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風扇,該風扇具有:馬達部;固定于馬達部的葉輪;具有筒狀的內周面以及外周面的機殼;以及安裝有多個電子元件的第一電路板。馬達部具有:具有線圈的電樞;以及將線圈與第一電路板電連接的第二電路板。機殼包圍馬達部以及葉輪的外周。并且,機殼具有:上部開口即吸氣口;下部開口即排氣口;從外周面朝向徑向外側擴展的凸緣部;以及從外周面突出并與第一電路板接觸的電路板固定部。第一電路板與外周面隔著間隔配置。并且,第一電路板在比凸緣部的徑向外緣靠徑向內側的位置沿軸向擴展。由此,能夠以不從風扇的凸緣部突出的方式配置較大的電子元件和/或者大型化的電路板。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風扇。
技術介紹
近年來,由于馬達技術的革新,使得軸流風扇的用途不斷多樣化。為了適應各種各樣的用途,控制電路變得復雜化、大型化。例如,在日本技術公告平6-631號公報中公開了一種結構,其用于基本不改變風扇的外形而對與風扇的用途對應的附加特殊功能等進行變更。然而,在日本技術公告平6-631號公報的結構中,由于是只能夠在分體殼體側配置電子元件的結構,因此解決電路板的復雜化以及大型化的對策尚不充分。
技術實現思路
在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中,風扇具有: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旋轉的馬達部、葉輪、機殼、第一電路板以及多個肋。葉輪具有朝向徑向外側延伸的多個葉片,且固定于馬達部。機殼包圍馬達部以及葉輪的外周,且具有筒狀的內周面以及筒狀的外周面。第一電路板位于比外周面靠徑向外側的位置,且與馬達部電連接。多個肋連接馬達部與機殼。馬達部具有:電樞,其具有線圈;以及第二電路板。第二電路板與線圈以及第一電路板電連接。機殼具有:吸氣口,其是機殼的上部開口 ;上緣部,其包圍吸氣口 ;排氣口,其是機殼的下部開口 ;下緣部,其包圍排氣口 ;凸緣部,其從外周面朝向徑向外側擴展;以及電路板固定部,其從外周面突出,且與第一電路板接觸。第一電路板安裝有多個電子元件,且與外周面隔著間隙配置,且在比凸緣部的徑向外緣靠徑向內側的位置沿軸向擴展。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能夠以不從風扇的凸緣部突出的方式配置較大的電子元件和/或者大型化的電路板。參照附圖并通過以下對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的詳細的說明,本技術的上述以及其他的特征、要素、步驟、特點和優點將會變得更加清楚。【附圖說明】圖1是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風扇的縱剖視圖。圖2是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風扇的縱剖視圖。圖3是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風扇的橫剖視圖。圖4是去掉了罩之后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風扇的立體圖。圖5是去掉了基板、罩以及整流體之后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風扇的立體圖。圖6是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風扇的立體圖。圖7是變形例所涉及的風扇的立體圖。圖8是其他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風扇的縱剖視圖。圖9是其他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風扇的立體圖。圖10是變形例所涉及的風扇的立體圖。圖11是變形例所涉及的風扇的立體圖。圖12是變形例所涉及的風扇的立體圖。圖13是變形例所涉及的風扇的橫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技術的例示性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在以下說明中,分別將與風扇的中心軸線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方向稱作“軸向”,將與風扇的中心軸線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稱作“徑向”,將沿以風扇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圓弧的方向稱作“周向”。圖1以及圖2是本技術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風扇1的縱剖視圖。圖3是風扇1的橫剖視圖。另外,圖1表示圖3中的A-A截面。但是,在圖1中,沒有剖切表示葉輪2以及馬達部3。