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中低頻汽車消音器,包括殼體、第一隔板、第二隔板、進氣管和出氣管,殼體包括進氣口和出氣口,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將殼體沿進氣口到出氣口方向分隔成第一腔、第二腔和第三腔,殼體的兩端均設置有端蓋,進氣管的兩端分別與進氣口的殼體以及第一隔板連接,出氣管的兩端分別與出氣口的端蓋以及第二隔板連接;進氣管的側壁上開設有漏氣孔,漏氣口外還設置有包覆管;出氣管圓周的側壁上開設有若干透氣孔,第三腔內還填充有消音材料。漏氣孔與包覆管的設置,使第一腔產生振動,通過共振來消去汽車尾氣中的噪音,同時在第三腔內填充有消音材料,出氣管上開設有透氣孔,使一部分尾氣能在第三腔內消音,使整體消音效果更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汽車配件
,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中低頻汽車消音器。
技術介紹
消音器是阻止聲音傳播而允許氣流通過的一種器件,是消除空氣動力性噪聲的重要措施。主要安裝在空氣動力設備的氣流通道上或進、排氣系統中的降低噪聲的裝置。隨著科技的進步,汽車在人們生活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人們在選擇汽車時,乘坐的舒適度以及駕駛時良好的體驗感成了最主要的選擇,汽車消音器,能有效降低汽車發動機帶來的噪音以及對車身產生的振動感,因此,一個好的消音器是給人滿帶來良好駕車體驗感的重要汽車配件。目前,申請號為201420502573.X的中國專利公開了 “一種排氣系統消聲筒及汽車”,排氣系統消聲筒包括,殼體、第一隔板、第二隔板、進氣管、排氣管以及消聲管,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將殼體的內部空間沿氣流流動方向分割為第一共振腔、第二共振腔和第三共振腔,進氣管的第一段位于第一共振腔內,進氣管的第二段位于第二共振腔內,進氣管的第二段上設有透氣孔,排氣管的第一段位于第三共振腔內,排氣管的第二段位于第二共振腔內,出氣管上設有透氣孔;消聲管的第一段位于第一共振腔內,消聲管的第二段位于第二共振腔內。但是這種機構,尾氣直接通過進氣管第一段和第二段上的透氣孔進入共振腔內,通過尾氣與共振腔的殼體之間的作用產生共振,這種共振效果不明顯,不僅共振消音效果差,而且第三共振腔內消音器的消音效果不明顯,整體消音效果不好。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對中低頻噪音消音效果好的中低頻汽車消音器。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中低頻汽車消音器,包括殼體、第一隔板、第二隔板、進氣管和出氣管,殼體包括進氣口和出氣口,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將殼體沿進氣口到出氣口方向分隔成第一腔、第二腔和第三腔,殼體的兩端均設置有端蓋,進氣管的兩端分別與進氣口的殼體以及第一隔板連接,出氣管的兩端分別與出氣口的端蓋以及第二隔板連接;進氣管的側壁上開設有漏氣孔,漏氣口外還設置有包覆管;出氣管圓周的側壁上開設有若干透氣孔,第三腔內還填充有消音材料。優選的,包覆管沿進氣管軸向方向設置,且靠近進氣口一點與進氣管形成密封端,另一端為與第一腔導通的開口端。優選的,包覆管內的進氣管上開設有兩個漏氣孔,兩個的漏氣孔分別設置在包覆管的開口端和密封端。優選的,包覆管設置有兩個,且對稱設置在進氣管的圓周側壁上。優選的,包覆管呈一長一短設置。優選的,進氣管和出氣管的管路位于同一直線上。優選的,透氣孔密布在出氣管上,消音材料為吸音棉。與現有技術相比,通過在進氣管的管壁上開設漏氣孔,且在透氣孔外設置有包覆管,在尾氣從漏氣孔內漏出后,通過將尾氣在包覆管內壓縮,以及調節包覆管內漏氣孔的位置,來改變包覆管以及第一腔的振動頻率,通過共振來消去汽車尾氣中中低頻率的噪音,同時在第三腔內填充有消音材料以及出氣管上開設有透氣孔,使一部分尾氣能在第三腔內達到消音,使整體消音效果更好。【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中低頻汽車消音器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A-A的剖面視圖;圖3為圖1中B部的局部放大圖。附圖標記:1、殼體;2、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4、進氣管;5、出氣管;6、端蓋;7、包覆管;8、漏氣孔;9、透氣孔;10、消音棉;11、進氣口 ;12、出氣口。