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超高層不落地斜交網格結構,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多根第一斜桿、多根第二斜桿和多根橫桿,第二立柱上端遠離第一立柱,橫桿兩端分別固定連接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第一斜桿和第二斜桿均傾斜設置,第一斜桿和第二斜桿交叉連接形成網格結構并固定連接于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間,第一斜桿和第二斜桿與橫桿固定連接。由此,通過不論是受豎向力還是水平荷載作用,斜桿的主要內力是軸力,剪力和彎矩均很小。斜交網格結構大幅度提高高層建筑的抗側力能力,節省用鋼量;還可在建筑底層形成大范圍無柱空間,利于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建筑結構,特別涉及一種超高層不落地斜交網格結構。
技術介紹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建筑的要求越來越高,其中突出表現為超高層建筑的涌現。超高層建筑需很好地解決地震,風等側力作用。建筑高度越高,其相應的抗側力構件尺寸越來越大。以往的超高層結構中通常采用大直徑柱,大尺寸核心筒及伸臂桁架等抗側力構件,存在著施工復雜、施工質量難以保證以及影響建筑使用功能、美觀等一系列的問題,尤其大直徑柱在底層距離較近,無法實現酒店,商場等業態開闊入口的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提高高層建筑的抗側力能力,節省材料,并可層建筑物下部形成開闊入口的超高層不落地斜交網格結構。根據本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了超高層不落地斜交網格結構,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多根第一斜桿、多根第二斜桿和多根橫桿,第二立柱上端遠離第一立柱,橫桿兩端分別固定連接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第一斜桿和第二斜桿均傾斜設置,第一斜桿和第二斜桿交叉連接形成網格結構并固定連接于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間,第一斜桿和第二斜桿與橫桿固定連接。由此,通過不論是受豎向力還是水平荷載作用,斜桿的主要內力是軸力,剪力和彎矩均很小。斜交網格結構大幅度提高高層建筑的抗側力能力,節省用鋼量;還可在建筑底層形成大范圍無柱空間,利于使用。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立柱豎直設置,第二立柱包括相連的上段立柱和下段立柱,上段立柱豎直設置,下段立柱傾斜設置,下段立柱的下端與第一立柱之間的距離小于其上端與第一立柱之間的距離。由此,下段傾斜設置第二立柱可與第一立柱配合,可使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形成的網格不落地而在建筑下層形成開闊入口和大范圍無柱空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均為矩形鋼管砼柱,多根橫桿縱向排列,位于最下端的橫桿與第一立柱的下端和第二立柱的下端形成無柱空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位于最下端的第一根橫桿和第二根橫桿之間的第一斜桿和第二斜桿依次連接形成三角形網格。由此,可保證網格結構的整體鋼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位于最下端的第二根橫桿以上每間隔一條橫桿,第一斜桿、第二斜桿和橫桿形成交匯點。由此,在保證網格結構的整體鋼度的同時,還可節省用鋼量。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還包括第一節點,第一節點連接第一斜桿、第二斜桿和橫桿,第一節點包括第一斜桿連接管、腹腔板、連接板、加強肋和第一連接片,腹腔板合圍成方形腹腔,連接板縱向隔斷腹腔為兩部分,每部分被連接板縱向隔斷的腹腔內各設有兩塊水平加強肋,第一斜桿連接管為4條并分別與腹腔板和連接板連接成X形,第一連接片為兩塊并分別固定于腹腔兩側。由此,水平加強肋可提高節點承受水平荷載的能力,結構簡單、強度尚O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還包括第二節點,第二節點連接第一斜桿、第二斜桿、橫桿和第一立柱,第二節點包括方管主體、第二斜桿連接管、第二連接片、第一加強肋和第二加強肋,第二斜桿連接管為兩根并相連固定連接于方管主體同側,兩根第二斜桿連接管的連接處形成腔體,腔體內設有兩塊水平的第一加強肋,方管主體內設有四塊水平第二加強肋,第二連接片固定連接于兩根第二斜桿連接管連接處的外側。