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適公開了一種線管多連管卡,包括管卡體、插孔固定座、加強筋,所述的管卡體由第一管卡體、第二管卡體、第三管卡體、第四管卡體和第五管卡體依次固定連接組成,每個管卡體的公稱直徑均相同,所述第二管卡體和第三管卡體的交界處及第三管卡體和第四管卡體的交界處設有加強筋,所述第二管卡體與第三管卡體及第三管卡體與第四管卡體的交界處下端設有三棱柱孔,所述第一管卡體和第二管卡體的交界處及第四管卡體和第五管卡體的交界處設有插孔固定座,所述插孔固定座上開設有插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克服在多個線管并列安裝且用單個管卡固定時不穩定、不美觀、間距大,墻面或地面刻槽較深的問題,提高了管卡的生產效率且節省了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說明】
本技術涉及管卡的
,特別涉及一種線管多連管卡。【
技術介紹
】管卡是用于固定線管的常用件。地熱的地面或者地面有管線的位置不可以打眼固定的,通常就需要管卡來固定,線管多的情況若沒有固定容易亂,且影響美觀,若線管為地面上的,時間久了線管容易拱起,影響地面的平整度,給人們的行走帶來不便。目前,現市場上主要以U型單個管卡加以水泥鋼釘固定方式為主,但是單個管卡存在很多不足,其一:單根管卡只能固定一根線管,若線管多所需管卡就相應增多,固定不穩,成本較大,且施工麻煩又不整潔美觀;其二:單個管卡外形尺寸較大,所需地面、墻面刻槽較深較寬,多聯管卡比單個管卡高度低2?3_左右,且能同時固定多根線管,使裝修布置更加整潔美觀,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種線管多連管卡。【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線管多連管卡,其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單個管卡生產成本高、施工復雜、固定不牢固且影響美觀的技術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出了一種線管多連管卡,包括管卡體、插孔固定座、加強筋,所述的管卡體由第一管卡體、第二管卡體、第三管卡體、第四管卡體和第五管卡體依次固定連接組成,所述第一管卡體、第二管卡體、第三管卡體、第四管卡體和第五管卡體均為側剖空心圓柱結構,每個管卡體的公稱直徑均相同,所述第二管卡體和第三管卡體的交界處及第三管卡體和第四管卡體的交界處設有加強筋,所述第二管卡體與第三管卡體及第三管卡體與第四管卡體的交界處下端設有三棱柱孔,所述第一管卡體和第二管卡體的交界處及第四管卡體和第五管卡體的交界處設有插孔固定座,插孔固定座的下端與管卡體的下端平齊,所述插孔固定座上開設有插孔,所述插孔的上端設有插孔倒角,所述管卡體的寬度為20?30mm,高度為20mmo作為優選,所述插孔由無螺紋段和有螺紋段組成,無螺紋段位于有螺紋段上方,所述無螺紋段的孔徑為3mm,所述有螺紋段的孔徑為2.6mm。作為優選,所述第一管卡體、第二管卡體、第三管卡體、第四管卡體和第五管卡體的截面圓心在同一水平面上。作為優選,所述管卡體的側面印刻有尺寸規格,所述尺寸規格中的數字代表安裝管道的管徑,所述尺寸規格分為D16和D20。作為優選,所述管卡體的邊角線均設有圓角,所述圓角的半徑為0.3?0.5mm。作為優選,所述插孔固定座的寬度為7_左右,所述加強筋的寬度為3_左右,所述插孔固定座的上端低于管卡體的上端,且高出加強筋上端3mm左右。本技術的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提供的一種線管多連管卡,結構簡單合理,寬度及高度較單個管卡小,所需地面或墻面刻槽尺寸較小,采用五個管卡體依次串聯形成多連管卡,使管卡能同時固定多根線管,提高了線管分布的整潔度,在兩端設置有插孔固定座,中間分布有加強筋,提高了管卡強度的同時增加了線管固定的穩固性,管卡下端開設三棱柱孔,提高了管卡的抗彎強度,防止在施工過程中用力過大,造成管卡變形破裂的情況發生,且邊角線上倒圓角,防止人員施工時被割傷,兩端的插孔下段設置為螺紋段,減少了管卡的加工生產時間,提高了管卡的生產效率且節省了生產成本。本技術的特征及優點將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進行詳細說明。【【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一種線管多連管卡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一種線管多連管卡的主視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一種線管多連管卡的俯視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一種線管多連管卡的安裝示意圖。圖中:1-管卡體、2-第一管卡體、3-第二管卡體、4-第三管卡體、5-第四管卡體、6-第五管卡體、7-插孔固定座、8-加強筋、9-三棱柱孔、11-插孔、12-插孔倒角、13-尺寸規格字樣、14-圓角、15-無螺紋段、16-有螺紋段。