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排泥場退水口過濾裝置,包括轉軸、第一擋水板和第二擋水板,第一擋水板和第二擋水板均呈長方形框狀,第一擋水板的兩長邊上均沿第一擋水板的短邊延伸方向開設有多個第一通孔,在第二擋水板的兩長邊上均沿第二擋水板的短邊延伸方向開設有多個第二通孔,第二擋水板插入第一擋水板內,第二擋水板和第一擋水板通過轉軸穿過兩個相對的第一通孔和兩個相對的第二通孔轉動連接,在余下各對相對的第一通孔內均插入并固定有第一插桿,在余下各對相對的第二通孔內均插入并固定有第二插桿,在第一擋水板和第二擋水板的框狀結構內均鋪排并固定有土工織物。能夠調節退水口大小,有益效果是能夠調節退水口大小,確保排出水質符合排放要求。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水利工程及水環境保護工程裝置,具體是一種排泥場退水口過濾裝置。
技術介紹
吹填造陸是解決我國土地資源緊張的一個重要途徑。未來十年我國將會更大規模地利用吹填土進行灘涂圍墾。在疏浚吹填施工中,退水系統是關系吹填區能否安全高效運行的一項關鍵工作。退水口(或尾水口)雖然只是疏浚吹填工程中控制尾水排放的臨時性輔助設施,卻對提高吹填區泥沙沉淀效果,減少泥漿對環境的污染等方面起直接調控作用。目前比較簡單的退水口,是用竹制或鋼制擋板臨時搭建,過水采用堰頂出流形式瀉出,或采用土工織物膜。由于特殊的工況位置,施工區域現場安裝、運輸、固定過濾裝置的過程都存在較大困難。土工織物膜空隙的大小決定透水的能力,空隙越細,吹填料流失越少,排放的水體越清潔,但土工織物膜也越容易被堵塞。對于含細顆粒泥沙較多的吹填材料,如淤泥質吹填料,土工織物膜容易被泥漿堵塞,當圍區庫容不足夠大時,堰頂出流的含泥量較高,不但造成部分吹填料流失,而且難于達到排放的水質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調節退水口大小,確保排出水質符合排放要求的排泥場退水口過濾裝置,結構簡單、穩固,安裝、拆卸以及運輸方便。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排泥場退水口過濾裝置,包括轉軸、第一擋水板和第二擋水板,所述第一擋水板和第二擋水板均呈長方形框狀,所述第一擋水板的寬度大于所述第二擋水板,所述第一擋水板的兩長邊上均沿所述第一擋水板的短邊延伸方向開設有多個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二擋水板的兩長邊上均沿所述第二擋水板的短邊延伸方向開設有多個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擋水板插入所述第一擋水板內,所述第二擋水板和所述第一擋水板通過所述轉軸穿過兩個相對的所述第一通孔和兩個相對的所述第二通孔轉動連接,在余下各對相對的第一通孔內均插入并固定有第一插桿,在余下各對相對的第二通孔內均插入并固定有第二插桿,在所述第一擋水板和第二擋水板的框狀結構內均鋪排并固定有土工織物。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穩固,將本技術豎向安裝在退水口上,利用所述轉軸插入不同位置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來調節所述第一擋水板和第二擋水板覆蓋退水口的范圍,以調節排泥場退水口的大小,適用于不同庫容的圍區,避免吹填料流失;同時,由于所述第二擋水板插入所述第一擋水板內,兩者呈X形,故排出退水口的水被所述土工織物兩次過濾,確保排出水質符合排放要求;另外,拆除所述轉軸、第一插桿和第二插桿即可將本技術通過運輸車運輸,故安裝、拆除以及運輸方便。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技術還可以做如下改進。進一步,所述第一插桿與所述第一通孔作過盈配合,便于所述第一插桿與所述第一通孔的拆除或安裝,并提高所述第一插桿與所述第一擋水板連接的可靠性。進一步,所述第二插桿與所述第二通孔作過盈配合,便于所述第二插桿與所述第二通孔的拆除或安裝,并提高所述第二插桿與所述第二擋水板連接的可靠性。進一步,所述土工織物均通過繩索綁扎在第一插桿和第二插桿上與所述第一擋水板和第二擋水板固定連接,提高所述土工織物與所述第一擋水板和第二擋水板固定連接的可靠性。【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未在所述第二擋水板的板面上鋪排并固定所述土工織物的立體結構示意圖;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第一擋水板,2、第二插桿,3、第二擋水板,4、土工織物,5、第一插桿,6、轉軸。【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技術,并非用于限定本技術的范圍。如圖1所示,一種排泥場退水口過濾裝置,包括轉軸6、第一擋水板I和第二擋水板3,第一擋水板I和第二擋水板3均呈長方形框狀,第一擋水板I的寬度大于第二擋水板3,第一擋水板I的兩長邊上均沿第一擋水板I的短邊延伸方向開設有多個第一通孔,在第二擋水板3的兩長邊上均沿第二擋水板3的短邊延伸方向開設有多個第二通孔,第二擋水板3插入第一擋水板I內,所述第二擋水板3和所述第一擋水板I通過轉軸6穿過兩個相對的第一通孔和兩個相對的第二通孔轉動連接,在余下各對相對的第一通孔內均插入并固定有第一插桿5,在余下各對相對的第二通孔內均插入并固定有第二插桿2,在第一擋水板I和第二擋水板3的框狀結構內均鋪排并固定有土工織物4。