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礦井用可調容量水池,它包括水池本體框架(1),水池本體框架(1)上下部邊沿固定有調節軌道(4),水池本體框架(1)內外面上固定有分隔立柱(3),水池本體框架(1)上下面上固定有分隔橫桿(5),水池本體框架(1)的各個面及分隔立柱(3)和分隔橫桿(5)組成的面上均固定有軟體防水內壁(6),水池本體框架(1)上設置有排水口(7)和有進水口(8);解決了現有技術的礦井用蓄水池存在的儲水有限,不能分類儲水,占地較大,空間浪費嚴重等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礦井蓄水技術,尤其涉及一種礦井用可調容量水池。
技術介紹
在煤礦以及其他礦井中,用水量較多,所以對水資源的合理收集及利用變得尤為的重要,井下各地點礦井水來源不同,所受污染的程度及類型也各不相同,所需要用于處理的手段也有所差異。傳統的礦用水倉是把所有的礦井水都收集在一個地方,無論污染程度如何,水質如何,都是混合在一起,這造成了礦井水處理工序復雜,處理成本增加的困難。例如,噴霧降塵或掘進工作面用過的礦井水,只需經過沉淀、消毒就可作為礦區的生活用水了,而經過采面的水流入水倉的,大都受到了液壓油的污染,而這樣的礦井水處理方式則復雜得多。甚至有些未經污染的地下涌水,可以直接作為生活用水的,由于沒有一種合理的收集方式,也一并排進了傳統的水倉里,這也極大的造成了資源浪費。傳統水池主要有以下三種:1、有從地下開挖一塊凹地當作水池的,2、有地面的砌磚結構或混凝土結構的水池,3、也有了 PVC材料的水池等等,對于采礦工程這樣一個在有限的巷道空間的工作而言,礦井水的分源收集和節約空間就變得尤為重要了。但上述的第一種和第二種水池可設置為多水池分源收集的形式,但所需地下空間較大,很難根據需要,實現水池的轉移。第三種水池只有一個容量,并且很難達到容量可調,沒有實現空間利用的最大化。傳統水倉一般只要形狀固定后,其容量就很難再改變,當收集的水,到達其最大容量時,再想繼續儲水,就會變得很局限。當水池不用的時候,會占用多余的地方不能搬迀到其他地方使用,造成原本就擁擠的井下空間資源的浪費和成本的升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礦井用可調容量水池,以解決現有技術的礦井用蓄水池存在的儲水有限,不能分類儲水,占地較大,空間浪費嚴重等技術問題。本技術技術方案:—種礦井用可調容量水池,它包括水池本體框架,水池本體框架上下部邊沿固定有調節軌道,水池本體框架內外面上固定有分隔立柱,水池本體框架上下面上固定有分隔橫桿,水池本體框架的各個面及分隔立柱和分隔橫桿組成的面上均固定有軟體防水內壁,水池本體框架上設置有排水口和有進水口。分隔立柱和分隔橫桿均固定在調節軌道內。水池本體框架的各個面上均固定有塑料擋板,塑料擋板位于軟體防水內壁外側。排水口位于分水池的底部,且排水口與處理池連接。進水口位于各個分水池頂部,且進水口與水栗連接。水池本體框架各個側面上固定有輔助支撐桿。軟體防水內壁為PP軟體防水材料。水池本體框架、分隔立柱、分隔橫桿、調節軌道和輔助支撐桿采用鋼質材料制成,且表面涂有防氧化層。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可以根據需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設定在井下需要的地方,與相應的處理池安放在一起,減少了水流的路程,在安設本技術的時候,只需立好框架,鋪好水池內壁即可,操作方便,本技術可以根據需要分隔成幾個需要的分水池,大小和數量自定,進行交替使用,對礦井這一特殊條件適應性較強,當不用的時候,拆卸方便,可移到下一地點繼續使用,解決了現有技術的礦井用蓄水池存在的儲水有限,不能分類儲水,占地較大,空間浪費嚴重等技術問題。【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結構主視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結構俯視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結構左視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調節軌道安裝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一種礦井用可調容量水池,它包括水池本體框架1,水池本體框架I上下部邊沿固定有調節軌道4,水池本體框架I內外面上固定有分隔立柱3,水池本體框架I上下面上固定有分隔橫桿5,水池本體框架I的各個面及分隔立柱3和分隔橫桿5組成的面上均固定有軟體防水內壁6,水池本體框架I上設置有排水口 7和有進水口 8。