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鋼管內拋丸支撐裝置,包括由第一橫梁和第二橫梁組成的托架,該托架設置于支架上,還包括第一支撐板、主動滾輪、第一支撐架和至少一個支撐調節機構;所述第一支撐板固定于托架上,所述第一支撐板的上表面平行設有兩條第一凹槽;所述支撐調節機構包括水平設置的第一從動滾輪,并且該第一從動滾輪的中心線與第一凹槽垂直,所述第一從動滾輪兩端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二支撐架,所述第二支撐架位于第一凹槽內,并且第二支撐架與第一支撐板為可鎖緊連接;所述主動滾輪通過第一支撐架固定在第一支撐板上,所述第一從動滾輪位于主動滾輪一側并與主動滾輪平行,所述主動滾輪連接有電機。本發明專利技術能夠實現不同直徑的鋼管內表面的拋丸加工。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鋼管內拋丸支撐裝置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鋼管工藝加工裝置,尤其是鋼管拋丸工藝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石油、礦業、市政建設都需要大量的鋼管建材,對鋼管的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煤礦生產中,由于礦井內特殊的作業環境,要求礦井內設有的鋼管要有很好的抗燃燒和抗導電功能,即要求噴附在鋼管內外表面的抗腐蝕、抗導電涂層與鋼管要有很好的附著性,因此在鋼管噴敷涂層前要對其內外表面進行除銹、除油污的噴丸處理,現有技術中,鋼管內拋丸時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將鋼管置于支撐裝置的主動滾輪和從動滾輪間,由主動滾輪帶動鋼管轉動,噴砂器由鋼管一端深入到鋼管另一端,在鋼管轉動時,噴砂器進行噴砂,同時噴砂器在鋼管內軸向回移至入口端,由此完成鋼管內表面的噴丸工作,該支撐裝置存在的缺點是由于主動滾輪和從動滾輪均固定于支撐裝置上,因此其位置關系即為固定,因此其加工的鋼管直徑選擇性較小,不適用于大范圍的鋼管內表面加工。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鋼管內拋丸支撐裝置,應用該支撐裝置能夠實現不同直徑的鋼管內表面的拋丸工作。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鋼管內拋丸支撐裝置,包括支架和由第一橫梁和第二橫梁組成的托架,該托架設置于支架上,還包括第一支撐板、主動滾輪、第一支撐架和至少一個支撐調節機構;所述第一支撐板固定于托架上,所述第一支撐板的上表面平行設有兩條第一凹槽;所述支撐調節機構包括水平設置的第一從動滾輪,并且該第一從動滾輪的中心線與第一凹槽垂直,所述第一從動滾輪兩端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二支撐架,所述第二支撐架位于第一凹槽內,并且第二支撐架與第一支撐板為可鎖緊連接;所述主動滾輪通過第一支撐架固定在第一支撐板上,所述第一從動滾輪位于主動滾輪一側并與主動滾輪平行,所述主動滾輪連接有電機。進一步,所述支撐調節機構為兩個,并且該兩個支撐調節機構分設于主動滾輪兩側。進一步,所述第一支撐板兩側分別設有支撐機構,所述支撐機構包括第二支撐板、第二從動滾輪和第三從動滾輪,所述第三從動滾輪直徑和第一從動滾輪直徑相同,所述第二從動滾輪直徑和主動滾輪直徑相同,所述第二支撐板上表面平行設有第二凹槽,并且該第三從動滾輪的中心線與第二凹槽垂直,所述第三從動滾輪兩端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三支撐架,所述第三支撐架位于第二凹槽內,并且所述第三支撐架與第二支撐板為可鎖緊連接,所述第二從動滾輪通過其兩端設有的第四支撐架與第二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從動滾輪與主動滾輪同軸心,所述第三從動滾輪與第一從動滾輪同軸心。進一步,所述主動滾輪為橡膠滾輪,并且該橡膠滾輪表面沿圓周方向設有凹槽。本專利技術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1).由于本裝置采用了支撐調節結構,主動輪和從動輪相互配合實現不同直徑的鋼管內拋丸加工,因此節省了設備和空間,并提高了效率。(2).該裝置設有的支撐機構能夠實現對于長鋼管的加工,并且加工的鋼管直徑不受限制,便于鋼管的加工。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左視示意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第二支撐架與第一支撐板局部裝配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第一支撐板主視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第一支撐板俯視圖;圖中:1.支架,2.第一橫梁,3.第二從動滾輪,4.第三從動滾輪,5.第二支撐板,6.第二橫梁,7.鏈條,8.第一支撐架,9、12.第二支撐架,10.主動滾輪,11.第一從動滾輪,13.第一支撐板,14.電機,15.連接板,16.通槽,17.連接孔,18.第一凹槽,19.第三支撐架,20.第四支撐架。