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以蠶豆苗與苜蓿蚜為儲蓄載體繁殖蚜繭蜂的蚜蟲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豆苗繁殖:將蠶豆種子殺菌滅蟲后用栽培基質繁殖蠶豆苗;(B)苜蓿蚜繁殖:采集苜蓿蚜,將種蚜接入到子葉初展的蠶豆苗上培養擴繁;(C)蚜繭蜂接種:采集蚜繭蜂,投放至已育成蚜蟲的蠶豆苗中培養;(D)田間釋放:將帶有蚜繭蜂的蠶豆苗置于作物行間;(E)載體植物維護與替換:定時補充水分和適時進行帶蜂苗的替換。本發明專利技術所述以蠶豆苗與苜蓿蚜為儲蓄載體的蚜蟲生物防治方法操作簡便、成本低廉、效果顯著。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病蟲害防治領域,特別是涉及。
技術介紹
蚜蟲屬于同翅目蚜科,為刺吸式口器的害蟲,常群集于葉片、嫩莖、花蕾、頂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葉片皺縮、卷曲、畸形,嚴重時引起枝葉枯萎甚至整株死亡。蚜蟲為害過程還會傳播病毒病,導致作物減產或病亡。還有,蚜蟲在取食的同時會分泌到植物表面蜜露,可招來螞蟻危害和誘發煤污病等病害。目前生產上對蚜蟲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學殺蟲劑,采用的藥劑以新煙堿類的吡蟲啉、啶蟲脒等為主。也有使用辟蚜霧乳油、氧化樂果乳油等藥劑。由于蚜蟲的發生季節長、發生量大、抗藥性強,作物生產過程中需要經常性、大量用藥,不但會增加農資成本,還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性和生態環境有較大影響。目前生產上對蚜蟲的非農藥防治主要采用高密度的防蟲網紗隔離、銀灰色避蟲地膜應用、懸掛銀色反光條等手段,主要作為輔助措施,防治效果不夠理想。(I)化學防治缺點有四方面:一是化學農藥的使用頻率高、用量大,會提高農業生產成本;二是大量、頻繁使用農藥會導致害蟲抗藥性不斷增加,防治效果逐步下降;三是化學農藥大量使用會殺死各種害蟲的天敵,導致蚜蟲和其它農業害蟲發生量增加,為害加重;四是化學農藥的殘留是食品安全的首要問題,也是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2)物理防治缺點有二方面:一是投入成本大:使用防蟲網紗隔離、應用銀灰色避蟲地膜等措施的成本投入都比較高,如銀灰色避蟲地膜的售價比普通透明地膜高10%以上,防蟲網紗的售價更是高達每平方米I元左右;二是應用效果欠佳:以防蟲網紗隔離為例,由于蚜蟲個體較小,必須使用20目以下網紗才能起到隔離作用,但這樣的網紗使用后會影響田間通風,增加植株間濕度和溫度,導致植物病害的發生,影響農作物產量與農產品質量;銀灰色避蟲地膜雖能對蚜蟲起一定的趨避作用,但無法替代化學農藥的使用。同時,這種地膜既不能像透明膜那樣透光增加低溫,又無法如黑地膜控草保溫,農民一般不太愿意使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操作簡便、成本低廉、效果顯著的以蠶豆苗與苜蓿蚜為儲蓄載體的蚜蟲生物防治方法。一種以蠶豆苗與苜蓿蚜為儲蓄載體繁殖蚜繭蜂的蚜蟲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蠶豆苗繁殖:將蠶豆種子殺菌滅蟲后用栽培基質繁殖蠶豆苗;(B)苜蓿蚜繁殖:采集苜蓿蚜,將種蚜接入到子葉初展的蠶豆苗中培養擴繁;(C)蚜繭蜂接種:采集蚜繭蜂,投放至已育成蚜蟲的蠶豆苗中培養;(D)田間釋放:將帶有蚜繭蜂的蠶豆苗放入特別結構的塑料盒內,再置于作物行間;(E)載體植物維護與替換:定時補充水分和適時進行蠶豆苗的替換。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以蠶豆苗與苜蓿蚜為儲蓄載體的蚜蟲生物防治方法,其中,步驟(A)具體包括如下步驟:選用健康、不帶病蟲的大蠶豆種子,于播種前一周內均勻攤曬一天,播前用30°C、I %石灰水浸種8小時,以殺菌滅蟲;在育苗盤內,填充由70 %腐殖土、20 %草碳、10%輕石組成的,含水65%的栽培基質,至4cm深度;播種密度為5cmX5cm,種子上覆蓋0.5cm的栽培基質,輕壓抹平;于室溫20°C、空氣濕度60%的光照培養箱或室內培養架上培養出苗。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以蠶豆苗與苜蓿蚜為儲蓄載體的蚜蟲生物防治方法,其中,所述育苗盤由厚度為0.05-0.08cm的黑色塑料制成,包括底板和4個育苗盤側壁,所述底板為長方形,所述育苗盤的規格為長30cm,寬18cm,高6cm,所述4個育苗盤側壁為瓦楞型結構,所述瓦楞型結構的直條紋方向垂直于所述底板;所述育苗盤側壁的頂部具有橫截面為半圓形的育苗盤邊沿,所述育苗盤邊沿的開口向下,一端與所述育苗盤側壁連接成一體結構,另一端處于所述育苗盤的外部。