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涉及自動加工的技術領域,公開了吸塑盤下料裝置,用于將吸塑盤從自動包裝位置轉運下料,包括用于轉運下料的傳送帶、可供所述吸塑盤放置固定的工作臺和用于將所述工作臺在所述自動包裝位置和所述傳送帶一端之間轉運的轉運裝置,所述工作臺下端面開設有可供所述傳送帶一端插入的缺口,所述轉運裝置上設有用于驅(qū)動所述工作臺升降的升降結構。本發(fā)明專利技術中的吸塑盤下料裝置,其借助轉運裝置將滿載的吸塑盤移動至傳送帶一端的上方,升降裝置驅(qū)動工作臺下降后,傳送帶穿過缺口將滿載的吸塑盤頂起并傳送下料,自動化完成下料過程,該過程中無需人工操作,人工成本低、生產(chǎn)效率高,可與自動包裝的過程同步自動進行。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自動加工的
,尤其涉及吸塑盤下料裝置。
技術介紹
吸塑盤是一種常見的包裝結構,其一般為扁平結構,內(nèi)部具有多個可供產(chǎn)品置入的安裝位,在產(chǎn)品自動包裝的過程中,需要將空載的吸塑盤運送到自動包裝的位置,產(chǎn)品全部裝入后需要將滿載的吸塑盤運出下料。在現(xiàn)有技術中難以實現(xiàn)吸塑盤的自動下料,往往需要人工將滿載的吸塑盤從取出下料,這種下料方式不僅耗費了較多的人工成本,而且成為影響自動包裝效率的主要因素。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吸塑盤下料裝置,旨在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吸塑盤需要人工下料,導致人工成本高、影響包裝效率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是這樣實現(xiàn)的吸塑盤下料裝置,用于將吸塑盤從自動包裝位置轉運下料,包括用于轉運下料的傳送帶、可供所述吸塑盤放置固定的工作臺和用于將所述工作臺在所述自動包裝位置和所述傳送帶一端之間轉運的轉運裝置,所述工作臺下端面開設有可供所述傳送帶一端插入的缺口,所述轉運裝置上設有用于驅(qū)動所述工作臺升降的升降結構。進一步地,所述傳送帶數(shù)量為兩個且二者平行設置,所述工作臺上相應開設有兩所述缺口。進一步地,所述工作臺包括多根并排且平行設置的支撐條,各所述支撐條的上端面組成用于支撐所述吸塑盤下端面的支撐面,各所述支撐條之間留有的間隙構成所述缺□ O進一步地,各所述支撐條兩端設有用于卡接于所述吸塑盤邊沿的限位塊。進一步地,所述轉運裝置包括導軌和可沿所述導軌移動的移動臺,所述工作臺通過所述升降結構固定于所述移動臺上,所述導軌一端設置于所述傳送帶一端下方,所述導軌另一端設置于所述自動包裝位置處。進一步地,所述升降結構包括設置于所述移動臺兩側的升降氣缸,所述升降氣缸的輸出端連接至所述工作臺。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中的吸塑盤下料裝置,其借助轉運裝置將滿載的吸塑盤移動至傳送帶一端的上方,升降裝置驅(qū)動工作臺下降后,傳送帶穿過缺口將滿載的吸塑盤頂起并傳送下料,自動化完成下料過程,該過程中無需人工操作,人工成本低、生產(chǎn)效率高,可與自動包裝的過程同步自動進行。【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吸塑盤下料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轉運裝置和工作臺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專利技術。以下結合具體附圖對本實施例的實現(xiàn)進行詳細的描述。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提供吸塑盤下料裝置,包括用于轉運下料的傳送帶4、可供吸塑盤放置固定的工作臺31和用于將工作臺31在自動包裝位置和傳送帶4 一端之間轉運的轉運裝置3。在工作臺31下端面開設有可供傳送帶一端插入的缺口 312,轉運裝置3上設有用于驅(qū)動工作臺31升降的升降結構33。在產(chǎn)品自動包裝完成后,轉運裝置3可將滿載的吸塑盤從自動包裝的位置裝運到傳送帶4的一端,此時升降結構33調(diào)節(jié)工作臺31位于傳送帶所在平面的上方,此時在豎直方向上,傳送帶4位于工作臺31缺口 312的投影位置內(nèi)。升降結構33驅(qū)動工作臺31下降,當工作臺31的高度低于傳送帶4時,相當于傳送帶4從工作臺31的內(nèi)部升起,吸塑盤被放置在傳送帶4端面上并頂起離開工作臺31,傳送帶3帶動吸塑盤離開工作臺31后,再驅(qū)動工作臺31升起回到原位置,然后轉運裝置3回到自動包裝位置準備運送下一個滿載的吸塑盤,與此同時傳送帶4持續(xù)運動完成吸塑盤的下料。由上述的工作過程可以看出,本實施例中的吸塑盤下料裝置在吸塑盤下料的過程中無需人工操作,人工成本低、生產(chǎn)效率高,可與自動包裝的過程同步自動進行。傳送帶4可以只設置為一條,為了保持吸塑盤的平穩(wěn)則需要較寬的寬度。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傳送帶4數(shù)量為兩個且二者平行設置,工作臺31上相應開設有兩缺口312,可以分別同時支撐吸塑盤的兩個部分,并且同步傳送,即使各傳送帶4的寬度較窄也能較為容易的保持平衡。