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縱向水密控制電纜,包括纜芯,所述的纜芯是由絕緣線芯采用“1+6+12”結構反向絞合而成;在纜芯的空隙處設有丁基膠水層,在纜芯外擠包厚度為0.25-0.5cm的內護套,在內護套外編織厚度為0.3-0.5cm的金屬編織層,在金屬編織層外涂有丁基膠水層,在纜芯的最外層擠包厚度為0.6-1.2cm的外護套。本發明專利技術采用的結構,降低電纜重量,減少了外徑,減少了原材料的使用,同時使得電纜具有水密功能,并且提高了電纜的抗電磁干擾的能力,同時也不影響其他電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說明】一種縱向水密控制電纜
本專利技術涉及電纜
,尤其涉及一種縱向水密控制電纜。
技術介紹
隨著海洋產業的發展,各類控制電纜也相應的應用于艦船、潛水設備中。二控制電纜主要用于傳送控制、測量信號,在傳送信號過程中容易受到電氣干擾,干擾主要有兩方面:(1)外施電壓在線芯間電容耦合的作用下產生的靜電干擾;(2 )通電電流產生的電磁感應干擾。當鄰近存在高電壓、大電流干擾源時,電氣干擾更嚴重,由于同一電纜的線芯之間的距離較小,其干擾程度也遠大于平行敷設的緊鄰電纜。為了使的控制電纜能夠不受電氣干擾,目前采用了以下主要三方面的技術來解決:(1)在控制電纜中設置一根接地線芯,可以將干擾電壓的幅值降低到25%~50%之間; (2)弱電信號控制回路與強電信號控制回路、低電平信號與高電平信號的回路、交流斷路器分相操作的各相弱電控制回路中不采用同一根控制電纜,從而保證信號傳輸的穩定性; (3)在控制電纜中設置有金屬屏蔽,這樣可減弱和防止電氣干擾,其采用的方式主要有纜芯總屏蔽方式、線芯屏蔽方式、雙層式總屏蔽。2、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和缺點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時,主要有以下幾點缺點: (1)采用了接地線芯的方案時,可以減少一定的干擾電壓,但是當外部有高電壓、大電流干擾源靠近該類控制電纜是,會影響電纜正常使用; (2)采用屏蔽的方式減弱和防止電氣干擾,然而在艦船、潛水設備中使用,多層屏蔽雖然有很好的防干擾能力,但是也增加了電纜本身重量,不適合電纜在這種場合中使用,同時提高了電纜的成本,成本約提高了 20%左右。(3)由于艦船和潛水設備中的使用環境,要求電纜具有縱向水密功能,現有電纜不具備縱向水密功能,尤其在潛水設備中使用時,一般控制電纜是串通幾個艙,一個艙內進水關閉艙門后,無水密功能的控制電纜會使得其他艙進水。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提供了一種縱向水密控制電纜,降低電纜重量,減少了外徑,減少了原材料的使用,同時使得電纜具有水密功能,并且提高了電纜的抗電磁干擾的能力,同時也不影響其他電纜。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縱向水密控制電纜,包括纜芯,所述的纜芯是由絕緣線芯采用“1+6+12”結構反向絞合而成;在纜芯的空隙處設有丁基膠水層,在纜芯外擠包厚度為0.25-0.5cm的內護套,在內護套外編織厚度為0.3-0.5cm的金屬編織層,在金屬編織層外涂有丁基膠水層,在纜芯的最外層擠包厚度為0.6-1.2cm的外護套。進一步改進,所述的絕緣線芯由導體、擠包在導體外的厚度為0.2cm的絕緣層以及擠包在絕緣層外的厚度為0.4cm的護套構成。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導體由銅絲采用“1+6”的結構方式束絞而成,并在絞合的空隙處設有丁基膠水層。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有益效果在于: 1、提高抗電磁干擾能力 電纜的導體采用了 1+6全對稱結構,而電纜的線芯也采用1+6+12的全對稱結構,gp第一層一根線芯,第二層六根線芯,第三層十二根線芯,并且第二層和第三層的絞合節距相同,采用反向絞合的方式,這樣保證當有電流通過時,保證每層的的電磁場均勻,從而將產生的電磁場能相互抵消。中心層的線芯接地,從而可以降低內部減少了干擾電壓的幅值。采用上述全對稱結構+中心層接地的方式,使得電纜干擾電壓的幅值降低到18%左右。