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設計建筑設計及施工領域。大坡度瓦屋面結構,包括屋面和正脊,屋面由結構頂板、第一找平層、保溫層、第二找平層、水泥砂漿臥瓦層和屋面瓦構成,正脊由墻體及墻間構造柱和壓頂圈梁組成,結構頂板上面設置有多條甩出的預留鋼筋,在第二找平層和水泥砂漿臥瓦層內分別設置有鋼絲網,鋼絲網與預留鋼筋焊接或綁扎連接。施工方法包括:結構頂板甩筋、正脊砌筑、第一找平層施工、鋪貼防水層、保溫層施工、第二找平層施工、臥瓦層施工、瓦屋面瓦等步驟。通過在結構頂板上甩出預留錨筋,將上面兩層的鋼筋網片連接固定,鋼筋網與正脊墻體構造柱內的預留鋼筋連接,用以固定找平層及臥瓦層內的鋼絲網片,從而能夠有效控制大坡屋面各施工層的滑移溜坡。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設計建筑設計及施工領域,具體為仿古建筑的大坡度瓦屋面結構及其施工 方法。
技術介紹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仿古新建筑以其外形獨特、造型優美逐漸成為人民喜愛的 一種建筑形式之一,但是仿古建筑屋面坡度大,屋面裝修施工工序復雜,成為了仿古建筑施 工的一大難點之一。在仿古建筑屋面裝修做法中,多數設計者并沒有考慮到裝修層的滑移 問題,導致施工后坡屋面大面積溜坡。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仿古建筑屋面坡度大,施工后坡屋面大面積溜坡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了 一種仿古建筑屋面結構及其施工方法,能夠有效防止坡屋面大面積溜坡。 具體解決方案為:一種仿古建筑的大坡度瓦屋面結構,包括屋面和正脊,屋面由下 至上的結構頂板、第一找平層、保溫層、第二找平層、水泥砂漿臥瓦層和屋面瓦構成,正脊由 墻體及墻間構造柱和壓頂圈梁組成,所述結構頂板上面設置有多條甩出的預留鋼筋,在第 二找平層和水泥砂漿臥瓦層內分別設置有鋼絲網,鋼絲網與預留鋼筋焊接或綁扎連接。進一步,預留鋼筋直徑為10mm,間距為1500mmX1500mm,錨固深度為100mm,外露 高度超過第二找平層20mm。進一步,鋼絲網是配筋直徑為4mm、間距為300mmX300mm的鋼絲網,鋼絲網的上端 固定與正脊上。進一步,正脊的構造柱間距為1500mm,構造柱之間每500mm設通長墻拉筋,構造柱 內預埋鋼絲網拉結筋,間距為1500mm,鋼絲網拉結筋與鋼絲網固定連接。進一步,正脊做法采用M10頁巖磚砌筑,頂部設墻厚X200mm壓頂圈梁。進一步,墻體砌筑時,在墻體構造柱內預留直徑為10mm的鋼筋,用以固定找平層 及臥瓦層內的鋼絲網片;鋼筋外露長度為100mm,另外,每500mm設2根直徑為6mm的通長 墻拉筋; 本專利技術還公開了一種仿古建筑的大坡度瓦屋面結構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 結構頂板甩筋:在結構頂板施工時應將預留鋼筋預先甩出,至臥瓦層砂漿內鋪設 的鋼絲網片,施工前應先計算預留鋼筋的下料長度; (2) 正脊砌筑:采用M10頁巖磚砌筑,墻體兩側抹灰;構造柱內預埋找平層及臥瓦層鋼 絲網拉結筋,構造柱之間設通長墻拉筋; (3) 第一找平層施工:①結構頂板表面進行基層清理:將基層表面塵土、雜物等清理干 凈;②平屋面彈線找坡:按設計坡度及流水方向,找出屋面坡度走向、找坡層頂標高,同時 彈出分格縫位置線;③做水泥砂漿找平層,設置分格縫,采用密封膏密封; (4) 鋪貼防水層:先對第一找平層的上表面涂刷基層處理劑,然后鋪貼4mm厚SBS高聚 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一道; (5) 保溫層施工:粘擠塑聚苯板保溫層,保溫層應緊貼隔離層,鋪平墊穩,拼縫嚴密,板 面應與相鄰板高一致; (6) 第二找平層施工:①鋪設鋼絲網片,鋼絲網片底部設置墊塊;②設分格縫,分格縫 與找坡層重合,縫內填瀝青砂漿;③跳格鋪設混凝土;④采用三遍收面工藝對混凝土進行 收面;⑤灑水養護、保持濕潤; (7) 臥瓦層施工:①臥瓦層中鋼絲網采用成品鋼絲網,鋼絲網與正脊及Φ10鋼筋焊接 連接;鋼絲網與基層之間采用M10混凝土墊塊墊起;最薄處20mm厚1:3水泥砂衆;②鋼絲 網之間采用Φ40300鉛絲進行綁扎,搭接不少于300mm; (8) 瓦屋面瓦:包括沖壟、瓦檐頭勾滴、瓦底瓦、瓦蓋瓦和設置星星瓦。 