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桶栽淋溶試驗裝置,桶內裝有試驗土壤,土壤表面鋪一層與桶口同樣大小的濾紙,淋溶桶桶底均勻開7個漏水孔,正中心1個、周圍環(huán)繞6個,桶底放置1層篩網(wǎng),防止細小的土壤顆粒隨淋溶液從孔中流出;淋溶液接收盆為塑料盆,淋溶液接收盆內徑大于淋溶桶外徑,三個PVC管底座呈三角形均勻放置在淋溶液接收盆內,淋溶桶放置在底座上;淋溶桶上方懸掛不少于3個儲水瓶,儲水瓶為塑料瓶或玻璃瓶,儲水瓶瓶塞為橡皮塞,便于連接淋溶管,淋溶管為去掉末端針頭的醫(yī)用輸液管,淋溶管一端穿過儲水瓶的橡皮塞,另一端為出水口,出水口均勻排列放置在淋溶桶內的濾紙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可控性和實用性強。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農(nóng)業(yè)試驗裝置,更具體地涉及一種桶栽淋溶模擬試驗裝置。用來模擬不同旱地種植條件下,施肥措施、降雨條件、農(nóng)田土壤養(yǎng)分(或污染物)淋溶特征、以及植物生長和養(yǎng)分吸收之間的相互關系。
技術介紹
地表徑流和地下淋溶是農(nóng)田土壤養(yǎng)分迀移損失的重要途徑,也是農(nóng)田面源污染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降雨過程為農(nóng)田面源污染物的迀移轉化提供了原動力。降雨量越大,降雨強度越高,降雨時間越長,污染物產(chǎn)生量就越大,因此,降雨對農(nóng)田面源污染的產(chǎn)生起著關鍵作用。同時,土地利用、土壤類型、農(nóng)田管理等因素對農(nóng)田面源污染也均有重要影響,一般來說,水田以地表徑流為主,旱地以地下淋溶為主。有研究表明,太湖地區(qū)稻田氮素滲漏損失占稻季氮素總損失量的5.8%-22.7%。對農(nóng)田土壤地下淋溶的監(jiān)測研究,主要有2大類方法。一是田間監(jiān)測法,主要包括土鉆取樣法、抽濾法(吸杯監(jiān)測和淋溶盤原位監(jiān)測)、滲濾池法和田間滲濾池法,其中淋溶盤原位監(jiān)測法、滲濾池法和田間滲濾池法均可獲得一定試驗條件下反映田間實際情況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適于長期定量監(jiān)測,但存在試驗周期長、影響因素(尤其是雨量、強度、時長等氣象條件)難以控制等缺點。二是室內模擬方法,即以一定直徑的玻璃管或PVC管制備中小型土柱,采用人工模擬供水的方式,模擬土壤養(yǎng)分或污染物在土壤垂直方向上的運移機制,該方法操作簡單,但種植作物比較困難,且土柱柱體較小、“邊緣效應”較大。本技術提供一種土體更大的桶栽淋溶試驗裝置,在具有防雨設施和種植作物的盆栽試驗條件下,同樣采用人工模擬降雨的方式,通過控制雨量(即淋溶量)、強度(即淋溶強度)和時長(即淋溶時間),研究施肥措施、降雨條件、農(nóng)田土壤養(yǎng)分(或污染物)淋溶特征、以及植物生長和養(yǎng)分吸收等之間的相互關系,揭示土壤養(yǎng)分(或污染物)的淋失過程,更好地反映田間實際狀況,為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減少農(nóng)田土壤養(yǎng)分(或污染物)淋失、降低農(nóng)業(yè)面源污染風險提供科學依據(jù)。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種桶栽淋溶試驗裝置。