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雨水井蓋,包括井圈,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同軸設置的上層井蓋和下層井蓋,所述上層井蓋安裝在井圈內,所述下層井蓋連接在上層井蓋上并可繞它們的共同軸線相對轉動;所述上層井蓋的主體部分設有上鏤空百葉,所述下層井蓋的主體部分設有下鏤空百葉,所述下鏤空百葉實體部的形狀與上鏤空百葉鏤空處的形狀相同,下層井蓋轉動時帶動下鏤空百葉轉動,使上鏤空百葉鏤空處打開或被下鏤空百葉實體部遮擋住。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設計緊湊,使用方便,在平時可以防止垃圾進入工作井,在暴雨時能夠增加城市雨水收集速度,減少路面積水,并保證交通順暢及行人車輛安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新型的雨水井蓋,屬于市政管網設施
技術介紹
隨著現代城市的迅速發展,城市人口數量及城市規模的急速膨脹,城市硬質地面及不透水路面急劇增加,城市的自我排水能力急劇下降。城市現有的主要排水系統均為地下雨水收集管網,而現有的雨水收集管網收集城市雨水主要依靠雨水篦子來收集雨水,而雨水篦子由于管道內徑較小,對于特大暴雨而導致的大量積水往往無法及時收集并排入主網,常用的雨水井蓋由于是實心的,如果需要排水時必須打開井蓋,這樣便會阻礙城市交通并會危及行人及車輛安全。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新型的雨水井蓋,其結構簡單,設計緊湊,使用方便,在平時可以防止垃圾進入工作井,在暴雨時能夠增加城市雨水收集速度,減少路面積水,并保證交通順暢及行人車輛安全。按照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一種雨水井蓋,包括井圈,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同軸設置的上層井蓋和下層井蓋,所述上層井蓋安裝在井圈內,所述下層井蓋連接在上層井蓋上并可繞它們的共同軸線相對轉動;所述上層井蓋的主體部分設有上鏤空百葉,所述下層井蓋的主體部分設有下鏤空百葉,所述下鏤空百葉實體部的形狀與上鏤空百葉鏤空處的形狀相同,下層井蓋轉動時帶動下鏤空百葉轉動,使上鏤空百葉鏤空處打開或被下鏤空百葉實體部遮擋住。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層井蓋包括連為一體的內圈、上鏤空百葉和外圈,所述內圈內部設有一圈橫截面為T形的環形卡槽,所述環形卡槽的開口位于內圈下端面上,所述內圈下端面上設有至少兩個沿周向均布的卡口,所述卡口由內圈下端面延伸至環形卡槽;所述下層井蓋包括連為一體的內芯和下鏤空百葉,所述內芯上表面周邊設有至少兩個沿周向均布的T形卡扣,所述T形卡扣的數量與所述卡口的數量相同、形狀尺寸匹配,T形卡扣通過卡口裝入環形卡槽,實現上層井蓋與下層井蓋的相互連接。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下層井蓋內芯上設有一長條形把手。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下鏤空百葉實體部的形狀與上鏤空百葉實體部的形狀相同,所述下鏤空百葉鏤空處的形狀與上鏤空百葉鏤空處的形狀相同。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鏤空百葉實體部、上鏤空百葉鏤空處、下鏤空百葉實體部和下鏤空百葉鏤空處均為扇形且形狀大小相同。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井圈側邊設有內凹卡口,所述上層井蓋外側邊設有外凸卡扣,所述內凹卡口與外凸卡扣鑲嵌配合,用于定位井蓋的安裝位置。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層井蓋和下層井蓋采用硬質塑料制成。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井圈、上層井蓋和下層井蓋均設計為圓形。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本技術結構簡單,設計緊湊,使用方便,在平時可以防止垃圾進入工作井,在暴雨時能夠增加城市雨水收集速度,減少路面積水,并保證交通順暢及行人車輛安全。【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安裝后的示意圖之一(上鏤空百葉鏤空處被下鏤空百葉的實體部遮擋住)。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安裝后的示意圖之二 (上鏤空百葉鏤空處打開)。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中上層井蓋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中下層井蓋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中井圈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2中的A-A向放大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如圖所示:實施例中的雨水井蓋主要由井圈1、上層井蓋2和下層井蓋3組成。