【具體實施方式】參照圖1至圖3對本技術中低頻汽車消音器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一種中低頻汽車消音器,包括殼體1、第一隔板2、第二隔板3、進氣管4和出氣管5,殼體I包括進氣口 11和出氣口 12,第一隔板2和第二隔板3將殼體I沿進氣口 11到出氣口 12方向分隔成第一腔、第二腔和第三腔,同時,第一隔板2、第二隔板3與殼體I之間密封連接,進氣管4和出氣管5分別穿過第一隔板2與第二隔板3設置,使進氣管4和出氣管5通過第二腔,形成氣流導通。殼體I的兩端均設置有端蓋6,進氣管4的兩端分別與進氣口 11的殼體I以及第一隔板2連接,出氣管5的兩端分別與出氣口 12的端蓋6以及第二隔板3連接;汽車尾氣從進氣管4進入消音器內后,經過進氣管4,輸送至第二腔內,然后通過連接在第二隔板3上的出氣管5,將從出氣管5內經過第三腔后,向外排出。同時,進氣管4和出氣管5的管路位于同一直線上,在尾氣從進氣管4流入第二腔內后,更方便的經過第二腔,流通入第三腔內,對氣體進行消音降噪。進一步的,進氣管4的側壁上開設有漏氣孔8,漏氣口外還設置有包覆管7,優選的,包覆管7沿進氣管4軸向方向設置,且靠近進氣口 11 一點與進氣管4形成密封端,另一端為與第一腔導通的開口端。通過在進氣管4的管壁上開設漏氣孔8,且在透氣孔9外設置有包覆管7,在尾氣從漏氣孔8內漏出后,由于包覆管7 —端為密封端,另一端為開口端,尾氣在進入包覆管7后,只能從開口端流出,在包覆管7內流動過程中,能使尾氣在包覆管7內進行壓縮,消去尾氣中的中低頻噪音。由于聲阻抗的突變而使聲波發生反射和干涉現象,導致聲能衰減;當體系固有頻率與聲波頻率發生共振時,消耗的聲能最多,消失量最大。進一步的,包覆管7內的進氣管4上開設有兩個漏氣孔8,兩個的漏氣孔8分別設置在包覆管7的開口端和密封端,通過調節兩個漏氣孔8之間的距離,能使包覆管7內的尾氣在通過漏氣孔8進入包覆管7內時,產生不同的振動效果,從而實現對不同車型產生的不同頻率的噪音起到消音降噪的效果。同時,包覆管7設置有兩個,且對稱設置在進氣管4的圓周側壁上,兩個包覆管7呈一長一短設置,通過改變兩個包覆管7的長度,能使得兩個包覆管7能使進氣管4、殼體I產生共振,有效消除尾氣中中低頻噪音,且通過對不同長度的調節,來適應不同車型上發動機產生的頻率不同的噪音。出氣管5圓周的側壁上開設有若干透氣孔9,且透氣孔9密布在出氣管5上,第三腔內還填充有消音材料,優選的,消音材料為吸音棉,使第三腔對尾氣進行阻尼消音。在第三腔內填充有消音棉10,以及出氣管5上開設有透氣孔9,氣體在從出氣管5內進入第三腔內后,能通過消音棉10,有效的將尾氣中的噪音吸收,來個對尾氣進行進一步的消音降噪。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技術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局鳈囗棥?.一種中低頻汽車消音器,包括殼體、第一隔板、第二隔板、進氣管和出氣管,所述殼體包括進氣口和出氣口,其特征在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將殼體沿進氣口到出氣口方向分隔成第一腔、第二腔和第三腔,所述殼體的兩端均設置有端蓋,所述進氣管的兩端分別與進氣口的殼體以及第一隔板連接,所述出氣管的兩端分別與出氣口的端蓋以及第二隔板連接;所述進氣管的側壁上開設有漏氣孔,所述漏氣口外還設置有包覆管;所述出氣管圓周的側壁上開設有若干透氣孔,所述第三腔內還填充有消音材料。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低頻汽車消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管沿進氣管軸向方向設置,且靠近進氣口一點與進氣管形成密封端,另一端為與第一腔導通的開口端。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中低頻汽車消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管內的進氣管上開設有兩個漏氣孔,兩個所述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中低頻汽車消音器,包括殼體、第一隔板、第二隔板、進氣管和出氣管,所述殼體包括進氣口和出氣口,其特征在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將殼體沿進氣口到出氣口方向分隔成第一腔、第二腔和第三腔,所述殼體的兩端均設置有端蓋,所述進氣管的兩端分別與進氣口的殼體以及第一隔板連接,所述出氣管的兩端分別與出氣口的端蓋以及第二隔板連接;所述進氣管的側壁上開設有漏氣孔,所述漏氣口外還設置有包覆管;所述出氣管圓周的側壁上開設有若干透氣孔,所述第三腔內還填充有消音材料。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濤,吳熙平,張啟智,湛浦軍,韓強,柳仲達,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市通州迪拉汽車附件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