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燒結礦顯熱換熱裝置和換熱方法,換熱裝置從上至下包括一貯存區、一冷卻區、以及與貯存區和冷卻區皆聯通的一熱輸送區。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的換熱裝置上部為貯存區,下部為冷卻區,形成了豎窯結構,由于上部的燒結礦將送料口封住,此時換熱裝置內就形成了近似封閉的結構,在冷卻區底部直接向燒結礦上通入冷卻氣體,相比于現有環冷機,這種換熱裝置中冷卻氣體在豎窯結構內循環流動,良好的氣密性使其漏風率接近于零,同時由于冷卻氣體在密封的豎窯結構內對物料進行冷卻,大大降低了冷卻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量。此外由于冷卻區豎直放置,燒結礦從冷卻區下部落下,可在冷卻區下部設置定位接礦設備,這樣燒結礦落入定位接礦設備,使得粉塵易得到控制。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鋼鐵生產制造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燒結礦顯熱換熱裝置和換熱方法。
技術介紹
鋼鐵產業是一個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以我國為例,2014年全國粗鋼產量約8.23億噸,約占全球預估產量的一半。目前,鋼鐵生產中燒結流程的單位噸燒結礦能耗指標較高。因此,研發相應的回收余熱的方法,最大化的回收利用這部分能量,無論對節能減排、保護環境,還是對企業效益,均有重大意義。燒結礦余熱的高效回收及利用是降低燒結流程能耗的重要措施。對比而言,燒結礦顯熱基數較大,由空氣作為載體可高效攜帶燒結礦顯熱部分,因此燒結礦顯熱部分的高效收集和利用是整個燒結減能增效的中心。目前冷卻燒結礦主要采用鼓風式環冷或帶冷工藝,其存在故障率高、維修頻繁且難度大、運行電耗高、漏風點多、漏風量大(超過30% )、熱參數波動大、冷卻效果差、返礦率高等弊端。燒結礦在冷卻的過程中,熱能變為廢氣顯熱,廢氣溫度在100?400°C之間,因此具有余熱總量大、含塵量高、污染嚴重等特點,因此給予燒結礦顯熱換熱一直是鋼鐵生產余熱利用和環境治理的難點。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燒結礦顯熱換熱裝置和換熱方法,上部為用于貯存燒結礦的貯存區,下部聯通著能夠通入冷卻氣體使得燒結礦冷卻的冷卻區,并且貯存區與冷卻區皆聯通著能夠使熱循環氣體向外界流通的熱輸送區,這樣從貯存區向換熱裝置內投入燒結礦時,燒結礦在冷卻區底板上堆積,在冷卻區底部通入冷卻氣體,燒結礦在冷卻的同時,熱循環氣體可通過熱輸送區通入外界,這種換熱裝置和換熱方法穩定可靠、節省能耗、熱交換效率高。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燒結礦顯熱換熱裝置,從上至下包括—用于放置燒結礦的貯存區;—用于冷卻燒結礦的冷卻區,所述冷卻區底板為可活動結構,使得冷卻區內的燒結礦能夠離開冷卻區,貯存區與冷卻區相互貫通,冷卻區具有用于輸送冷卻氣體的冷氣輸送結構;還包括一熱輸送區,與貯存區與冷卻區皆相通,并用于將貯存區和冷卻區內的熱循環氣體通往外界。作為優選,所述熱輸送區為圍繞貯存區形成的圓環柱,內部為中空結構。作為優選,所述熱輸送區位于貯存區與冷卻區貫通之處,所述熱輸送區的高度小于貯存區的高度。作為優選,冷氣輸送結構位于冷卻區的底板上。作為優選,所述貯存區與所述冷卻區皆為內部中空的圓柱形結構,且貯存區的內徑小于冷卻區的內徑。作為優選,還包括形成在貯存區頂部且與貯存區貫通的送料口,送料口為內部中空的錐形結構,送料口口部的內徑小于貯存區的內徑。作為優選,所述換熱裝置外殼由鋼板制作,內壁由粘土磚和斷熱磚構建。作為優選,所述熱輸送區內壁的構建方式為磚逐層懸挑。作為優選,所述冷卻區外表面嵌有檢測裝置,所述檢測裝置包括料位檢測裝置、溫度測量裝置以及壓力測量裝置。