由此,第一加強肋可提高兩根第二斜桿連接管連接部位的擠壓能力,方管主體為第一立柱的一部分,在其內部設置第二加強肋可提高第一立柱的抗壓能力,結構簡單,擠壓強度高。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的超高層不落地斜交網格結構是設置在建筑外圈的風格支承結構,承受建筑物自身結構的豎向力以及風和地震產生的水平力,其幾何構成決定了它抵抗水平力的獨特優點,側向剛度遠優于框架柱。不論是受豎向力還是水平荷載作用,斜桿的主要內力是軸力,剪力和彎矩均很小。因此,斜交網格結構大幅度提高建筑的抗側力能力,節省用鋼量;斜交網格不落地,可在建筑底層形成大范圍無柱空間,利于使用;節點形式簡單,可為工廠制造,現場吊裝,施工周期短,降低成本。【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一實施方式的超高層不落地斜交網格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超高層不落地斜交網格結構的第一節點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所示超高層不落地斜交網格結構的第二節點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1?圖3示意性地顯示了根據本技術的一種實施方式的超高層不落地斜交網格結構。參照圖1,超高層不落地斜交網格結構包括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多根第一斜桿3、多根第二斜桿4和多根橫桿5,第二立柱2上端遠離第一立柱1,橫桿5兩端分別固定連接第一立柱I和第二立柱2,第一斜桿3和第二斜桿4均傾斜設置,第一斜桿和第二斜桿交叉連接形成網格結構并固定連接于第一立柱I和第二立柱2之間,第一斜桿3和第二斜桿4與橫桿5固定連接。第一立柱I和第二立柱2均采用矩形鋼管砼柱,第一斜桿3向左傾斜,第二斜桿4向右傾斜,多根橫桿5縱向排列,每根橫桿5分別連接于建筑每層地板的外側。整個網格結構采用不落地設計,位于最下端的橫桿5與第一立柱I的下端和第二立柱2的下端可形成開闊入口及大范圍無柱空間6。本技術的超高層不落地斜交網格結構是用于高層及超高層建筑周圍的承力結構,用于承受建筑物自身結構的豎向力以及風和地震產生的水平力。通過斜交網格結構設計,無論建筑承受水平荷載還是豎向荷載,斜桿即第一斜桿3和多根第二斜桿4所承受的內力主要是軸力向壓力,剪力和彎矩均很小,并且所有的斜桿均能同時受力,可最大限度地分散所承受的荷載。而傳統的框架柱結構通常采用橫桿和豎桿組成框架結構,當建筑受到水平荷載時,橫桿受軸向壓力,而豎桿則受側向剪力,當建筑受到豎向荷載時同理。超高層結構中僅采用普通抗側力構件,存在以下問題:剪力墻過多,占用建筑面積過多;柱子尺寸大,間距密,影響建筑使用;構件尺寸過大,影響建筑美觀;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難度大,周期長;對抗側力構件貢獻最大的核心筒放在內圈,效率低,用鋼量大。因此,本技術的斜交網格結構的受力狀況遠優于傳統框架柱結構,可大幅度提高建筑的抗側力能力,節省用鋼量;同時,斜交網格不落地,可在建筑底層形成大范圍無柱空間,利于使用。各部件的連接處可采用獨立制作的節點進行連接,節點形式簡單,可為工廠制造,現場吊裝,施工周期短,降低成本。為使建筑底層形成開闊的入口,可將第一立柱I豎直設置,第二立柱2的下段傾斜設置。第二立柱2包括相連的上段立柱21和下段立柱22,上段立柱21豎直設置,下段立柱22傾斜設置,下段立柱22的下端與第一立柱I之間的距離小于其上端與第一立柱I之間的距離。第一立柱I和第二立柱2之間的距離可達20米,而位于最下端的第一根橫桿5距地面的高度可達到12米而形成建筑底層的寬闊入口。位于最下端的第一根橫桿5和第二根橫桿5之間的第一斜桿3當前第1頁1 2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超高層不落地斜交網格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多根第一斜桿(3)、多根第二斜桿(4)和多根橫桿(5),所述第二立柱(2)上端遠離第一立柱(1),所述橫桿(5)兩端分別固定連接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所述第一斜桿(3)和第二斜桿(4)均傾斜設置,所述第一斜桿和第二斜桿交叉連接形成網格結構并固定連接于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之間,第一斜桿(3)和第二斜桿(4)與橫桿(5)固定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金如元,冷斌,賈鋒,龔任遠,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