如圖1、圖2所示,所述井圈1、上層井蓋2和下層井蓋3均設計為圓形,所述上層井蓋2和下層井蓋3同軸設置,上層井蓋2安裝在井圈I內,所述下層井蓋3連接在上層井蓋2上并可繞它們的共同軸線相對轉動;所述上層井蓋2的主體部分設有上鏤空百葉2b,所述下層井蓋3的主體部分設有下鏤空百葉3b,所述下鏤空百葉3b實體部3b.1的形狀與上鏤空百葉2b鏤空處2b.2的形狀相同,下層井蓋3轉動時帶動下鏤空百葉3b轉動,使上鏤空百葉2b鏤空處2b.2打開或被下鏤空百葉3b實體部3b.1遮擋住。本技術實施例中,所述下層井蓋3與上層井蓋2的連接結構如圖1~圖6所示,所述上層井蓋2包括連為一體的內圈2a、上鏤空百葉2b和外圈2c,所述內圈2a內部設有一圈橫截面為T形的環形卡槽2a.1,所述環形卡槽2a.1的開口位于內圈2a下端面上,所述內圈2a下端面上設有至少兩個沿周向均布的卡口,所述卡口由內圈2a下端面延伸至環形卡槽2a.1 ;所述下層井蓋3包括連為一體的內芯3a和下鏤空百葉3b,所述內芯3a上表面周邊設有至少兩個沿周向均布的T形卡扣3a.1,所述T形卡扣3a.1的數量與所述卡口的數量相同、形狀尺寸匹配,T形卡扣3a.1通過卡口裝入環形卡槽2a.1,實現上層井蓋2與下層井蓋3的相互連接。為了便于轉動下層井蓋3,所述下層井蓋3內芯3a上設有一長條形把手3co如圖1~圖5所示,本技術實施例中,所述上鏤空百葉2b實體部2b.1、上鏤空百葉2b鏤空處2b.2、下鏤空百葉3b實體部3b.1和下鏤空百葉3b鏤空處3b.2均為扇形且形狀大小相同。如圖1、圖5所示,本技術實施例中,所述井圈I側邊設有內凹卡口 la,所述上層井蓋2外側邊設有外凸卡扣2d,所述內凹卡口 Ia與外凸卡扣2d鑲嵌配合,用于定位井蓋的安裝位置。本技術中,所述上層井蓋2和下層井蓋3采用硬質塑料制成,上層井蓋2及下層井蓋3鏤空處大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改變大小,下層井蓋3小于上層井蓋2。 具體安裝應用時,首先通過環形卡槽2a.1和T型卡扣將上層井蓋2和下層井蓋3連接在一起,組成一井蓋組件,然后再將此井蓋組件安置于井圈I上。在正常天氣下可以通過旋轉把手3c來帶動下層井蓋3旋轉,使下層井蓋3的下鏤空百葉3b實體部3b.1將上層井蓋2的上鏤空百葉2b鏤空處2b.2遮擋住,整個井蓋組件保持封閉狀態,可以有效減少垃圾進入工作井。在暴雨時可以通過旋轉把手3c來帶動下層井蓋3旋轉,使下層井蓋3的下鏤空百葉3b實體部3b.1避開上層井蓋2的上鏤空百葉2b鏤空處2b.2,整個井蓋組件轉為打開狀態,可以增加雨水收集速度,同時保持交通順暢及行人車輛安全。【主權項】1.一種雨水井蓋,包括井圈(1),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同軸設置的上層井蓋(2)和下層井蓋(3 ),所述上層井蓋(2 )安裝在井圈(I)內,所述下層井蓋(3 )連接在上層井蓋(2 )上并可繞它們的共同軸線相對轉動;所述上層井蓋(2)的主體部分設有上鏤空百葉(2b),所述下層井蓋(3)的主體部分設有下鏤空百葉(3b),所述下鏤空百葉(3b)實體部(3b.1)的形狀與上鏤空百葉(2b)鏤空處(2b.2)的形狀相同,下層井蓋(3)轉動時帶動下鏤空百葉(3b)轉動,使上鏤空百葉(2b)鏤空處(2b.2)打開或被下鏤空百葉(3b)實體部(3b.1)遮擋住。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井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層井蓋(2)包括連為一體的內圈(2a)、上鏤空百葉(2b)和外圈(2c),所述內圈(2a)內部設有一圈橫截面為T形的環形卡槽(2a.1),所述環形卡槽(2a.1)的開口位于內圈(2a)下端面上,所述內圈(2a)下端面上設有至少兩個沿周向均布的卡口,所述卡口由內圈(2a)下端面延伸至環形卡槽(2a.1);所述下層井蓋(3)包括連為一體的內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雨水井蓋,包括井圈(1),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同軸設置的上層井蓋(2)和下層井蓋(3),所述上層井蓋(2)安裝在井圈(1)內,所述下層井蓋(3)連接在上層井蓋(2)上并可繞它們的共同軸線相對轉動;所述上層井蓋(2)的主體部分設有上鏤空百葉(2b),所述下層井蓋(3)的主體部分設有下鏤空百葉(3b),所述下鏤空百葉(3b)實體部(3b.1)的形狀與上鏤空百葉(2b)鏤空處(2b.2)的形狀相同,下層井蓋(3)轉動時帶動下鏤空百葉(3b)轉動,使上鏤空百葉(2b)鏤空處(2b.2)打開或被下鏤空百葉(3b)實體部(3b.1)遮擋住。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祝啟祥,劉杰,
申請(專利權)人:無錫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