【【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過附圖中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但是應該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的范圍。此外,在以下說明中,省略了對公知結構和技術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術的概念。參閱圖1至圖4,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線管多連管卡,包括管卡體1、插孔固定座7、加強筋8,所述的管卡體I由第一管卡體2、第二管卡體3、第三管卡體4、第四管卡體5和第五管卡體6依次固定連接組成,所述第一管卡體2、第二管卡體3、第三管卡體4、第四管卡體5和第五管卡體6均為側剖空心圓柱結構,每個管卡體的公稱直徑均相同,所述第二管卡體3和第三管卡體4的交界處及第三管卡體4和第四管卡體5的交界處設有加強筋8,所述第二管卡體3與第三管卡體4及第三管卡體4與第四管卡體5的交界處下端設有三棱柱孔9,所述第一管卡體2和第二管卡體3的交界處及第四管卡體5和第五管卡體6的交界處設有插孔固定座7,插孔固定座7的下端與管卡體I的下端平齊,所述插孔固定座7上開設有插孔11,所述插孔11的上端設有插孔倒角12,所述管卡體I的寬度為20?30mm,高度為 20mm。所述插孔11由無螺紋段15和有螺紋段16組成,無螺紋段15位于有螺紋段16上方,所述無螺紋段15的孔徑為3mm,所述有螺紋段16的孔徑為2.6mm,所述第一管卡體2、第二管卡體3、第三管卡體4、第四管卡體5和第五管卡體6的截面圓心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管卡體I的側面印刻有尺寸規格13,所述尺寸規格13中的數字代表安裝管道的管徑,所述尺寸規格13分為D16和D20,所述管卡體I的邊角線均設有圓角14,所述圓角14的半徑為0.3?0.5_,所述插孔固定座7的寬度為7mm左右,所述加強筋8的寬度為3mm左右,所述插孔固定座7的上端低于管卡體I的上端,且高出加強筋8上端3mm左右。本技術工作過程:本技術一種線管多連管卡在工作過程中,管卡體I可正面朝上固定,亦可反面朝上固定,管卡體I正面朝上固定能使線管固定更加牢固,管卡體I反面朝上安裝方便線管的拆卸。施工時將所須安裝的線管安裝至管卡體I中,若線管數量較多,可同時實用多個管卡體I來安裝,然后將管卡體I安置到地面或墻面的刻槽中,通過水泥釘與插孔固定座7的配合連接,使管卡體I固定在地面或墻體上,插孔固定座7具有固定作用的同時具有加強作用,加強筋8與三棱柱孔9的設置,增強了管卡的抗彎抗拉強度,防止在施工過程中用力過大,造成管卡變形破裂的情況發生,且邊角線上設有圓角14,防止人員施工時被割傷,采用五個管卡體依次串聯形成多連管卡,使管卡能同時固定多根線管,提高了線管固定的穩固性,同時提高了線管分布的整潔度,寬度及高度較單個管卡小,所需地面或墻面刻槽尺寸較小,減少了對建筑的破壞,兩端的插孔11下段設置為螺紋段,減少了管卡的加工生產時間,提高了管卡的生產效率且節省了生產成本。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主權項】1.一種線管多連管卡,包括管卡體(I)、插孔固定座(7)、加強筋(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卡體(I)由第一管卡體(2)、第二管卡體(3)、第三管卡體(4)、第四管卡體(5)和第五管卡體(6)依次固定連接組成,所述第一管卡體(2)、第二管卡體(3)、第三管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線管多連管卡,包括管卡體(1)、插孔固定座(7)、加強筋(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卡體(1)由第一管卡體(2)、第二管卡體(3)、第三管卡體(4)、第四管卡體(5)和第五管卡體(6)依次固定連接組成,所述第一管卡體(2)、第二管卡體(3)、第三管卡體(4)、第四管卡體(5)和第五管卡體(6)均為側剖空心圓柱結構,每個管卡體的公稱直徑均相同,所述第二管卡體(3)和第三管卡體(4)的交界處及第三管卡體(4)和第四管卡體(5)的交界處設有加強筋(8),所述第二管卡體(3)與第三管卡體(4)及第三管卡體(4)與第四管卡體(5)的交界處下端設有三棱柱孔(9),所述第一管卡體(2)和第二管卡體(3)的交界處及第四管卡體(5)和第五管卡體(6)的交界處設有插孔固定座(7),插孔固定座(7)的下端與管卡體(1)的下端平齊,所述插孔固定座(7)上開設有插孔(11),所述插孔(11)的上端設有插孔倒角(12),所述管卡體(1)的寬度為20~30mm,高度為20mm。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陸亦飛,求洪明,陳增貴,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中財管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