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村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系統,基于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系統,配合提升泵系統、污泥儲存池,以及格柵井、調節沉淀池、回轉式風機、出水井,通過電磁閥、水位線和液位計的設置可實現全自動化污水處理,節約了人力物力。本發明專利技術使用厭氧模塊、生物接觸氧化池和生物塔層于一體的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充分發揮不同工藝在污水處理中的優勢,使出水水質穩定達到要求。同時多臺提升泵和多個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一一對應而形成多個相對獨立的污水處理組合系統,不僅可滿足不同水量的需求,也可實現系統輪休,降低能耗,防止堵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生活污水處理
,尤其涉及一種基于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的村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系統。
技術介紹
目前村鎮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的主體單元大多采用生物濾池法、生物接觸氧化法或人工濕地法等。據資料調研發現:生物濾池法占地較省,設備、填料方面基本實現國產化或本地化,然而唯一不足之處是其配套設備集成度較高,設備維護和運行管理較為復雜且較易堵塞;生物接觸氧化法占地小、耐沖擊負荷、C0D去除效率高,但是能耗較高,氮磷去除效率低;人工濕地法的氮磷去除效果較好且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果,但是占地較大。為此本專利技術擬將上述三種方法進行有機改造并優化組合,研發出一種集厭氧模塊、生物接觸氧化池和生物塔層于一體的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以期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互相彌補相互的劣勢,全面提高出水水質和系統運行的穩定性。除此之外,現有的大多數村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自控程度低,人為操作復雜,且抗水力沖擊負荷能力弱,處理凈化效率低,而且采用人工濕地處理的系統因其填料堵塞嚴重,致使出水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為此本專利技術在申請號為201510591441.8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基于上述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的村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工藝,設置了設備自控要求,避免了復雜的人為操作。同時采用多組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并聯的方式,一方面提高了系統抗水力沖擊負荷的能力,另一方面可通過輪休的方式提高處理凈化效率、降低能耗,也有效解決了人工濕地系統填料堵塞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基于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的村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系統。其針對村鎮生活污水處理常規工藝所存在的種種弊端,提供一種集多項常規工藝優勢于一體,且自控程度高、抗水力沖擊負荷能力強、處理凈化效率高的村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系統。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村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系統,包括格柵井、調節沉淀池、回轉式風機、出水井,所述格柵井的出水孔與所述調節沉淀池的進水孔相連通,還包括提升栗系統、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系統、污泥儲存池和壓濾機,所述提升栗系統包括一臺強排栗和至少一臺提升栗且設置于調節沉淀池底部,所述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系統至少包括一個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所述提升栗的出水口與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的進水口相連通且一一對應,所述回轉式風機通過氣管分別與所述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相連,所述污泥儲存池的進泥口分別與所述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通過排泥管相連通,所述壓濾機的進泥口與所述污泥儲存池的出泥口相連通,所述壓濾機的出水口與所述調節沉淀池的進水口相連通,所述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系統的出水口與所述出水井的進水口相連通。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村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系統,所述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的具體結構如申請號為201510591441.8所述。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村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系統,所述調節沉淀池的池底距格柵井的出水孔孔底高度不少于2.5 m0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村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系統,所述調節沉淀池池底以上0.5 m處設置最低水位線,池頂以下1?2 m處設置警戒水位線,格柵井出水孔孔底處設置1號中間水位線,當提升栗為2臺時,1號中間水位線以下0.4?0.8 m設置2號中間水位線,以此類推,提升栗的臺數與中間水位線的條數相對應且水位線之間間距皆為0.4-0.8 m0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村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系統,所述調節沉淀池的警戒水位線、中間水位線和最低水位線處分別設置液位計。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村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系統,所述調節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時間為4?8 ho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村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系統,所述提升栗系統安裝PLC控制系統,所述PLC控制系統的信號輸入端與液位計的信號輸出端連接,所述PLC控制系統的信號輸出端與提升栗閥門的信號輸入端連接。