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和皮帶機,該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包括皮帶機本體(1)、液壓油缸(4)和張緊滾筒(9),皮帶機本體上形成有位于張緊滾筒兩側的移動軌道(10),液壓油缸的一端安裝在皮帶機本體上,另一端沿移動軌道推動張緊滾筒,該系統還包括安裝有張緊滾筒的滾筒安裝支架(11),滾筒安裝支架設有滾動支撐在移動軌道上的滾輪(12),移動軌道的橫截面形成為頂角向上的三角形形狀,滾輪的滾動接觸面上形成有與移動軌道配合的內凹槽(15)。該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將傳統的方形軌道改為三角形軌道,并將方形軌道的滑動運動改為滾輪式的滾動運動,從而大幅減少張緊滾筒調整時的軌道阻力,從而準確調整張緊滾筒。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液壓張緊系統,具體地,涉及一種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和皮帶機。
技術介紹
目前國內液壓張緊系統的皮帶機采用的是方形軌道,方形軌道長時間運行后會在軌道和軌道槽之間積煤,另外由于水汽會很容易進入到軌道縫隙中,從而造成軌道和軌道槽的生銹和積煤,在打張緊時阻力會很大,不能準確的掌握張緊力的數值,極有可能造成張緊力過大或者過小,從而設備運行存在安全隱患,甚至其阻力過大時,造成無法通過液壓系統調整皮帶張力。目前處理此問題的辦法是定期清理煤泥和鐵銹以便調整皮帶張緊,由于軌道阻力數值無法確定,只能大致估計皮帶張力是否達到要求,使得增加了維修的工作量,影響生產,還有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和皮帶機,該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能夠大幅減少張緊滾筒調整時的軌道阻力,從而準確調整張緊滾筒。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技術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該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包括皮帶機本體、液壓油缸和張緊滾筒,所述皮帶機本體上形成有位于所述張緊滾筒兩側的移動軌道,所述液壓油缸的一端安裝在所述皮帶機本體上,另一端沿所述移動軌道推動所述張緊滾筒所述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還包括滾筒安裝支架,所述張緊滾筒可自旋轉地安裝在所述滾筒安裝支架上,所述滾筒安裝支架設有滾動支撐在所述移動軌道上的滾輪,所述移動軌道的橫截面形成為頂角向上的三角形形狀,所述滾輪的滾動接觸面上形成有與所述移動軌道配合的內凹槽。優選地,所述滾筒安裝支架為框形支架,所述框形支架的兩側邊框中分別設有軸承座,所述張緊滾筒的兩端分別安裝在對應的所述軸承座上。優選地,所述移動軌道包括上軌道和下軌道,所述框形支架的頂部邊框和底部邊框上分別安裝有與所述上軌道或下軌道配合的所述滾輪。優選地,與每一條所述移動軌道配合的所述滾輪至少為兩個,該兩個滾輪沿所述移動軌道的延伸方向間隔布置。優選地,所述滾輪上設置有潤滑機構。優選地,所述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還包括鎖緊螺母固定座、鎖緊螺母和絲杠,所述絲杠的一端與所述滾筒安裝支架連接,所述絲杠的另一端與所述液壓油缸的活塞桿連接,所述鎖緊螺母固定座固定安裝在所述皮帶機本體上,所述鎖緊螺母套設在所述絲杠上并能夠旋動至抵靠于所述鎖緊螺母固定座,從而鎖定所述液壓油缸。根據本技術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了一種皮帶機,該皮帶機包括皮帶,該皮帶機還包括根據所述的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所述皮帶纏繞在所述張緊滾筒上。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通過在張緊滾筒的兩側增設了滾筒安裝支架,且在滾筒安裝支架上設置有與移動軌道配合的滾輪,將傳統的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兩側的滑動軌道的橫截面由方形改進為三角形,并且滾輪的滾動接觸面上形成有與移動軌道配合的內凹槽,通過滾輪的內凹槽與橫截面為三角形的軌道配合,使得張緊滾筒能夠沿著軌道的延伸方向往復移動,與傳統的方形軌道相比,改進的三角形軌道避免了方形軌道在調整時的卡阻現象,又基本消除了調整張緊滾筒時的軌道阻力,從而便于精準的調整張緊滾筒。本技術的其它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附圖說明】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技術,但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限制。