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水產養殖中優質餌料搖蚊幼蟲的高產高效養殖方法,屬于水產養殖中培養優質鮮活餌料的餌料養殖技術領域。其通過建池、培養基投放、接種、追肥、擂池與水體管理和采收與分離完成整個養殖過程。養殖池建成長條形,長5-30m,寬1-1.2m,深0.2-0.25m;比降為0.5%-1%,并在較高的一頭設排水溝和排水口。本發明專利技術采用該搖蚊幼蟲高效繁育技術,可以充分利用農業生產中的廢棄物料在自然條件下大量生產出優質鮮活的搖蚊幼蟲,用作養殖產品的生物餌料。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屬于水產養殖中培養優質鮮活餌料生物的餌料養殖
技術介紹
搖蚊幼蟲屬于環節動物門水生寡毛類,體色鮮紅,為世界性種類,生活在腐殖質多、微流水的水溝、池塘、湖泊等底泥或污水中,幼蟲棲息于湖沼和貯水池等處。有些種類利用藻類、腐肩、細砂、淤泥等與唾液腺分泌的絲狀物進行筑巢,或利用水生植物筑巢。越冬幼蟲一般棲居在底泥的淺表層,不筑巢。由于搖蚊幼蟲具有粗蛋白含量高,營養成分全面且供應量比較穩定等特點近年來被作為理想的生物餌料廣泛用于高檔淡水經濟魚類的苗種培育。作為螃蟹開口的早期餌料,搖蚊幼蟲的適口性較好,完全可以滿足斗蟹的營養生理需求,顯著提高了苗種培育的成活率。目前,作為水產養殖中水產品餌料供應的搖蚊幼蟲主要來源于自然界的江河捕撈。在經濟魚類苗種繁育期,養殖場通常需要大量購進搖蚊幼蟲作為餌料儲備。在水產品養殖過程中尤其是種苗培育階段,常需要大量的以搖蚊幼蟲為主的開口餌料。現有搖蚊幼蟲供應量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在實際生產中多以投喂人工飼料進行養殖。隨著飼料物料的漲價和生產成本的提高,大量投喂人工飼料的高投入養殖模式的效益正在逐年下降,養殖戶的增收難度也在不斷加大,因此必須尋找新的飼料代替技術來彌補上述水產養殖中不足之處。利用農業生產中的廢棄物料經過發酵后生產搖蚊幼蟲,可以有效解決這一矛盾,同時可消納農村大量的廢棄生產物料,達到循環經濟的目的。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處,提供一種水產養殖中優質餌料搖蚊幼蟲的尚廣尚效養殖方法。按照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步驟為: (I)建池:培養搖蚊幼蟲的培養池建成長條形,長10-30米,寬1-1.2米,深0.2-1.0米;池埂最好用0.25米寬的條石砌成,也可用磚和水泥等建材構筑,以方便飼養管理人員行走踩踏。池底最好鋪上古板或打上三合土(硬底池可不處理)。要求池子有0.5%-1%的比降,并在較高的一頭設排水溝和排水口,進、排水口均需安裝柵欄,以防魚類、螺等生物敵害闖入。培養池要有一定的長度,否則投放的飼料、肥料很大部分會被流水帶走。如果受場地限制無法建成長條池時,可因地制宜建成曲流形,環流形池等。(2)培養基投放:培養基的底料可選用富含有機質的污泥,摻進適量的疏松物(甘蔗渣等)、有機物(牛糞等)即成。向培養池裝填培養基的程序是:先在池底鋪墊一層甘蔗渣或其他富含糖分的纖維物,用量為2-3 kg/m2。隨即鋪上一層污泥,使總厚度達到10-12cm,加水淹沒基面浸泡,2-3天后施基肥(發酵腐熟),用量為豬、牛、雞糞共10 kg/m2。接種前再在表面鋪一層厚約3-5cm的污泥,撒上一薄層經發酵處理的麩皮、米糠、玉米粉等混合飼料,用量為150-250g/m2。最后加水,使培養基面上有2-5cm的水層。(3)接種:把米運回來的種均勾地撒在培養池的培養基面上。接種量的大小與搖蚊幼蟲產量的高低及距第一次采收日期的長短呈正相關。(4)追肥:接種后至采收前每隔10-15天,每畝應追施腐熟糞肥200-250kg ;自采收開始,每次收后即行追施糞肥200-300kg,以促進搖蚊幼蟲快繁速長。投喂肥料時,應先用水稀釋攪拌,除去草渣等雜物,再均勻潑灑在培養基表面,切勿撒成團塊狀堆積在培養池里。投料前要關閉進水口,以免飼料漂流散失。(5)擂池與水體管理:方法是用T形木耙將培養池的培養基認真地擂動I次,有意把青苔、雜草擂入泥里。擂池的作用,一是能防止培養基板結;二是能將搖蚊幼蟲的代謝廢物、飼(肥)料分解產生的有害氣體驅除;三是能有效地抑制青苔、浮萍、雜草的繁生;四是能經常保持培養基表面平整,有利于水流平穩暢通。