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車載鉆機鉆桿上部絲扣用卸扣器,包含夾緊鉗和卸扣鉗,所述卸扣鉗包含卸扣鉗體、第一卡瓦座、第二卡瓦座和卸扣油缸,所述第一卡瓦座與第二卡瓦座的內側均形成弧形夾緊面且安裝有兩塊卸扣卡瓦,所述第一卡瓦座固接于卸扣鉗體的一端,所述卸扣鉗體的另一端通過一銷軸鉸接于卸扣油缸,所述夾緊鉗包含夾緊鉗體、蓋板、第三卡瓦座和第四卡瓦座,第三卡瓦座與第四卡瓦座的內側均形成弧形夾緊面且安裝有兩塊夾緊卡瓦,所述夾緊鉗體和蓋板形成供卸扣油缸貫穿固定的通道,所述第三卡瓦座設置于所述夾緊鉗體的前端;由此,本發明專利技術采用油缸夾緊,夾緊力可調,可避免鉆具損傷,還能靈活調整夾緊狀態,并能實現遠程操控,降低風險,工作自由度更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車載鉆機的
,尤其涉及一種車載鉆機鉆桿上部絲扣用卸扣器。
技術介紹
在鉆井過程中,正常情況下,上部絲扣可降至圖6中箭頭所示區域內使用鉆機大鉗分別夾緊動力頭與鉆桿接頭進行卸扣。當發生鉆頭磨損或孔底事故需要起鉆,而當前鉆桿未鉆完,上部絲扣又無法降至鉆機大鉗工作區域內時,無法完成上部絲扣的卸扣。現有的獨立卸扣器夾緊需要人工操作,且體積重量較大,加之鉆桿上部絲扣位置(如圖1、1A所示)較高,絲扣a兩側的動力頭101和鉆桿接頭102,獨立式卸扣器無法到達卸扣位置。以上諸多因素導致鉆桿上部絲扣的卸扣困難。在施工現場一般采取火烤絲扣部位后進行卸扣或者直接采取破壞鉆桿的方式進行拆卸,這樣不但費時費力,而且鉆桿的破壞也會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所以亟需一種上部絲扣用卸扣器來解決上述問題。為此,本專利技術的設計者有鑒于上述缺陷,通過潛心研究和設計,綜合長期多年從事相關產業的經驗和成果,研究設計出一種車載鉆機鉆桿上部絲扣用卸扣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載鉆機鉆桿上部絲扣用卸扣器,其結構簡單,能夠減少工人勞動強度,解決現有卸扣器無法卸扣的問題,避免因破壞鉆桿進行卸扣的方式造成的經濟損失,還能進行一定范圍內的遠程操作,適用更加廣泛。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車載鉆機鉆桿上部絲扣用卸扣器,包含夾緊鉗和卸扣鉗,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扣鉗包含卸扣鉗體、第一卡瓦座、第二卡瓦座和卸扣油缸,所述第一卡瓦座與第二卡瓦座的內側均形成弧形夾緊面且弧形夾緊面分別對應安裝有兩塊卸扣卡瓦,所述第—瓦座固接于卸扣鉗體的一端,所述卸扣鉗體的另一端通過一銷軸鉸接于卸扣油缸,所述夾緊鉗包含夾緊鉗體、蓋板、第三卡瓦座和第四卡瓦座,第三卡瓦座與第四卡瓦座的內側均形成弧形夾緊面且弧形夾緊面分別對應安裝有兩塊夾緊卡瓦,所述夾緊鉗體和蓋板形成供卸扣油缸貫穿固定的通道,所述第三卡瓦座設置于所述夾緊鉗體的前端。其中:還設有一第一夾緊油缸,所述第一夾緊油缸的一端通過一銷軸鉸接于卸扣鉗體的中下部,另一端通過另一銷軸鉸接于第二卡瓦座的下端,所述第二卡瓦座的上端通過一銷軸與一活節螺栓鉸接,所述活節螺栓與卸扣鉗體中上部的螺母螺紋連接。其中:還設有一第二夾緊油缸,所述第二夾緊油缸的一端通過一銷軸鉸接于夾緊鉗體的中上部,另一端通過另一銷軸鉸接于第四卡瓦座的上端,所述第四卡瓦座的下端通過一銷軸鉸接于另一活節螺栓,所述另一活節螺栓與夾緊鉗體下部的螺母螺紋連接。其中:所述卸扣卡瓦和夾緊卡瓦的內表面均為凹弧形,且凹弧形的內表面上設有提尚夾緊力的夾緊結構。其中:所述夾緊結構包含陣列布置的夾緊凸起或軸向間隔設置的多個夾緊凸條。其中:包含一栗站,所述栗站包含一輪式可移動的栗站車,所述栗站車上固定有一油箱,所述油箱上安裝有多路閥和電動機。通過上述結構可知,本專利技術的車載鉆機鉆桿上部絲扣用卸扣器具有如下效果:1、結構簡單,可實現鉆桿上部絲扣的卸扣。