具體實施方式現根據附圖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說明,如圖1~5所示,鋼管內拋丸支撐裝置,包括支架1和由第一橫梁2和第二橫梁6組成的托架,該托架設置于支架1上,還包括第一支撐板13、主動滾輪10、第一支撐架8和至少一個支撐調節機構;所述第一支撐板13固定于托架上,所述第一支撐板13的上表面平行設有兩條第一凹槽18;所述支撐調節機構包括水平設置的第一從動滾輪11,并且該第一從動滾輪的中心線與第一凹槽18垂直,所述第一從動滾輪11兩端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二支撐架9、12,所述第二支撐架9、12位于第一凹槽18內,并且該第二支撐架9、12與第一支撐板13為可鎖緊連接;本實施例中,可鎖緊連接方式采用螺栓緊固方式,見附圖3~5,在第一支撐板13的第一凹槽內開有貫穿槽16,第二支撐架9、12安裝在第一支撐板13的第一凹槽18內,螺栓通過連接板15設有的連接孔穿出貫穿槽,然后再穿射出第二支撐架12設有的連接孔并用螺母鎖緊;所述主動滾輪10通過第一支撐架8固定在第一支撐板13上,所述第一從動滾輪11位于主動滾輪10一側并與主動滾輪10平行,所述主動滾輪10連接有電機14。本實施例中第一支撐架8通過第一支撐板13的連接孔17與該支撐板13固定連接;該設計中的支撐調節機構能夠調節第一從動滾輪11與主動滾輪10之間的距離,從而可根據需要加工的鋼管直徑的不同進行距離的調節,從而實現對鋼管加工時的穩定性。進一步,所述支撐調節機構為兩個,并且該兩個支撐調節機構分設于主動滾輪10兩側。采用兩個支撐調節機構能夠實現對兩個鋼管的同時加工,提高了效率。進一步,所述第一支撐板13兩側分別設有支撐機構,所述支撐機構包括第二支撐板5、第二從動滾輪3和第三從動滾輪4,所述第三從動滾輪4直徑和第一從動滾輪11直徑相同,所述第二從動滾輪3直徑和主動滾輪10直徑相同,所述第二支撐板5上表面平行設有第二凹槽,并且該第三從動滾輪4的中心線與第二凹槽垂直,所述第三從動滾輪4兩端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三支撐架19,所述第三支撐架19位于第二凹槽內,并且所述第三支撐架19與第二支撐板5為可鎖緊連接,所述第二從動滾輪3通過其兩端設有的第四支撐架20與第二支撐板5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從動滾輪3與主動滾輪10同軸心,所述第三從動滾輪4與第一從動滾輪11同軸心。當鋼管過長時,支撐機構的設計保障了加工的穩定性,并且根據鋼管直徑的不同該支撐機構能夠和支撐調節機構能夠實現同步調節。進一步,所述主動滾輪10為橡膠滾輪,并且該橡膠滾輪表面沿圓周方向設有凹槽。該設計能夠增大主動輪和鋼管間的摩擦力,進而在鋼管內拋丸保障鋼管的勻速轉動。實施本專利技術時,當鋼管直徑過大時,將鎖緊連接方式打開,將第二支撐架9、12沿第一凹槽18外移一定距離,同樣將支撐機構中的第三支撐架外移同樣的距離,并保證第一從動滾輪和第三從動滾輪的對中性,然后對支撐架鎖緊即可,當鋼管直徑過小時,反方向移動即可。以上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專利技術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專利技術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專利涵蓋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鋼管內拋丸支撐裝置,包括支架和由第一橫梁和第二橫梁組成的托架,該托架設置于支架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支撐板、主動滾輪、第一支撐架和至少一個支撐調節機構;所述第一支撐板固定于托架上,所述第一支撐板的上表面平行設有兩條第一凹槽;所述支撐調節機構包括水平設置的第一從動滾輪,并且該第一從動滾輪的中心線與第一凹槽垂直,所述第一從動滾輪兩端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二支撐架,所述第二支撐架位于第一凹槽內,并且第二支撐架與第一支撐板為可鎖緊連接;所述主動滾輪通過第一支撐架固定在第一支撐板上,所述第一從動滾輪位于主動滾輪一側并與主動滾輪平行,所述主動滾輪連接有電機。
【技術特征摘要】
1.鋼管內拋丸支撐裝置,包括支架和由第一橫梁和第二橫梁組成的托架,該托架設置于支架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支撐板、主動滾輪、第一支撐架和至少一個支撐調節機構;所述第一支撐板固定于托架上,所述第一支撐板的上表面平行設有兩條第一凹槽;所述支撐調節機構包括水平設置的第一從動滾輪,并且該第一從動滾輪的中心線與第一凹槽垂直,所述第一從動滾輪兩端分別轉動連接有第二支撐架,所述第二支撐架位于第一凹槽內,并且第二支撐架與第一支撐板為可鎖緊連接;所述主動滾輪通過第一支撐架固定在第一支撐板上,所述第一從動滾輪位于主動滾輪一側并與主動滾輪平行,所述主動滾輪連接有電機;所述第一支撐板兩側分別設有支撐機構,所述支撐機構包括第二支撐板、第二從...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重生,張鈞,
申請(專利權)人:天津市利友管業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天津;1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