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治療瘰疬的外用中藥,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野菊花15-18、夏枯草5-6、玄參2-4、沒藥6-8、膽南星2-4、牡蠣1-3、威靈仙5-7、川烏4-5、制香附子2-4、柴胡6-8、丹皮1-3、烏梢蛇3-4、遠志2-4、骨碎補6-8、血竭3-4、麥穗七1-3、獨角蓮6-8、榔榆皮3-5;本發明專利技術的外用中藥采用純天然中草藥為原料,諸藥合用具有促進微循環,散結祛瘀,消腫止痛,軟堅散結,活血通絡等功效,本發明專利技術的中藥對皮膚無任何刺激及毒副作用,使用方便,療效明確。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說明】 一種治療瘰疬的外用中藥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治療瘰疬的外用中藥,屬于中藥領域。
技術介紹
瘰疬又稱老鼠瘡,生于頸部的一種感染性外科疾病。在頸部皮肉間可捫及大小不等的核塊,互相串連,其中小者稱瘰,大者稱疬,統稱瘰疬,俗稱疬子頸。多見于青少年及原有結核病者,好發于頸部、耳后,也有的纏繞頸項,延及鎖骨上窩、胸部和腋下;現有醫藥療效不顯著,易復發,中醫在辯正治療中多采用化毒散結,但效果往往不明顯。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瘰疬的外用中藥。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治療瘰疬的外用中藥,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野菊花15-18、夏枯草5-6、玄參2-4、沒藥6-8、膽南星2-4、牡蠣1-3、威靈仙5-7、川烏4_5、制香附子2_4、柴胡6_8、丹皮1_3、烏梢蛇3-4、遠志2-4、骨碎補6-8、血竭3-4、麥穗七1_3、獨角蓮6_8、榔榆皮3_5。治療瘰疬的外用中藥,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野菊花16、夏枯草5.5、玄參3、沒藥7、膽南星3、牡蠣2、威靈仙6、川烏4.5、制香附子3、柴胡7、丹皮2、烏梢蛇3.5、遠志3、骨碎補7、血竭3.5、麥穗七2、獨角蓮7、榔榆皮4。用量及用法:按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稱取各原料,用純正花生油放入大窩頭煮熬十二小時后,用文火煮熬到滴水成珠,即成藥膏,將藥膏涂敷于患處,每日一次,一周為一療程,一般2-3個療程即可治愈。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 本專利技術的外用中藥采用純天然中草藥為原料,諸藥合用具有促進微循環,散結祛瘀,消腫止痛,軟堅散結,活血通絡等功效,本專利技術的中藥對皮膚無任何刺激及毒副作用,使用方便,療效明確。【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治療瘰疬的外用中藥,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g)為:野菊花16、夏枯草5.5、玄參3、沒藥7、膽南星3、牡蠣2、威靈仙6、川烏4.5、制香附子3、柴胡7、丹皮2、烏梢蛇3.5、遠志3、骨碎補7、血竭3.5、麥穗七2、獨角蓮7、榔榆皮4。用量及用法:按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稱取各原料,用純正花生油放入大窩頭煮熬十二小時后,用文火煮熬到滴水成珠,即成藥膏,將藥膏涂敷于患處,每日一次,一周為一療程,一般2-3個療程即可治愈。典型病例: 病例1:郭某,男,62歲,患有瘰疬兩周,頸部核塊如黃豆大小,有數個,皮色不變,質稍硬,表面光滑,不熱不痛,推之能活動,涂敷本專利技術的外用中藥,每日一次,連續涂敷兩個療程后,核塊明顯變小,后繼續涂敷兩個療程,核塊消失,治愈。病例2:胡某,女,57歲,患有瘰疬數月,起初頸部核塊如黃豆大小,有數個,隨著時間加長,核塊漸增大,與表皮粘連,數個核塊互相融合成大的腫塊,推之不能活動,疼痛,服用西藥數周毫無療效,后涂敷本專利技術的外用中藥,每日一次,連續涂敷一個月后,核塊明顯變小,疼痛感消失,后繼續鞏固療效涂敷兩周,核塊消失,治愈。【主權項】1.一種治療瘰疬的外用中藥,其特征在于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野菊花15-18、夏枯草5-6、玄參2-4、沒藥6-8、膽南星2-4、牡蠣1_3、威靈仙5_7、川烏4_5、制香附子2_4、柴胡6-8、丹皮1-3、烏梢蛇3-4、遠志2-4、骨碎補6_8、血竭3_4、麥穗七1_3、獨角蓮6_8、榔榆皮3-5。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瘰疬的外用中藥,其特征在于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野菊花16、夏枯草5.5、玄參3、沒藥7、膽南星3、牡蠣2、威靈仙6、川烏4.5、制香附子3、柴胡7、丹皮2、烏梢蛇3.5、遠志3、骨碎補7、血竭3.5、麥穗七2、獨角蓮7、榔榆皮4。【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治療瘰疬的外用中藥,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野菊花15-18、夏枯草5-6、玄參2-4、沒藥6-8、膽南星2-4、牡蠣1-3、威靈仙5-7、川烏4-5、制香附子2-4、柴胡6-8、丹皮1-3、烏梢蛇3-4、遠志2-4、骨碎補6-8、血竭3-4、麥穗七1-3、獨角蓮6-8、榔榆皮3-5;本專利技術的外用中藥采用純天然中草藥為原料,諸藥合用具有促進微循環,散結祛瘀,消腫止痛,軟堅散結,活血通絡等功效,本專利技術的中藥對皮膚無任何刺激及毒副作用,使用方便,療效明確。【IPC分類】A61K36/896, A61P31/06, A61K36/8905, A61K35/618, A61K35/583【公開號】CN105147929【申請號】CN201510432885【專利技術人】董良清 【申請人】當涂縣科輝商貿有限公司【公開日】2015年12月16日【申請日】2015年7月22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治療瘰疬的外用中藥,其特征在于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野菊花15?18、夏枯草5?6、玄參2?4、沒藥6?8、膽南星2?4、牡蠣1?3、威靈仙5?7、川烏4?5、制香附子2?4、柴胡6?8、丹皮1?3、烏梢蛇3?4、遠志2?4、骨碎補6?8、血竭3?4、麥穗七1?3、獨角蓮6?8、榔榆皮3?5。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董良清,
申請(專利權)人:當涂縣科輝商貿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