為了保證電纜不受外部的影響,在電纜內護套外設置了一層金屬編織層,從而保證電纜不會因為外部高電壓、大電流電纜靠的近而受影響,同時電纜本身也不會對其他對干擾敏感的電纜受影響。2、水密功能 電纜在束絞銅絲、絕緣導體絞合、編織金屬屏蔽層的過程中,均涂抹有丁基膠水,當電纜在擠包過程中,丁基膠水和電纜的劇院、護套材料緊密結合,使得電纜具有了縱向水密的功能,并且在水壓6.7Mpa的情況下,電纜不會發生漏水現象。3、提高了電纜的圓整性,從而使得電纜的性能更加的優越。【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的一種縱向水密控制電纜,包括纜芯,所述的纜芯是由絕緣線芯采用“1+6+12”結構反向絞合而成;在纜芯的空隙處設有丁基膠水層1,在纜芯外擠包厚度為0.25-0.5cm的內護套5,在內護套外編織厚度為0.3-0.5cm的金屬編織層6,在金屬編織層外涂有丁基膠水層1,在纜芯的最外層擠包厚度為0.6-1.2cm的外護套7。所述的絕緣線芯由導體2、擠包在導體外的厚度為0.2cm的絕緣層3以及擠包在絕緣層外的厚度為0.4cm的護套4構成。所述的導體由銅絲8采用“1+6”的結構方式束絞而成,并在絞合的空隙處設有丁基膠水層1。本專利技術具體應用途徑很多,以上所述僅是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主權項】1.一種縱向水密控制電纜,包括纜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纜芯是由絕緣線芯采用“1+6+12”結構反向絞合而成;在纜芯的空隙處設有丁基膠水層,在纜芯外擠包厚度為0.25-0.5cm的內護套,在內護套外編織厚度為0.3-0.5cm的金屬編織層,在金屬編織層外涂有丁基膠水層,在纜芯的最外層擠包厚度為0.6-1.2cm的外護套。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縱向水密控制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絕緣線芯由導體、擠包在導體外的厚度為0.2cm的絕緣層以及擠包在絕緣層外的厚度為0.4cm的護套構成。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縱向水密控制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體由銅絲采用“1+6”的結構方式束絞而成,并在絞合的空隙處設有丁基膠水層。【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縱向水密控制電纜,包括纜芯,所述的纜芯是由絕緣線芯采用“1+6+12”結構反向絞合而成;在纜芯的空隙處設有丁基膠水層,在纜芯外擠包厚度為0.25-0.5cm的內護套,在內護套外編織厚度為0.3-0.5cm的金屬編織層,在金屬編織層外涂有丁基膠水層,在纜芯的最外層擠包厚度為0.6-1.2cm的外護套。本專利技術采用的結構,降低電纜重量,減少了外徑,減少了原材料的使用,同時使得電纜具有水密功能,并且提高了電纜的抗電磁干擾的能力,同時也不影響其他電纜。【IPC分類】H01B7/282, H01B11/00, H01B7/285, H01B7/17【公開號】CN105321623【申請號】CN201510714852【專利技術人】劉景光, 賈彩云 【申請人】江蘇中煤電纜有限公司【公開日】2016年2月10日【申請日】2015年10月29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縱向水密控制電纜,包括纜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纜芯是由絕緣線芯采用“1+6+12”結構反向絞合而成;在纜芯的空隙處設有丁基膠水層,在纜芯外擠包厚度為0.25?0.5cm的內護套,在內護套外編織厚度為0.3?0.5cm的金屬編織層,在金屬編織層外涂有丁基膠水層,在纜芯的最外層擠包厚度為0.6?1.2cm的外護套。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景光,賈彩云,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中煤電纜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