—種桶栽淋溶試驗裝置,包括儲水瓶、淋溶管、淋溶桶、淋溶桶接收盆和底座,其特征在于:桶內裝有試驗土壤,土壤表面鋪一層與桶口同樣大小的濾紙,淋溶桶桶底均勻開7個漏水孔,正中心I個、周圍環(huán)繞6個,桶底放置I層篩網(wǎng),防止細小的土壤顆粒隨淋溶液從孔中流出;淋溶液接收盆為塑料盆,淋溶液接收盆內徑大于淋溶桶外徑,三個PVC管底座呈三角形均勻放置在淋溶液接收盆內,淋溶桶放置在底座上;淋溶桶上方懸掛不少于3個儲水瓶,儲水瓶為塑料瓶或玻璃瓶,儲水瓶瓶塞為橡皮塞,便于連接淋溶管,且不出現(xiàn)滲漏。淋溶管為去掉末端針頭的醫(yī)用輸液管,可調節(jié)流速大小,淋溶管一端穿過儲水瓶的橡皮塞,另一端為出水口,出水口均勻排列放置在淋溶桶內的濾紙上。所述的淋溶桶為不低于30cm、高不低于40cm的硬質黑色塑料桶。所述的篩網(wǎng)為400目尼龍網(wǎng)。所述的漏水孔直徑0.6-0.7cm。所述的底座為內徑7.5cm、高7cm、厚0.3cm的PVC管。本技術具有如下優(yōu)點:I)結構簡單,成本低廉,能用于定性研究農(nóng)田地下淋溶發(fā)生過程和機制;2)可以根據(jù)研究需要確定模擬的降雨量、降雨強度和降雨時長;3)既可以在種植作物的條件下,也可以在不種作物的條件下開展研究;4)可控性和實用性強。【附圖說明】圖1為一種桶栽淋溶試驗裝置結構示意圖其中:1-儲水瓶,2_淋溶管,3_濾紙,4_淋溶桶,5_篩網(wǎng),6_漏水孔,7_淋溶桶接收盆,8-底座。【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詳述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種桶栽淋溶試驗裝置,包括儲水瓶1、淋溶管2、淋溶桶4、淋溶桶接收盆7和底座8,其特征在于:桶內裝有試驗土壤,土壤表面鋪一層與桶口同樣大小的濾紙,淋溶桶4桶底均勻開7個漏水孔6,正中心I個、周圍環(huán)繞6個,桶底放置I層篩網(wǎng)5,防止細小的土壤顆粒隨淋溶液從孔中流出;淋溶液接收盆7為塑料盆,淋溶液接收盆7內徑大于淋溶桶4外徑,三個PVC管底座8呈三角形均勻放置在淋溶液接收盆7內,淋溶桶4放置在底座8上;淋溶桶4上方懸掛不少于3個儲水瓶I,儲水瓶I為塑料瓶或玻璃瓶,儲水瓶I瓶塞為橡皮塞,便于連接淋溶管,且不出現(xiàn)滲漏。淋溶管2為去掉末端針頭的醫(yī)用輸液管,可調節(jié)流速大小,淋溶管2—端穿過儲水瓶I的橡皮塞,另一端為出水口,出水口均勻排列放置在淋溶桶4內的濾紙上。所述的淋溶桶4為不低于30cm、高不低于40cm的硬質塑料桶。所述的篩網(wǎng)5為400目尼龍網(wǎng)。所述的漏水孔6直徑0.6-0.7cm。所述的底座8為內徑7.5cm、高7cm、厚0.3cm的PVC管。本桶栽淋溶試驗裝置主要用來模擬不同旱地種植條件下,施肥措施、降雨條件、農(nóng)田土壤養(yǎng)分(或污染物)淋溶特征、以及植物生長和養(yǎng)分吸收之間的相互關系。【主權項】1.一種桶栽淋溶試驗裝置,包括儲水瓶(1)、淋溶管(2)、淋溶桶(4)、淋溶桶接收盆(7)和底座(8),其特征在于: 桶內裝有試驗土壤,土壤表面鋪一層與桶口同樣大小的濾紙,淋溶桶(4)桶底均勻開7個漏水孔(6 ),正中心I個、周圍環(huán)繞6個,桶底放置I層篩網(wǎng)(5),防止細小的土壤顆粒隨淋溶液從孔中流出; 淋溶液接收盆(7)為塑料盆,淋溶液接收盆(7)內徑大于淋溶桶(4)外徑,三個PVC管底座(8)呈三角形均勻放置在淋溶液接收盆(7)內,淋溶桶(4)放置在底座(8)上; 淋溶桶(4)上方懸掛不少于3個儲水瓶(1),儲水瓶(1)為塑料瓶或玻璃瓶,儲水瓶(1)瓶塞為橡皮塞,便于連接淋溶管(2),淋溶管(2)為去掉末端針頭的醫(yī)用輸液管,淋溶管(2) —端穿過儲水瓶(I)的橡皮塞,另一端為出水口,出水口均勻排列放置在淋溶桶(4)內的濾紙上。