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村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系統,所述PLC控制系統內置提升栗編碼轉換器。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村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系統,所述污泥儲存池內設置泥位計及警報系統。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村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系統,所述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與回轉式風機之間、所述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與污泥儲存池之間分別設置電磁閥,利用PLC控制可實現自由開閉。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 使用生物濾池、生物接觸氧化池和人工濕地于一體的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充分發揮不同處理工藝在污水處理中的優勢,減少了劣勢,使出水水質達到要求;并將多個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并聯,可滿足不同水量的要求:水量小時可開啟單個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其余濾池輪休;水量加大時可增加開啟濾池數量,未開啟濾池依然輪休;水量達到設計滿負荷時,濾池全部開啟。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與提升栗一一對應,可根據水位線上液位計的反饋,調節提升栗的啟閉,進而進入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進行處理;強排栗的設置可在水位到達警戒水位線時自動開啟直接外排,避免水量過多時溢出調節沉淀池;提升栗與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的數量可根據不同村鎮污水水質水量和場地面積的具體情況進行增減,可滿足不同污水量的需求。PLC控制系統內置提升栗編碼轉換器,可根據提升栗工作時間循環開啟不同的提升栗,實現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系統組合依次輪休,減小單一系統組合的負荷。污泥儲存池內設置泥位計及警報系統,可自動檢測,用以提醒管理人員及時清泥。電磁閥的設置實現了全自動控制,節約了人力物力資源。【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一種村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系統的流程示意圖; 圖2是本專利技術一種村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系統的液位控制圖。附圖標記: 10—格棚■井,11 一格棚■井出水孔,20—調節沉淀池,21 — 1號提升栗,22—2號提升栗,23—3號提升栗,24—強排栗,25—最低水位線,26—警戒水位線,27—1號中間水位線,28—2號中間水位線,29—3號中間水位線,30—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系統,31—1號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32—2號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33—3號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34—電磁閥,40—回轉式風機,50—出水井,60—污泥儲存池,61 —泥位計及警報系統,70—壓濾機。【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主要結構: 圖1是一種基于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的村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系統的流程示意圖,主要由格柵井10,調節沉淀池20,調節沉淀池20底部的1號提升栗21,2號提升栗22,3號提升栗23,強排栗24,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系統30,包括1號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31,2號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32,3號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33,回轉式風機40,出水井50,污泥儲存池60,壓濾機70組成。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的具體結構詳見申請號為201510591441.8的專利申請。格柵井10的出水孔11與調節沉淀池20的進水孔相連通,提升栗的出水口與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的進水口相連通且一一對應,回轉式風機40通過氣管分別與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相連,污泥儲存池60的進泥口分別與1號多級復合式濾池31、2號多級復合式濾池32、3號多級復合式濾池33通過排泥管相連通,污泥儲存池60還內置泥位計及警報系統61,壓濾機70的進泥口與污當前第1頁1 2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村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系統,包括格柵井、調節沉淀池、回轉式風機、出水井,所述格柵井的出水孔與所述調節沉淀池的進水孔相連通,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提升泵系統、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系統、污泥儲存池和壓濾機,所述提升泵系統包括一臺強排泵和至少一臺提升泵且設置于調節沉淀池底部,所述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系統至少包括一個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所述提升泵的出水口與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的進水口相連通且一一對應,所述回轉式風機通過氣管分別與所述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相連,所述污泥儲存池的進泥口分別與所述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通過排泥管相連通,所述壓濾機的進泥口與所述污泥儲存池的出泥口相連通,所述壓濾機的出水口與所述調節沉淀池的進水口相連通,所述多級復合式生態濾池系統的出水口與所述出水井的進水口相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瀏,匡武,袁步先,方降龍,葛宏艷,高翔,鄭西強,
申請(專利權)人:安徽省環境科學研究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