有益效果:通過在結構頂板上甩出預留錨筋,將上面兩層的鋼筋網片連接固定,從 而能夠有效控制大坡屋面各施工層的滑移溜坡;而且,鋼筋網與正脊墻體構造柱內的預留 鋼筋連接,用以固定找平層及臥瓦層內的鋼絲網片,從而杜絕了大坡屋面各施工層滑移溜 坡的可能。【附圖說明】 圖1為大坡度瓦屋面結構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2為大坡度瓦屋面結構局部剖面大樣圖; 圖中,1-屋面;11-結構頂板;12-第一找平層;13-保溫層;14-第二找平層;15-臥 瓦層;16-屋面瓦;2-正脊;21-墻體;22-構造柱;23-壓頂圈梁;3-預留鋼筋;4-鋼絲網; 41-拉結筋;5-鴉尾;6-垂脊。【具體實施方式】 仿古建筑的大坡度瓦屋面結構包括屋面和正脊,屋面1由下至上的結構頂板11、 第一找平層12、保溫層13、第二找平層14、水泥砂漿臥瓦層15和屋面瓦16構成,正脊2由 墻體21及墻間構造柱22和壓頂圈梁23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結構頂板11上面設置有多 條甩出的預留鋼筋3,在第二找平層14和水泥砂漿臥瓦層15內分別設置有鋼絲網4,鋼絲 網4與預留鋼筋3焊接或綁扎連接。 預留鋼筋3直徑為10mm,間距為1500mmX1500mm,錨固深度為100mm,外露高度超 過第二找平層1420mm。 鋼絲網4是配筋直徑為4mm、間距為30(tomX30(tom的鋼絲網。 正脊的構造柱22間距為1500mm,構造柱22之間每500mm設通長墻拉筋,構造柱內 預埋鋼絲網拉結筋41,間距為1500mm,鋼絲網拉結筋41與鋼絲網4固定連接。 仿古建筑的大坡度瓦屋面結構施工步驟如下: (1)鋼筋混凝土屋面板甩筋: 坡屋面由于坡度較大,施工前應預先甩筋,用以固定屋面各層施工做法,防止下滑;坡 屋面甩筋Φ1001500,錨固深度100mm,外露長度高于保溫板細石混凝土找平層20mm,至臥 瓦層砂漿內鋪設的鋼絲網片。施工前應先計算鋼筋的下料長度。 (2)正脊砌筑:正脊最下部為當溝,1:3水泥砂漿灌實、抹平;正當溝之上脊板瓦貼 面,貼面材料為1:3水泥砂漿;正脊做法采用M10頁巖磚砌筑,頂部設墻厚X200mm壓頂圈 梁(縱筋為4根直徑為12mm的鋼筋,箍筋為直徑為6mm間距為200mm鋼筋);墻體砌筑時, 在墻體構造柱內預留直徑為l〇mm鋼筋,固定找平層及臥瓦層內的鋼絲網4 ;鋼筋外露長度 為100mm,另外,每500mm設2根直徑為6mm的通長墻拉筋。 (3)第一找平層施工:①結構頂板表面進行基層清理:將基層表面塵土、雜物等 清理干凈,基層表面應堅實平整,伸出屋面的管道、設備或預埋件等已安設完畢;②平屋 面彈線找坡:按設計坡度及流水方向,找出屋面坡度走向、找坡層頂標高,同時彈出分格 縫位置線。施工前先在平屋面四周拉出排水坡度線,然后拉線作灰餅,灰餅間距要求不大 于2000mm;③做20厚1 :3水泥砂漿找平層,設置分格縫,找平層及找坡層設分格縫間距 5m*5m,采用密封膏密封。 (4)鋪貼防水層:先對第一找平層的上表面涂刷基層處理劑,然后鋪貼4mm厚SBS 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一道。具體要求為: 1)本工程屋面防水卷材與基層間均采用滿粘的工藝施工,保證搭接嚴密,上下兩幅卷 材不得垂直鋪貼。 2)鋪貼方向:卷材垂直于正脊粘貼,即順坡度方向鋪貼;鋪貼時先做好節點、附加 層和排水比$父集中的部位,然后由最低標尚到尚標尚處向上施工。 3)卷材粘接采用熱熔法施工,長短邊搭接寬當前第1頁1 2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仿古建筑的大坡度瓦屋面結構,包括屋面和正脊,屋面(1)由下至上的結構頂板(11)、第一找平層(12)、保溫層(13)、第二找平層(14)、水泥砂漿臥瓦層(15)和屋面瓦(16)構成,正脊(2)由墻體(21)及墻間構造柱(22)和壓頂圈梁(23)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結構頂板(11)上面設置有多條甩出的預留鋼筋(3),在第二找平層(14)和水泥砂漿臥瓦層(15)內分別設置有鋼絲網(4),鋼絲網(4)與預留鋼筋(3)焊接或綁扎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賈學軍,劉令春,王培鈴,張帆,白宏衛,唐錦濤,李猛,楊海龍,崔秀生,夏海林,
申請(專利權)人: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