圖2表示圖3中的B-B截面。在該風扇1中,通過葉輪2旋轉,空氣從圖1的上側(即,風扇1的上側)吸入并朝向下側(即,風扇1的下側)送出從而產生中心軸線X方向的空氣流。在以下說明中,將中心軸線X方向上的吸入空氣的一側即圖1中的上側稱作“吸氣側”或者簡稱作“上側”,將中心軸線X方向上的排出空氣的一側即圖1中的下側稱作“排氣側”或者簡稱作“下側”。“上偵Γ以及“下側”的定義不必一定與相對于重力方向的上側以及下側一致。如圖1以及圖2所示,風扇1具有葉輪2、馬達部3、機殼4、第一電路板5以及多個肋8。葉輪2固定于馬達部3。葉輪2具有:有蓋圓筒狀的杯部22 ;以及從杯部22的外周面朝向徑向外側延伸的多個葉片21。馬達部3具有靜止部31和旋轉部32。靜止部31與機殼4相對靜止。旋轉部32被支承為相對于靜止部31能夠旋轉。馬達部3的旋轉部32使葉輪2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軸線X為中心旋轉。靜止部31具有:圓筒狀的基底部311 ;固定于基底部311的電樞、即定子312 ;以及第二電路板313。定子312具有:定子鐵芯312a;以及多個線圈312b。線圈312b電連接于第一電路板5以及第二電路板313。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電路板5經由第二電路板313連接于線圈312b。在定子312的下方,第二電路板313配置在與中心軸線X正交的方向上。在第二電路板313上安裝有多個電子元件。旋轉部32具有:軸321、轉子輪轂322以及磁鐵323。軸321是沿中心軸線X配置的柱狀的部件。軸321經由軸承33被靜止部31支承為能夠繞中心軸線X旋轉。轉子輪轂322是與軸321 —起旋轉的有蓋圓筒狀的部件。轉子輪轂322配置于基底部311的上方。在轉子輪轂322的外周面固定葉輪2的杯部22的內周面。在轉子輪轂322的內周面固定環狀的磁鐵323。磁鐵323與定子鐵芯312a的外周面在徑向上對置。在這樣的馬達部3中,若從外部電源經由第一電路板5以及第二電路板313向線圈312b提供驅動電流,則在定子鐵芯312a產生磁通。然后,通過定子鐵芯312a與磁鐵323之間的磁通的作用產生周向的轉矩。其結果是,旋轉部32以及葉輪2相對于靜止部31以中心軸線X為中心旋轉。由此,在機殼4的內部產生從上側朝向下側的氣流。如圖1以及圖2所示,機殼4具有包圍葉輪2以及馬達部3的外周的筒狀的主體部40。主體部40具有筒狀的內周面401以及筒狀的外周面402。機殼4的主體部40的上部開口是吸氣口 41,機殼4的主體部40的下部開口是排氣口 42。主體部40在上端部具有包圍吸氣口 41的環狀的上緣部410。并且,主體部40在下端部具有包圍排氣口 42的環狀的下緣部420。如圖1以及圖2所示,在上緣部410配置有整流格子90。整流格子90具有沿軸向延伸的多個貫通孔91。通過在上緣部410配置整流格子90,抑制經由吸氣口 41從風扇1的上方朝向機殼4的內部空間的氣流的回轉分量的產生。由此,能夠降低由風扇1產生的噪音。如圖2以及圖3所不,第一電路板5位于比機殼4的外周面402靠徑向外側的位置。在第一電路板5安裝有多個電子元件50。第一電路板5電連接于馬達部3的線圈312b以及第二電路板313。多個肋8連接馬達部3與機殼4。具體地說,多個肋8從馬達部3的基底部311的外周面朝向徑向外側延伸至機殼4的內周面401。肋8配置于葉輪2的下方。肋8與馬達部3的基底部311的外周面的連接位置同肋8與機殼4的內周面401的連接位置也可以在軸向上錯開。肋8與馬達部3的基底部311的外周面的連接位置同肋8與機殼4的內周面401的連接位置也可以在周向上錯開。接下來,對機殼4的形狀和第一電路板5的配置進行詳細說明。圖4是去掉了罩9的風扇1的立體圖。圖5是去掉了第一電路板5、罩9以及整流格子90之后的風扇1的立體當前第1頁1 2 3 4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風扇,具有:馬達部,其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旋轉;葉輪,其具有朝向徑向外側延伸的多個葉片,且固定于所述馬達部;機殼,其包圍所述馬達部以及所述葉輪的外周,且具有筒狀的內周面以及筒狀的外周面;第一電路板,其位于比所述外周面靠徑向外側的位置,且與所述馬達部電連接;以及多個肋,其連接所述馬達部與所述機殼,所述馬達部具有:電樞,其具有線圈;以及第二電路板,其與所述線圈以及所述第一電路板電連接,所述風扇的特征在于,所述機殼具有:吸氣口,其是所述機殼的上部開口;上緣部,其包圍所述吸氣口;排氣口,其是所述機殼的下部開口;下緣部,其包圍所述排氣口;凸緣部,其從所述外周面朝向徑向外側擴展;以及電路板固定部,其從所述外周面突出,且與所述第一電路板接觸,所述第一電路板安裝有多個電子元件,且與所述外周面隔著間隙配置,且在比所述凸緣部的徑向外緣靠徑向內側的位置沿軸向擴展。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山懸亮太,高岡司,林田良太,東谷厚志,山崎章基,
申請(專利權)人:日本電產株式會社,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