置構成較少的容雜空間,符合流體運動規律,不易造成反溢等現象。(3)增加第三過濾裝置增加多層過濾,已達到更好的過濾效果。【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結構不意圖;圖中:1-外套,2-第一底板,3-內套,4-第二底板,5-大孔徑濾芯套,6_小孔徑濾芯套,7-卡固環,8-第一進水口,9-出水口,10-第二進水口。【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做詳細說明。一種新型排水裝置,包括第一過濾裝置、第二過濾裝置和第三過濾裝置;所述第一過濾裝置包括外套I和第一底板2;所述外套I上端設有第一進水口 8;所述第二過濾裝置包括內套3和第二底板4;所述內套3上端設有出水口 9;所述外套I底端與第一底板2—側相連,所述第一底板2另一側與第二底板4 一側相連,所述第二底板4另一側與內套3相連;所述第一底板2由外套I底端斜向上傾斜,所述第二底板4由內套3底端斜向上傾斜,且所述第一底板2長度大于第二底板4長度;所述第三過濾裝置包括大孔徑濾芯套5、小孔徑濾芯套6和卡固環7;所述大孔徑濾芯套5上端設有第二進水口 10;所述大孔徑濾芯套5、小孔徑濾芯套6和卡固環7由上至下順次連接;所述第三過濾裝置套裝在內套3內,所述第一過濾裝置、第二過濾裝置和第三過濾裝置由外向內依次設置。水體通過第一進水口 8進入第一過濾裝置,同時大顆粒雜質沉淀在由第一底座2與外套I構成的槽內;經過第一過濾裝置后,水體進入第二過濾裝置,進一步沉淀物可以沉淀于第二底座4與內套3構成的槽內;進過兩道過濾裝置的水體進入第三過濾裝置,依次通過大孔徑濾芯套5和小孔徑濾芯套6進行微粒雜質的過濾后,通過與卡固環7固定連接的管體排出。作為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底板2的長度至少是第二底板4長度的兩倍。該設計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過濾裝置構成較大的容雜空間,第二過濾裝置構成較少的容雜空間,符合流體運動規律,不易造成反溢等現象。作為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進水口8可以繞外套I周向設置有若干個。所述出水口 9可以繞內套周向設置有若干個。所述第二進水口 10可以繞大孔徑濾芯套5周向設置有若干個。該設計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夠使排水過程在保證過濾效果的同時更加尚效。整體結構設計整體機構設計簡單,方便日常維護同時增加第三過濾裝置增加多層過濾,已達到更好的過濾效果。以上對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技術的實施范圍。凡依本技術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技術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主權項】1.一種新型排水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過濾裝置、第二過濾裝置和第三過濾裝置; 所述第一過濾裝置包括外套和第一底板;所述外套上端設有第一進水口 ; 所述第二過濾裝置包括內套和第二底板;所述內套上端設有出水口; 所述外套底端與第一底板一側相連,所述第一底板另一側與第二底板一側相連,所述第二底板另一側與內套相連;所述第一底板由外套底端斜向上傾斜,所述第二底板由內套底端斜向上傾斜,且所述第一底板長度大于第二底板長度; 所述第三過濾裝置包括大孔徑濾芯套、小孔徑濾芯套和卡固環;所述大孔徑濾芯套上端設有第二進水口 ;所述大孔徑濾芯套、小孔徑濾芯套和卡固環由上至下順次連接; 所述第三過濾裝置套裝在內套內,所述第一過濾裝置、第二過濾裝置和第三過濾裝置由外向內依次設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排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的長度至少是第二底板長度的兩倍。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排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進水口繞外套周向設置有若干個。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排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繞內套周向設置有若干個。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排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進水口繞大孔徑濾芯套周向設置有若干個。【專利摘要】本技術提供一種新型排水裝置,包括第一過濾裝置、第二過濾裝置和第三過濾裝置;所述第一過濾裝置包括外套和第一底板;所述第二過濾裝置包括內套和第二底板;所述外套底端與第一底板一側相連,所述第一底板另一側與第二底板一側相連,所述第二底板另一側與內套相連;所述第一底板由外套底端斜向上傾斜,所述第二底板由內套底端斜向上傾斜,且所述第一底板長度大于第二底板長度;所述第三過濾裝置包括大孔徑濾芯套、小孔徑濾芯套和卡固環;所述第一過濾裝置、第二過濾裝置和第三過濾裝置由外向內依次設置。本技術的優點是,整體機構設計簡單,方便日常維護,不易造成反溢等現象;多層過濾,已達到更好的過濾效果。【IPC分類】B01D36/04【公開號】CN205360815【申請號】CN201521007486【專利技術人】劉汝晶 【申請人】長春建筑學院【公開日】2016年7月6日【申請日】2015年11月30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新型排水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過濾裝置、第二過濾裝置和第三過濾裝置;所述第一過濾裝置包括外套和第一底板;所述外套上端設有第一進水口;所述第二過濾裝置包括內套和第二底板;所述內套上端設有出水口;所述外套底端與第一底板一側相連,所述第一底板另一側與第二底板一側相連,所述第二底板另一側與內套相連;所述第一底板由外套底端斜向上傾斜,所述第二底板由內套底端斜向上傾斜,且所述第一底板長度大于第二底板長度;所述第三過濾裝置包括大孔徑濾芯套、小孔徑濾芯套和卡固環;所述大孔徑濾芯套上端設有第二進水口;所述大孔徑濾芯套、小孔徑濾芯套和卡固環由上至下順次連接;所述第三過濾裝置套裝在內套內,所述第一過濾裝置、第二過濾裝置和第三過濾裝置由外向內依次設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汝晶,
申請(專利權)人:長春建筑學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吉林;2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