本實施例中,第一插桿5與第一通孔作過盈配合;第二插桿2與第二通孔作過盈配合;土工織物4均通過繩索綁扎在第一插桿5和第二插桿2上與第一擋水板I和第二擋水板3固定連接。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主權項】1.一種排泥場退水口過濾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轉軸(6)、第一擋水板(I)和第二擋水板(3),所述第一擋水板(I)和第二擋水板(3)均呈長方形框狀,所述第一擋水板(I)的寬度大于所述第二擋水板(3),所述第一擋水板(I)的兩長邊上均沿所述第一擋水板(I)的短邊延伸方向開設有多個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二擋水板(3)的兩長邊上均沿所述第二擋水板(3)的短邊延伸方向開設有多個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擋水板(3)插入所述第一擋水板(I)內,所述第二擋水板(3)和所述第一擋水板(I)通過所述轉軸(6)穿過兩個相對的所述第一通孔和兩個相對的所述第二通孔轉動連接,在余下各對相對的第一通孔內均插入并固定有第一插桿(5),在余下各對相對的第二通孔內均插入并固定有第二插桿(2),在所述第一擋水板(I)和第二擋水板(3)的框狀結構內均鋪排并固定有土工織物(4)。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排泥場退水口過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桿(5)與所述第一通孔作過盈配合。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排泥場退水口過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桿(2)與所述第二通孔作過盈配合。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排泥場退水口過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織物(4)均通過繩索綁扎在第一插桿(5)和第二插桿(2)上與所述第一擋水板(I)和第二擋水板(3)固定連接。【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排泥場退水口過濾裝置,包括轉軸、第一擋水板和第二擋水板,第一擋水板和第二擋水板均呈長方形框狀,第一擋水板的兩長邊上均沿第一擋水板的短邊延伸方向開設有多個第一通孔,在第二擋水板的兩長邊上均沿第二擋水板的短邊延伸方向開設有多個第二通孔,第二擋水板插入第一擋水板內,第二擋水板和第一擋水板通過轉軸穿過兩個相對的第一通孔和兩個相對的第二通孔轉動連接,在余下各對相對的第一通孔內均插入并固定有第一插桿,在余下各對相對的第二通孔內均插入并固定有第二插桿,在第一擋水板和第二擋水板的框狀結構內均鋪排并固定有土工織物。能夠調節退水口大小,有益效果是能夠調節退水口大小,確保排出水質符合排放要求。【IPC分類】B01D29/50【公開號】CN204709909【申請號】CN201520358343【專利技術人】隨守信, 劉強, 邢雪梅, 于曉, 張平 【申請人】中國水電建設集團港航建設有限公司【公開日】2015年10月21日【申請日】2015年5月28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排泥場退水口過濾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轉軸(6)、第一擋水板(1)和第二擋水板(3),所述第一擋水板(1)和第二擋水板(3)均呈長方形框狀,所述第一擋水板(1)的寬度大于所述第二擋水板(3),所述第一擋水板(1)的兩長邊上均沿所述第一擋水板(1)的短邊延伸方向開設有多個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二擋水板(3)的兩長邊上均沿所述第二擋水板(3)的短邊延伸方向開設有多個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擋水板(3)插入所述第一擋水板(1)內,所述第二擋水板(3)和所述第一擋水板(1)通過所述轉軸(6)穿過兩個相對的所述第一通孔和兩個相對的所述第二通孔轉動連接,在余下各對相對的第一通孔內均插入并固定有第一插桿(5),在余下各對相對的第二通孔內均插入并固定有第二插桿(2),在所述第一擋水板(1)和第二擋水板(3)的框狀結構內均鋪排并固定有土工織物(4)。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隨守信,劉強,邢雪梅,于曉,張平,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水電建設集團港航建設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天津;1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