2、體積小,現場施工人員易于操作,減少勞動強度。3、卸扣鉗及夾緊鉗夾緊鉆桿可進行遠程操作,避免高空作業帶來的風險。4、避免了火烤絲扣,破壞鉆桿等操作,降低了經濟損失。本專利技術的詳細內容可通過后述的說明及所附圖而得到。【附圖說明】圖1顯示了本專利技術的車載鉆機鉆桿上部絲扣位置示意圖;圖1A顯示了圖1中的部分放大示意圖;圖2顯示了本專利技術車載鉆機鉆桿上部絲扣用卸扣器的主視圖;圖3顯示了本專利技術的俯視圖;圖4顯示了本專利技術左視圖;圖5顯不了本專利技術栗站的不意圖;圖6顯示了鉆機大鉗工作區域示意圖;圖7顯示了本專利技術工作時上部絲扣狀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參見圖2-4,顯示了本專利技術的車載鉆機鉆桿上部絲扣用卸扣器。所述車載鉆機鉆桿上部絲扣用卸扣器包含夾緊鉗和卸扣鉗,參見圖2,所述卸扣鉗包含卸扣鉗體1、第一卡瓦座2、第二卡瓦座6和卸扣油缸11,所述第一卡瓦座2與第二卡瓦座6的內側均形成弧形夾緊面,且所述第一卡瓦座2與第二卡瓦座6的弧形夾緊面分別對應安裝有兩塊卸扣卡瓦5,從而形成進行卸扣的夾緊部,所述第一卡瓦座2固接于卸扣鉗體I的一端,所述卸扣鉗體I的另一端通過一銷軸10鉸接于卸扣油缸11,由此,可在第—^瓦座2和第二卡瓦座6進行夾緊后,通過卸扣油缸11進行卸扣操作,為實現夾緊力的可調和第二卡瓦座6的可拆卸,還設有一第一夾緊油缸8,所述第一夾緊油缸8的一端通過一銷軸9鉸接于卸扣鉗體I的中下部,另一端通過另一銷軸7鉸接于第二卡瓦座6的下端,所述第二卡瓦座6的上端通過一銷軸4與一活節螺栓3鉸接,所述活節螺栓3與卸扣鉗體I中上部的螺母12螺紋連接,從而通過該活節螺栓3可隨時按需要進行裝卸,這種設置能在卸扣鉗體I上形成一個三角的受力部,三個角部分別對應第一卡瓦座2和鉸接于卸扣油缸11和第一夾緊油缸8的兩個鉸接部。參見圖3,所述夾緊鉗包含夾緊鉗體14、蓋板13、第三卡瓦座17和第四卡瓦座18,第三卡瓦座17與第四卡瓦座18的內側均形成弧形夾緊面,且第三卡瓦座17與第四卡瓦座18的弧形夾緊面分別對應安裝有兩塊夾緊卡瓦20,以形成卸扣時的夾緊部;所述夾緊鉗體14的后部與蓋板13的兩側通過多個螺栓24進行固定,且所述夾緊鉗體14和蓋板13形成供卸扣油缸11貫穿的通道,所述卸扣油缸11固定于所述夾緊鉗體14,所述第三卡瓦座17設置于所述夾緊鉗體14的前端,為實現夾緊力的可調和第四卡瓦座18的可拆卸,還設有一第二夾緊油缸16,所述第二夾緊油缸16的一端通過一銷軸15鉸接于夾緊鉗體14的中上部,另一端通過另一銷軸19鉸接于第四卡瓦座18的上端,所述第四卡瓦座18的下端通過一當前第1頁1 2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車載鉆機鉆桿上部絲扣用卸扣器,包含夾緊鉗和卸扣鉗,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扣鉗包含卸扣鉗體、第一卡瓦座、第二卡瓦座和卸扣油缸,所述第一卡瓦座與第二卡瓦座的內側均形成弧形夾緊面且弧形夾緊面分別對應安裝有兩塊卸扣卡瓦,所述第一卡瓦座固接于卸扣鉗體的一端,所述卸扣鉗體的另一端通過一銷軸鉸接于卸扣油缸,所述夾緊鉗包含夾緊鉗體、蓋板、第三卡瓦座和第四卡瓦座,第三卡瓦座與第四卡瓦座的內側均形成弧形夾緊面且弧形夾緊面分別對應安裝有兩塊夾緊卡瓦,所述夾緊鉗體和蓋板形成供卸扣油缸貫穿固定的通道,所述第三卡瓦座設置于所述夾緊鉗體的前端。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魯飛飛,王振亞,凡東,田宏亮,常江華,祁玉寧,王賀劍,劉祺,鄒祖杰,張陽,王瑞澤,李冬生,
申請(專利權)人:中煤科工集團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陜西;6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