水深調控在3-5cm比較適宜。早春的晴好天氣,白天池水可淺些,以利用太陽能提高池溫,夜晚則適當加深,以利保溫和防凍;盛夏高溫期池水宜深些,以減少光輻射。太大的水流不僅會帶走培養基面上的營養物質和卵繭,還會加劇搖蚊幼蟲自身的體能消耗,對增產不利。但過小的流速甚至長時間的靜水狀態又不利于溶氧的供給和代謝廢物等有害物質的排除,從而導致水質惡化,搖蚊幼蟲大量死亡。通常每畝養殖池每秒鐘有5-10公斤的流量。搖蚊幼蟲對水中農藥等有害物質十分敏感,所以工業廢水、剛噴灑過農藥的田水或治療魚病的含藥池水都不能進入培育池。(6)采收與分離:搖蚊幼蟲的繁殖能力極強。新建培養池接種25-35天后便進入繁殖高峰期,且能一直保持長盛不衰。但搖蚊幼蟲的壽命不長,因此及時采收也是獲得高產的關鍵措施之一。采收方法可采取頭天晚上斷水或減小水流量,造成池缺氧,此時的搖蚊幼蟲群聚成團,漂浮水面。第2天一早便可很方便地用聚乙烯網布做成的小抄網S取水中蟲團。每次蟲體的采收量以撈光培養基面上的“蟲團”為準。這種采收量既不能影響其群體繁殖力,也不會因采收不及時導致蟲體羽化而降低產量。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采用該搖蚊幼蟲高效繁育技術,可以充分利用農業生產中的廢棄物料在自然條件下大量生產出優質鮮活的搖蚊幼蟲,用作養殖產品的生物餌料。【具體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水產養殖中優質餌料生物搖蚊幼蟲高產養殖技術的相關設施,由培育池、培養基、微流水系統組成。先把池構建好,在池底部鋪上培養基,覆蓋厚度為1cm的池塘底泥,再按照需求量加入培養基,與表層底泥攪勻,灌水后開始培養。實施例1 (I)建池:培養搖蚊幼蟲的池建成長5-10m,寬1.2m,深0.25m。在較高的一頭設排水溝和排水口,進、排水口均安裝柵欄,以防魚類、螺等生物敵害闖入。(2)培養基投放:培養基的底料可選用富含有機質的污泥,摻進適量的疏松物(甘蔗渣等)、有機物(牛糞等)即成。先在池底鋪上一層污泥,使總厚度達到10-12cm,然后投放培養基(本案例中采用江蘇海安生產的培養基)并用釘耙混勻,加水淹沒基面浸泡,使培養基面上有2-5cm的水層。(3)接種:把采運回來的搖蚊幼蟲種均勻地撒在培養池的培養基面上。(4)追肥:接種后至采收前每隔10-15天,每畝應追施腐熟糞肥200kg;自采收開始,每次收后即行追施糞肥200kg/畝,以促進搖蚊幼蟲快繁速長。投喂肥料時,應先用水稀釋攪拌,除去草渣等雜物,再均勻潑灑在培養基表面。(5)擂池與水體管理:方法是用T形木耙將池的培養基認真地擂動I次,有意把青苔、雜草擂入泥里。水深調控在3當前第1頁1 2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水產養殖中優質餌料生物搖蚊幼蟲的高產高效養殖方法,其特征是步驟為:(1)建池:建立培養搖蚊幼蟲的培養池,培養池為長條形、曲流形或環流形,長5?30m,寬1?1.2m,深0.2?1.0m;比降為0.5%?1%,在較高的一頭設排水溝和排水口,進、排水口均安裝柵欄;(2)培養基投放:在培養池底部鋪墊一層疏松物,用量為2?3?kg/m2,隨即鋪上一層污泥,使總厚度達到10?12cm,加水淹沒基面浸泡,2?3天后施基肥,施肥量為5?10kg/m2,接種前再在表面鋪一層厚3?5cm的污泥,撒上一薄層混合飼料,用量為150?250g/m2;最后加水,使培養基面上方有2?5cm的水層;(3)接種:將采運回來的搖蚊幼蟲均勻地撒在培養池的培養基面上;控制溫度為20?25℃,pH7?8,水體溶解氧含量為4?5mg/L;(4)追肥:接種后至采收前每隔20天,追施腐熟糞肥200kg/畝;自采收開始,每次收后即行追施糞肥200?300?kg/畝;(5)擂池與水體管理:用T形木耙將培養池的培養基擂動1次,把青苔、雜草擂入泥里,水深調控在3?5cm,流量為5?10kg/s;(6)采收與分離:新建培養池接種30天后便進入繁殖高峰期,采收時,頭天晚上斷水或減小水流量,造成池缺氧,此時的幼蟲會浮出到水面而群聚成團,第二天一早用聚乙烯網布做成的小抄網舀取水中蟲團,每次采收量以撈光培養基面上的蟲團為準。...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國鋒,徐增洪,周鑫,水燕,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