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中藥領域,一種治療胃下垂的中藥,它是由下列原料藥物按照一定重量配比的組份組成:黃芪、黨參、炒白術、柴胡、升麻、當歸、枳殼、熟附子、小茴香、焦艾葉、甘草。本發明專利技術中藥具有療效好、療程短、毒副作用小、治愈率高等優點,總有效率92.5%,治愈率80.25%,好轉12.25%,無效7.5%。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治療胃下垂的中藥,屬于中藥
技術介紹
胃下垂是指立位時胃位置下垂,胃下緣達盆腔,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降至髂嵴連線以下。本病多見于女性、瘦長無力體型者,也可見于經產婦、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多次腹部手術有切口疝者或長期臥床少動者。臨床表現為上腹部脹飽,食后加重,時有隱痛等。祖國醫學稱胃下垂為“胃緩”,認為長期飲食失節,或七情內傷,或脾胃虛寒,中氣下陷,升降失常而發病。治療原則為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針對現有技術之不足,提供了一種療效好、療程短、毒副作用小、治愈率高,適合治療胃下垂的中藥。一種治療胃下垂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的組份組成:黃芪30-60g、黨參15-30g、炒白術10-15g、柴胡6_10g、升麻6_10g、當歸10-12g、枳殼 10-15g、熟附子 6-10g、小茴香 10_15g、焦艾葉 10_12g、甘草 6_10g。優選用量:黃芪60g、黨參30g、炒白術15g、柴胡10g、升麻6g、當歸10g、枳殼15g、熟附子6g、小茴香10g、焦艾葉10g、甘草6g。藥理分析:中氣虛,攝納不力,升舉無能,故出現胃下垂。上述方劑中首選大劑量黃芪補氣升陽,為君藥。黨參、炒白術補氣健脾,升麻、柴胡升陽舉陷,助黃芪補氣升陽,共為臣藥。氣虛則血虛,血虛則無力行氣,故用當歸補血而活血,枳殼行氣而寬中,并能收縮平滑肌;氣虛則陽虛,陽虛則生內寒,故用附子、小茴香、焦艾葉散寒止痛,理氣和胃,共為佐藥。炙甘草既補脾益氣又調和藥性,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補中益氣,升陽舉陷,溫中散寒之功效。劑型及用法:本方藥劑型為湯劑,水煎服,一日一劑。具體煎法是:先用涼水將上述諸藥浸泡一小時,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煎30分鐘,濾出藥液約150ml ;二煎加熱水,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續煎50分鐘,濾出藥液約150ml,兩次煎得藥液混合,早晚飯后兩小時各服150ml。服藥期間忌食寒涼食物,不易過飽,可少食多餐。【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一種治療胃下垂的中藥,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的組份組成:黃芪30-60g、黨參 15-30g、炒白術 10-15g、柴胡 6_10g、升麻 6_10g、當歸 10_12g、枳殼 10_15g、熟附子6-10g、小茴香10-15g、焦艾葉10-12g、甘草6_10g。實施例2: —種治療胃下垂的中藥,其中各種原料藥物的優選重量份配比為:黃芪60g、黨參30g、炒白術15g、柴胡10g、升麻6g、當歸10g、枳殼15g、熟附子6g、小茴香10g、焦艾葉10g、甘草6g。臨床療效總結 一、一般資料:兩年共收治病人18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4例。年齡40-50歲8例,50-60歲8例,60歲以上2例。病程最長者10年,最短者1年。二、診斷標準:根據典型的臨床癥狀,上腹部脹飽進食后加重,時有隱痛和X線鋇餐透視即可診斷。三、療效評定標準: 1、治愈:自覺癥狀消失,X線鋇餐透視正常。2、好轉:自覺癥狀減輕,X線鋇餐透視下垂幅度減少。3、未愈:治療前后病情無明顯變化。四、治療效果:服藥兩個月為一療程,輕者一療程痊愈,重者兩療程痊愈。總有效率92.5%,治愈率 80.25%,好轉 12.25%,無效 7.5%。五、典型病例: 1、張XX,女,45歲,工人。2011年5月就診。自述上腹部脹飽不適2年,進食后加重,伴有噯氣。經X線透視診斷為“胃下垂”給予本方藥治療,服用一療程諸癥消失痊愈。2、李XX,女,65歲,體質瘦弱。2011年9月就診。自述近半年來時有腹部脹滿,疼痛,曾在市立醫院檢查診斷為“胃下垂”,服過多種藥物(具體不詳)不見好轉,求治于中醫。給予本方藥服用一療程,癥狀明顯好轉,繼服半療程,諸癥消失而痊愈。【主權項】1.一種治療胃下垂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的組份組成:黃芪30-60g、黨參15-30g、炒白術10-15g、柴胡6_10g、升麻6_10g、當歸10_12g、枳殼10_15g、熟附子6-10g、小茴香10-15g、焦艾葉10_12g、甘草6_10g。【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中藥領域,一種治療胃下垂的中藥,它是由下列原料藥物按照一定重量配比的組份組成:黃芪、黨參、炒白術、柴胡、升麻、當歸、枳殼、熟附子、小茴香、焦艾葉、甘草。本專利技術中藥具有療效好、療程短、毒副作用小、治愈率高等優點,總有效率92.5%,治愈率80.25%,好轉12.25%,無效7.5%。【IPC分類】A61P1/00, A61K36/752【公開號】CN105311171【申請號】CN201410225456【專利技術人】劉運波 【申請人】劉運波【公開日】2016年2月10日【申請日】2014年5月27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治療胃下垂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的組份組成:黃芪30?60g、黨參15?30g、炒白術10?15g、柴胡6?10g、升麻6?10g、當歸10?12g、枳殼10?15g、熟附子6?10g、小茴香10?15g、焦艾葉10?12g、甘草6?10g。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運波,
申請(專利權)人:劉運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