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一種使用上述的燒結礦顯熱換熱裝置的換熱方法,將燒結礦投入換熱裝置內,燒結礦經過貯存區達到冷卻區底部,若干個燒結礦在冷卻區底板上堆積直至高度超過熱輸送區,將冷卻區內通入冷卻氣體,則換熱裝置內產生熱循環氣體,熱循環氣體通過熱輸送區后進入外界,打開冷卻區的底板,使冷卻區內已被冷卻的燒結礦離開換熱裝置,關閉冷卻區底板,原先位于貯存區內的燒結礦掉落至冷卻區底板上,進行下一輪冷卻換熱。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燒結礦顯熱換熱裝置,從上至下包括—用于放置燒結礦的貯存區;—用于冷卻燒結礦的冷卻區,所述冷卻區底板為可活動結構,使得冷卻區內的燒結礦能夠離開冷卻區,貯存區與冷卻區相互貫通,冷卻區具有用于輸送冷卻氣體的冷氣輸送結構;還包括一熱輸送區,與貯存區與冷卻區皆相通,并用于將貯存區和冷卻區內的熱循環氣體通往外界。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一種使用上述的燒結礦顯熱換熱裝置的換熱方法,將燒結礦投入換熱裝置內,燒結礦經過貯存區達到冷卻區底部,若干個燒結礦在冷卻區底板上堆積直至高度超過熱輸送區,將冷卻區內通入冷卻氣體,則換熱裝置內產生熱循環氣體,熱循環氣體通過熱輸送區后進入外界,打開冷卻區的底板,使冷卻區內已被冷卻的燒結礦離開換熱裝置,關閉冷卻區底板,原先位于貯存區內的燒結礦掉落至冷卻區底板上,進行下一輪冷卻換熱。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換熱裝置由于上部為貯存區,下部為冷卻區,形成了豎窯結構,采用豎窯結構的換熱裝置,由于上部的燒結礦將送料口封住,因此此時換熱裝置內就形成了近似封閉的結構,在冷卻換熱時,在冷卻區底部直接向燒結礦上通入冷卻氣體,相比于現有環冷機,這種換熱裝置中冷卻氣體在豎窯結構內循環流動,良好的氣密性使其漏風率接近于零,同時由于冷卻氣體在密封的豎窯結構內對物料進行冷卻,大大降低了冷卻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量。此外由于冷卻區豎直放置,燒結礦從冷卻區下部落下,可在冷卻區下部設置定位接礦設備,這樣燒結礦落入定位接礦設備,使得粉塵易得到控制。【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換熱裝置的結構剖視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換熱方法的流程圖。圖中:1-貯存區、2-熱輸送區、3-冷卻區、4-檢測裝置、5-送料口。【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專利技術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請參照圖1,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燒結礦顯熱換熱裝置,為豎窯結構,從上至下包括一用于放置燒結礦的貯存區1 ;—用于冷卻燒結礦的冷卻區3,使得冷卻區3內的燒結礦能夠離開冷卻區3 ;一熱輸送區2,用于將貯存區1和冷卻區3內的熱循環氣體通往外界。請繼續參照圖1,貯存區1為圓柱形結構,內部為中空結構,貯存區1頂部具有送料口 5,送料口 5為錐形結構,與貯存區1相通,其底部的內徑與貯存區1的內徑相同,送料口5 口部的內徑小于其底部的內徑,這樣使得在投料時,錐形結構的送料口 5能夠擋住燒結礦落入換熱裝置內揚起的粉塵。貯存區1與冷卻區3相互貫通,一般地,貯存區1的內徑小于冷卻區當前第1頁1 2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燒結礦顯熱換熱裝置,其特征在于,從上至下包括一用于放置燒結礦的貯存區;一用于冷卻燒結礦的冷卻區,所述冷卻區底板為可活動結構,使得冷卻區內的燒結礦能夠離開冷卻區,貯存區與冷卻區相互貫通,冷卻區具有用于輸送冷卻氣體的冷氣輸送結構;還包括一熱輸送區,與貯存區與冷卻區皆相通,并用于將貯存區和冷卻區內的熱循環氣體通往外界。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寧,李勁松,徐雪,于春婷,于瀅,陳很平,姜金龍,
申請(專利權)人:寶鋼工程技術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