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工作臺31包括多根并排且平行設置的支撐條311,各支撐條311的上端面構成用于支撐吸塑盤下端面的支撐面,各支撐條311之間留有的間隙構成缺口 312。工作臺31下降后,支撐條311和傳送帶4依次相間設置。在其他的實施例中,也可以采用整體式的工作臺31,在其下端面挖設出相應的缺口 312為了限制吸塑盤前后方向的位置,使其不易與工作臺31發(fā)生滑移,在各支撐條311兩端設有用于卡接于吸塑盤邊沿的限位塊313。轉運裝置3的設置方式可以有多種,例如直接通過機械手抓取移動等,具體地,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轉運裝置3包括導軌34和可沿導軌34移動的移動臺32,工作臺31通過升降結構33固定于移動臺32上,導軌34—端設置于傳送帶4 一端下方,導軌34另一端設置于自動包裝位置處,工作臺31可沿導軌34在自動包裝位置處和傳送帶4的一端之間滑動。升降結構33的設置方式可以有多種,例如設計電機驅(qū)動蝸輪蝸桿等方式,本實施例中的升降結構33包括設置于移動臺32兩側的升降氣缸,升降氣缸的輸出端連接至工作臺31,可同時驅(qū)動工作臺31相對的兩端上升或下降,使吸塑盤能較為平穩(wěn)被轉移到傳送帶4上。以上僅為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專利技術,凡在本專利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主權項】1.吸塑盤下料裝置,用于將吸塑盤從自動包裝位置轉運下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轉運下料的傳送帶、可供所述吸塑盤放置固定的工作臺和用于將所述工作臺在所述自動包裝位置和所述傳送帶一端之間轉運的轉運裝置,所述工作臺下端面開設有可供所述傳送帶一端插入的缺口,所述轉運裝置上設有用于驅(qū)動所述工作臺升降的升降結構。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塑盤下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送帶數(shù)量為兩個且二者平行設置,所述工作臺上相應開設有兩所述缺口。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塑盤下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臺包括多根并排且平行設置的支撐條,各所述支撐條的上端面組成用于支撐所述吸塑盤下端面的支撐面,各所述支撐條之間留有的間隙構成所述缺口。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吸塑盤下料裝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支撐條兩端設有用于卡接于所述吸塑盤邊沿的限位塊。5.如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吸塑盤下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運裝置包括導軌和可沿所述導軌移動的移動臺,所述工作臺通過所述升降結構固定于所述移動臺上,所述導軌一端設置于所述傳送帶一端下方,所述導軌另一端設置于所述自動包裝位置處。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吸塑盤下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結構包括設置于所述移動臺兩側的升降氣缸,所述升降氣缸的輸出端連接至所述工作臺。【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自動加工的
,公開了吸塑盤下料裝置,用于將吸塑盤從自動包裝位置轉運下料,包括用于轉運下料的傳送帶、可供所述吸塑盤放置固定的工作臺和用于將所述工作臺在所述自動包裝位置和所述傳送帶一端之間轉運的轉運裝置,所述工作臺下端面開設有可供所述傳送帶一端插入的缺口,所述轉運裝置上設有用于驅(qū)動所述工作臺升降的升降結構。本專利技術中的吸塑盤下料裝置,其借助轉運裝置將滿載的吸塑盤移動至傳送帶一端的上方,升降裝置驅(qū)動工作臺下降后,傳送帶穿過缺口將滿載的吸塑盤頂起并傳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吸塑盤下料裝置,用于將吸塑盤從自動包裝位置轉運下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轉運下料的傳送帶、可供所述吸塑盤放置固定的工作臺和用于將所述工作臺在所述自動包裝位置和所述傳送帶一端之間轉運的轉運裝置,所述工作臺下端面開設有可供所述傳送帶一端插入的缺口,所述轉運裝置上設有用于驅(qū)動所述工作臺升降的升降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范開賢,
申請(專利權)人:現(xiàn)代精密塑膠模具深圳有限公司,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