在附圖中:圖1是現有的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現有的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中張緊滾筒和滑動軌道配合的剖視圖;圖3是根據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中的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中張緊滾筒和移動軌道配合的剖視圖;圖4是圖3的側視圖;圖5是根據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中的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的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I 皮帶機本體2 皮帶3 滑動軌道4 液壓油缸5 鎖緊螺母固定座6 鎖緊螺母7 絲杠8軸承座9 張緊滾筒10 移動軌道11 滾筒安裝支架12 滾輪13 上軌道14 下軌道15 內凹槽16 活塞桿【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在本技術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通常是針對附圖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針對豎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關系描述用詞。如圖1和圖2顯示的是現有的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該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采用方形軌道的形式,其工作原理為:通過操作固定在皮帶機本體I上的液壓油缸4推動絲杠7向前移動,絲杠7與張緊滾筒9相互連接為一個整體,從而液壓油缸4推動張緊滾筒9沿固定在皮帶機本體I上的方形的滑動軌道3向前滑動,從而可以調整皮帶2的張力大小,操作液壓系統直到達到合適的皮帶2張力后,即可將調整螺母6緊挨鎖緊螺母固定裝置5的側面后,松開液壓油缸4,這樣張緊滾筒9被鎖緊螺母6固定在該位置,從而使皮帶2保持所需的張力,其中,圖1中的箭頭所指的方向為皮帶2運行的方向。如圖3至圖5顯示的一種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該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包括皮帶機本體1、液壓油缸4和張緊滾筒9,皮帶機本體I上形成有位于張緊滾筒9兩側的移動軌道10,液壓油缸4的一端安裝在皮帶機本體I上,另一端沿移動軌道10推動張緊滾筒9,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還包括滾筒安裝支架11,張緊滾筒9可自旋轉地安裝在滾筒安裝支架11上,滾筒安裝支架11設有滾動支撐在移動軌道10上的滾輪12,移動軌道10的橫截面形成為頂角向上的三角形形狀,滾輪12的滾動接觸面上形成有與移動軌道10配合的內凹槽15ο本技術通過在張緊滾筒9的兩側增設了滾筒安裝支架11,且在滾筒安裝支架11上設置有與移動軌道10配合的滾輪12,將傳統的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兩側的軌道由方形的滑動軌道3改進為三角形的移動軌道10,通過滾輪12與三角形的移動軌道10配合,使得張緊滾筒9能夠沿著三角形的移動軌道10的延伸方向往復移動,與傳統的方形滑動軌道3相比,改進的三角形的移動軌道10有效避免了方形的滑動軌道3長時間運行后的積煤生銹的現象,同時也避免了方形的滑動軌道3在調整張緊滾筒9時的卡阻現象,又基本消除了調整張緊滾筒9時的軌道阻力,大幅減少維修、操作的工作量和操作時間,從而便于精準的調整張緊滾筒9。由于本技術將滑動軌道3改進為截面為三角形的移動軌道10,且將張緊滾筒9與軌道之間的運動由滑動改為滾動,因此特別地,如圖3所示,滾輪12的滾動接觸面中形成有內凹槽15,內凹槽15與移動軌道10上形成的頂角向上的三角形形狀配合,使得內凹槽15與三角形的移動軌道10配合,以實現滾筒安裝支架在移動軌道10輕松的往復移動。特別地,滾筒安裝支架11為框形支架,框形支架的兩側邊框中設有軸承座8,張緊滾筒9的兩端分別安裝在對應的軸承座8上。其中,為了保證框型支架的強度,優選地框型支架為一體件。在當前第1頁1 2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該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包括皮帶機本體(1)、液壓油缸(4)和張緊滾筒(9),所述皮帶機本體(1)上形成有位于所述張緊滾筒(9)兩側的移動軌道(10),所述液壓油缸(4)的一端安裝在所述皮帶機本體(1)上,另一端沿所述移動軌道(10)推動所述張緊滾筒(9),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帶機液壓張緊系統還包括滾筒安裝支架(11),所述張緊滾筒(9)可自旋轉地安裝在所述滾筒安裝支架(11)上,所述滾筒安裝支架(11)設有滾動支撐在所述移動軌道(10)上的滾輪(12),所述移動軌道(10)的橫截面形成為頂角向上的三角形形狀,所述滾輪(12)的滾動接觸面上形成有與所述移動軌道(10)配合的內凹槽(15)。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馬光輝,王敏剛,宋文亮,鮑建員,崔永祥,顧凱,韓斌,劉華琳,李建光,肖雄建,劉博軍,杜勝利,陳新峰,周月才,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華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