在所述底板的四周以及所述底板長和寬的中間線的位置設置有寬度為1.5cm,深0.5cm的排水溝,在所述底板的四角以及中心的位置設置有直徑為0.5cm的排水孔。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以蠶豆苗與苜蓿蚜為儲蓄載體的蚜蟲生物防治方法,其中,步驟(B)具體包括如下步驟:所述苜蓿蚜采自當地自然栽培蠶豆地里的種蚜或來自科研單位引種,蠶豆苗生長至子葉初展、苗高4cm以上時,將育苗盤放入長80cm,寬35cm,高35cm的網紗帳內,接入種蚜,于室溫20°C、空氣濕度60%的光照培養箱或室內培養架上繼續培養;待第一代蚜蟲群體建立后,則采用連蠶豆苗投放的方式進一步擴繁,一盤擴繁6-8盤。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以蠶豆苗與苜蓿蚜為儲蓄載體的蚜蟲生物防治方法,其中,步驟(C)具體包括如下步驟:用于接種的第一代蚜繭蜂采自田間自然生長的瓜、菜上的僵蚜,向每盤已育成蚜蟲的蠶豆苗放10-15顆僵蚜,繼續培育至僵蚜發生率10%以上即可用于田間釋放。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以蠶豆苗與苜蓿蚜為儲蓄載體的蚜蟲生物防治方法,其中,步驟(D)具體包括如下步驟:田間釋放方法:1.用于豆科植物蚜蟲防治:將育成并已繁育僵蚜的蠶豆育苗盤,蓋上育苗盤蓋后,直接放置于目標作物行間;所述育苗盤蓋由厚度為0.05-0.08cm的透明塑料制成,包括頂板和4個育苗盤蓋側壁,所述頂板為長方形,所述育苗盤蓋的規格為長30cm,寬18cm,高6cm,所述4個育苗盤蓋側壁為瓦楞型結構,所述瓦楞型結構的直條紋方向垂直于所述頂板;在所述頂板上設置有兩個長12cm,寬8cm的網紗通風口,在所述網紗通風口上固定安裝有10目X 30目的網紗片;所述育苗盤蓋側壁的底端具有與所述育苗盤邊沿相匹配的橫截面為半圓形的育苗盤蓋邊沿,所述育苗盤蓋邊沿的開口向下,一端與所述育苗盤蓋側壁連接成一體結構,另一端處于所述育苗盤蓋的外部;I1.用于非豆科植物蚜蟲防治將育成并已繁育僵蚜的蠶豆苗育苗盤直接放置于目標作物行間;II1.釋放密度對于植株高度在50cm以下的作物,將育成的含僵蚜發生率10%以上的蚜蟲的蠶豆育苗盤直接放置于作物行間,要求采用每隔一畦放置I行,盤間距為8-lOm ;對于植株高度超過50cm的作物,采用支架將蠶豆育苗盤固定于作物行間低于植株頂部30cm處,要求采用每隔一畦放置I行,盤間距為4-6m。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以蠶豆苗與苜蓿蚜為儲蓄載體的蚜蟲生物防治方法,其中,步驟(E)具體包括如下步驟:蠶豆育苗盤放置于田間后頭4天內,當栽培基質表面發干,含水量低于50%時,需及時補充水分,以保證蠶豆苗正常成活,并促進蚜繭蜂適應田間環境;第5-7天期間停止供水,抑制蠶豆苗和載體蚜蟲的生長,促使蚜繭蜂向目標作物上的蚜蟲轉移;7天后如目標作物上的蚜蟲群體量仍呈上升趨勢,需以新的帶蚜繭蜂蠶豆苗替換,并連續觀察,重復釋放,直至目標作物上的蚜蟲得到控制。本專利技術以蠶豆苗與苜蓿蚜為儲蓄載體的蚜蟲生物防治方法與現有技術不同之處在于:本專利技術以蠶豆苗與苜蓿蚜為儲蓄載體的蚜蟲生物防治方法利用不同種類蚜蟲對寄主植物的選擇性寄生特性,及蚜繭蜂等蚜蟲天敵對寄主蚜蟲的非選擇性廣譜寄生特性。研發一種以蠶豆苗繁殖苜蓿蚜,并在苜蓿蚜上接種蚜繭蜂等寄生蜂,然后連蠶豆苗帶接種了蚜繭蜂等寄生蜂的苜蓿蚜一同放置于豆科或非豆科蔬菜種植大棚內,為蚜繭蜂等寄生蜂寄生蔬菜害蟲提供天敵源和載體植物,實現蚜蟲的高效生物防治。下面結合具體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以蠶豆苗與苜蓿蚜為儲蓄載體的蚜蟲生物防治方法作進一步說明?!靖綀D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所述育苗盤和與其相匹配的育苗盤蓋處于打開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所述育苗盤和與其相匹配的育苗盤蓋處于閉合狀態下的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以蠶豆苗與苜蓿蚜為儲蓄載體繁殖蚜繭蜂的蚜蟲生物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A)蠶豆苗繁殖:將蠶豆種子殺菌滅蟲后用栽培基質繁殖蠶豆苗;(B)苜蓿蚜繁殖:采集苜蓿蚜,將種蚜接入到子葉初展的蠶豆苗中培養擴繁;(C)蚜繭蜂接種:采集蚜繭蜂,投放至已育成蚜蟲的蠶豆苗中培養;(D)田間釋放:將帶有蚜繭蜂的蠶豆苗放入特別結構的塑料盒內,再置于作物行間;(E)載體植物維護與替換:定時補充水分和適時進行蠶豆苗的替換。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若霞,孫梅梅,諶江華,柴偉綱,姚紅燕,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