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桶栽淋溶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篩網(wǎng)(5)為400目尼龍網(wǎng)。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桶栽淋溶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漏水孔(6)直徑.0.6-0.7cm.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桶栽淋溶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8)為內徑.7.5cm、高7cm、厚0.3cm 的PVC 管。【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桶栽淋溶試驗裝置,桶內裝有試驗土壤,土壤表面鋪一層與桶口同樣大小的濾紙,淋溶桶桶底均勻開7個漏水孔,正中心1個、周圍環(huán)繞6個,桶底放置1層篩網(wǎng),防止細小的土壤顆粒隨淋溶液從孔中流出;淋溶液接收盆為塑料盆,淋溶液接收盆內徑大于淋溶桶外徑,三個PVC管底座呈三角形均勻放置在淋溶液接收盆內,淋溶桶放置在底座上;淋溶桶上方懸掛不少于3個儲水瓶,儲水瓶為塑料瓶或玻璃瓶,儲水瓶瓶塞為橡皮塞,便于連接淋溶管,淋溶管為去掉末端針頭的醫(yī)用輸液管,淋溶管一端穿過儲水瓶的橡皮塞,另一端為出水口,出水口均勻排列放置在淋溶桶內的濾紙上。本技術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可控性和實用性強。【IPC分類】G01N33/24【公開號】CN205210078【申請?zhí)枴緾N201520887269【專利技術人】劉冬碧, 范先鵬, 張富林, 夏穎, 熊桂云, 徐大兵, 余延豐 【申請人】湖北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公開日】2016年5月4日【申請日】2015年11月8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桶栽淋溶試驗裝置,包括儲水瓶(1)、淋溶管(2)、淋溶桶(4)、淋溶桶接收盆(7)和底座(8),其特征在于:桶內裝有試驗土壤,土壤表面鋪一層與桶口同樣大小的濾紙,淋溶桶(4)桶底均勻開7個漏水孔(6),正中心1個、周圍環(huán)繞6個,桶底放置1層篩網(wǎng)(5),防止細小的土壤顆粒隨淋溶液從孔中流出;淋溶液接收盆(7)為塑料盆,淋溶液接收盆(7)內徑大于淋溶桶(4)外徑,三個PVC管底座(8)呈三角形均勻放置在淋溶液接收盆(7)內,淋溶桶(4)放置在底座(8)上;淋溶桶(4)上方懸掛不少于3個儲水瓶(1),儲水瓶(1)為塑料瓶或玻璃瓶,儲水瓶(1)瓶塞為橡皮塞,便于連接淋溶管(2),淋溶管(2)為去掉末端針頭的醫(yī)用輸液管,淋溶管(2)一端穿過儲水瓶(1)的橡皮塞,另一端為出水口,出水口均勻排列放置在淋溶桶(4)內的濾紙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劉冬碧,范先鵬,張富林,夏穎,熊桂云,徐大兵,余延豐,
申請(專利權)人:湖北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北;4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