分隔立柱3和分隔橫桿5均固定在調節軌道4內,調節軌道4包括深溝球軸承13,分隔立柱3和分隔橫桿5與深溝球軸承連接,通過移動深溝球軸承13,實現分隔立柱3和分隔橫桿5的移動,實現各個分水池2的容量可調。水池本體框架I的各個面上均固定有塑料擋板10,塑料擋板位于軟體防水內壁6外側,以保護水池本體框架I各個側面上的軟體防水內壁6。排水口 7位于分水池2的底部,且排水口 7與處理池11連接,排水口 7位于底部往下100_的位置,確保能夠將分水池內的水排干凈,排水口 7與軟體防水內壁6通過膠水粘牢,排水管材料為PVC塑料管,直徑為50mm,長度為100mm,排水管伸出本體框架I外,通過型號配套塑料軟管連接處理池11,排水口 7設置有一球閥開關,便于操作。進水口 8位于各個分水池2頂部,且進水口 8與水栗12連接。與軟體防水內壁6通過膠水粘牢,進水管材料為PVC塑料管,直徑為50mm,長度為100mm,塑料管伸出本體框架I夕卜,通過型號配套塑料軟管連接水栗,進水口 8設置有一球閥開關,便于操作。水池本體框架I各個側面上固定有輔助支撐桿9,輔助支撐柱9由直徑為20mm的螺紋鋼,通過螺栓固定在地面與水池本體框架I上,與地面角度成60度,起到固定水池本體框架I的作用。軟體防水內壁6為PP軟體防水材料。水池本體框架1、分隔立柱3、分隔橫桿5、調節軌道4和輔助支撐桿9采用鋼質材料制成,且表面涂有防氧化層。本技術可以根據不同類型的礦井,礦井水產生的情況適當改變分水池2的數目和大小。完成好水池的本體框架與內壁后,再安設輔助支撐柱、進水口外的水管和水栗、排水口外的水管和處理池。當安設好上述的一切后,就可根據涌水量的大小和類型,進行橫向移動分隔橫桿來調節容量。考慮到井下的空間大多是高度寬度有限,長度足夠的巷道,故此本技術可以在每一個合適的地方設置成2-3個,進行輪流交替使用,當一個水池的水快要收集滿時,關閉進水口與出水口的球閥,把連接的水管切換到另一個水池上,繼續收集礦井水,本水池的水可以全部排入不同的處理池,進行不同類型礦井水的分開處理。當本技術安置地點需要搬迀時,待水池中的水全部排盡后,卸掉各連接處的螺栓,拆下水池本體框架、分隔立柱、調節軌道、分隔橫桿、輔助支撐柱等鋼質材料,折疊好軟體內壁與連接水管后,移動到下一合適地點,重新進行安設,使本技術可以更換地方重復使用,節省成本。【主權項】1.一種礦井用可調容量水池,它包括水池本體框架(1),其特征在于:水池本體框架(I)上下部邊沿固定有調節軌道(4),水池本體框架(I)內外面上固定有分隔立柱(3),水池本體框架(I)上下面上固定有分隔橫桿(5),水池本體框架(I)的各個面及分隔立柱(3)和分隔橫桿(5)組成的面上均固定有軟體防水內壁(6),水池本體框架(I)上設置有排水口(7)和有進水口(8)。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礦井用可調容量水池,其特征在于:分隔立柱(3)和分隔橫桿(5)均固定在調節軌道(4)內。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礦井用可調容量水池,其特征在于:水池本體框架(I)的各個面上均固定有塑料擋板(10),塑料擋板(10)位于軟體防水內壁(6)外側。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礦井用可調容量水池,其特征在于:排水口(7)位于分水池(2 )的底部,且排水口( 7 )與處理池(11)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礦井用可調容量水池,其特征在于:進水口(8)位于各個分水池(2)頂部,且進水口(8)與水栗(12)連接。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礦井用可調容量水池,其特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礦井用可調容量水池,它包括水池本體框架(1),其特征在于:水池本體框架(1)上下部邊沿固定有調節軌道(4),水池本體框架(1)內外面上固定有分隔立柱(3),水池本體框架(1)上下面上固定有分隔橫桿(5),水池本體框架(1)的各個面及分隔立柱(3)和分隔橫桿(5)組成的面上均固定有軟體防水內壁(6),水池本體框架(1)上設置有排水口(7)和有進水口(8)。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萍,費雄,李龍江,趙遠,王仲良,許云飛,
申請(專利權)人:貴州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貴州;5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