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提升發電能力的風電機組,包括:塔筒、輪轂、葉片、傳動裝置、發電裝置,所述葉片上設置增功組件,所述增功組件包括渦流發生器,所述渦流發生器設置至少一列,每列渦流發生器沿葉展方向設置在葉片的吸力面上。可提高風能的利用率,發電量提升,單獨應用渦流發生器可使年發電量增加1-2%以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風電領域,尤其是一種提升發電能力的風電機組。
技術介紹
太陽照射到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各處受熱不同,產生溫差,從而引起大氣的對流運動形成風,其攜帶的能量即風能。風吹動風機旋轉從而帶動發電機旋轉發電稱風力發電即風電。風能是太陽能的一種轉化形式,是一種不產生任何污染排放的可再生自然能源。與太陽能、生物、地熱和海洋能發電相比,風電是當前技術和經濟上最具商業化規模開發條件的新能源。葉片是整個風力發電機組的關鍵部件之一,風電機組的性能與葉片的性能息息相關。鑒于此提出本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提升發電能力的風電機組,提尚風能的利用率,提升發電量。為了實現該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提升發電能力的風電機組,包括:塔筒、輪轂、葉片、傳動裝置、發電裝置,所述葉片上設置增功組件,所述增功組件包括渦流發生器,所述渦流發生器設置至少一列,每列渦流發生器沿葉展方向設置在葉片的吸力面上。每列渦流發生器呈條狀安裝在葉片吸力面根部過渡段至中部葉展區域,覆蓋住葉展方向的14%_66%。所述渦流發生器為一槽型折彎件,包括渦流發生器底板和對稱設置在渦流發生器底板兩端的與渦流發生器底板垂直的渦流發生器翼板,所述渦流發生器翼板為直角三角形,渦流發生器翼板的直角邊與渦流發生器底板連接,兩個渦流發生器翼板成“八”字型設置,夾角為30°?40°。所述渦流發生器的中心線與葉展方向垂直設置。相鄰渦流發生器之間的間隔為160mm?200mm,每個渦流發生器的長度為40mm?60mm,禍流發生器兩翼板之間的最大距離為20mm?40mm,禍流發生器翼板的最大高度為10mm ?20mmo所述增功組件還包括擾流板,所述擾流板設置至少一列,每列擾流板包括多個,且呈“一”字型固定在葉片壓力面根部位置。所述擾流板為“T”型或“L”型,所述擾流板包括擾流板底板和設置在擾流板底板中部或端部的擾流板翼板,所述擾流板翼板和擾流板底板的夾角為75°?85°,所述擾流板翼板與擾流板底板一體成型,所述擾流板底板安裝到葉片上。所述增功組件還包括襟翼,所述襟翼至少包括一列,每列襟翼包括多個,且呈“一”字排列在葉片尾緣最大弦長處。所述襟翼為“L”型,包括襟翼底板和設置在襟翼底板的一端的襟翼翼板,所述襟翼翼板和襟翼底板垂直設置,所述襟翼翼板與襟翼底板一體成型,所述襟翼底板安裝到葉片上。采用本技術所述的技術方案后,帶來以下有益效果:提高風能的利用率,發電量提升,單獨使用此技術年發電量可增加1-2%以上。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附圖說明】圖1:本技術風機結構圖圖2:本技術渦流發生器結構圖圖3:本技術擾流板結構圖圖4:本技術襟翼結構圖其中:1、塔筒,2、輪轂,3、葉片,4、渦流發生器,41、渦流發生器底板,42、渦流發生器翼板,5、擾流板,51、擾流板底板,52、擾流板翼板,6、襟翼,61、襟翼底板,62、襟翼翼板。【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本技術所述一種提升發電能力的風電機組,包括:塔筒1、輪轂2、葉片3、傳動裝置、發電裝置,所述葉片上設置增功組件,增功組件的設置可以提高風能的捕捉利用率,使更多的風能被利用轉化成電能,從而提高發電量。如圖2所示,所述增功組件包括渦流發生器4,所述渦流發生器4設置至少一列,每列渦流發生器4沿葉展方向設置在葉片3上。每列渦流發生器4呈條狀安裝在葉片吸力面根部過渡段至中部葉展區域,覆蓋住葉展方向的14%-66%。所述渦流發生器4為一槽型折彎件,包括渦流發生器底板41和對稱設置在渦流發生器底板41兩端的與渦流發生器底板41垂直的渦流發生器翼板42,所述渦流發生器翼板42為直角三角形,渦流發生器翼板42的直角邊與渦流發生器底板41連接,所述渦流發生器的中心線與葉展方向垂直設置,兩個渦流發生器翼板42成“八”字型設置,夾角為30°?40°,所述渦流發生器底板41與渦流發生器翼板42之間可以一體設置,如采用手糊玻璃纖維一次成型,也可以組裝連接或者粘接連接,所述渦流發生器底板41安裝到葉片3上,如采用膠液粘接到葉片3上,所述多個渦流發生器4之間的間隔為160mm?200mm,所述每個渦流發生器4的長度為40mm?60mm,兩禍流發生器翼板42之間的最大距離為20mm?40mm,禍流發生器翼板42的最大高度為10mm?20mm。渦流發生器4使葉片表面的氣流產生渦流,使氣流最大程度作用于風機表面,安裝渦流發生器后提高風能的利用率,發電量提升,年發電量可增加1%-2%左右。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每個葉片上布置有41個渦流發生器4,呈條狀安裝在葉片吸力面根部過渡段至中部葉展區域,覆蓋葉展14%-66%,位于弦向20%-30%處,靠近前緣布置渦流發生器,更好得抑制葉片表面氣流發生失速現象。其結構尺寸為高度為15mm、間隔為185_、長度為54_、間距為35_、傾角為19.5°、底座寬為75_。功率提升了 1%-2%。經研究發現加裝渦流發生器4后,低風速段內(風速〈8.5m/s)功率提升了 1 % -2 %,隨著風速的增大,渦流發生器的安裝帶來功率值的下降,因此又加裝了擾流板,和襟翼,在高風速段內也能實現功率提升。如圖3所示,所述增功組件還包括擾流板5,所述擾流板5設置至少一列,每列擾流板5包括多個,且呈“一”字型固定在葉片壓力面根部位置。所述擾流板沿葉展方向設置,所述擾流板的間距5mm?15mm,所述擾流板5為“T”型或“L”型,當前第1頁1 2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提升發電能力的風電機組,包括:塔筒、輪轂、葉片、傳動裝置、發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葉片上設置增功組件,所述增功組件包括渦流發生器,所述渦流發生器設置至少一列,每列渦流發生器沿葉展方向設置在葉片的吸力面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峰,魯志平,程學文,張磊,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唐浩電力工程技術研究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