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牛皮癬的中藥酊劑及其制備方法,涉及治療牛皮癬技術領域,主要為了解決在對皮膚進行治療見效快、治愈率高的問題;制成酊劑的原料藥有效成分質量份數包括:大黃20~35份、白藥子9~21份、半柱花14~28份、大青葉10~25份、扶桑花6~18份、蓮子17~29份、燕麥草8~26份、通花根10~21份、粟米7~22份、木半夏根12~27份、桃葉10~24份、菊花15~35份、蟬蛻5~25份、地膚子10~30份、桔梗5~25份、蒲公英8~26份、車前草17~31份、菖蒲7~22份、馬齒莧10~25份、甘草12~27份,本發明專利技術能促進牛皮癬的消失,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8%以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治療牛皮癬
,具體是一種治療牛皮癬的中藥酊劑及其制備方 法。
技術介紹
牛皮癬作為皮膚病,發病沒有規律性,很容易復發,有些患者因病情的反復發作而 對治療失去了信心。中醫上常將牛皮癬分成三種類型:風濕熱型,常表現為濕熱壅盛,脈絡 受阻;血熱型常表現為毒熱蘊結,郁于血分;膿毒性常表現為濕熱內蘊,毒熱熾盛。風濕熱 型常見表現癥狀為紅斑泛發、脫肩、皺褶處有潮濕、糜爛、關節紅腫疼痛,體腹脹、納呆、苔黃 膩、舌紅、脈滑數;血熱型多見于進行期,表現癥狀為皮瘆發生及發展迅速,局部潮紅,新生 皮瘆不斷出現,鱗肩不能掩蓋紅斑,自覺瘙癢,并有心煩易怒、口干舌燥、咽喉腫痛、大便秘 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等癥;膿毒型種類型可呈周期性反復發作,表現癥狀常伴發熱,心煩 口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或呈溝狀舌,脈滑數。辨證:濕熱內蘊,毒熱熾盛。西醫治 療牛皮癬的方法常采用類固醇激素法、抑制DNA類藥物、光線療法、抗腫瘤藥物,可以治療 泛發型的或局部頑固型的牛皮癬皮損,但是這些藥物在治療牛皮癬疾病長期使用副作用增 多,但停藥易復發,治愈低并且無法根治。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以上問題,而提供對在對皮膚進行治療見效快、治愈率 高的。 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治療牛皮癬的中藥酊劑,制成酊劑的原料藥有效 成分質量份數包括:大黃20~35份、白藥子9~21份、半柱花14~28份、大青葉10~25 份、扶桑花6~18份、蓮子17~29份、燕麥草8~26份、通花根10~21份、粟米7~22 份、木半夏根12~27份、桃葉10~24份、菊花15~35份、蟬蛻5~25份、地膚子10~ 30份、桔梗5~25份、蒲公英8~26份、車前草17~31份、菖蒲7~22份、馬齒莧10~ 25份、甘草12~27份。 進一步,一種治療牛皮癬的中藥酊劑,制成酊劑的原料藥有效成分質量份數包括: 大黃25~30份、白藥子13~18份、半柱花17~25份、大青葉15~20份、扶桑花11~ 14份、蓮子20~25份、燕麥草13~21份、通花根14~17份、粟米12~17份、木半夏根 17~22份、桃葉15~19份、菊花19~26份、蟬蛻10~20份、地膚子15~25份、桔梗 10~20份、蒲公英13~21份、車前草21~26份、菖蒲12~17份、馬齒莧15~20份、甘 草17~22份。 進一步,一種治療牛皮癬的中藥酊劑,制成酊劑的原料藥有效成分質量份數包括: 大黃28份、白藥子15份、半柱花20份、大青葉17份、扶桑花13份、蓮子22份、燕麥草18 份、通花根16份、粟米14份、木半夏根20份、桃葉17份、菊花20份、蟬蛻15份、地膚子20 份、桔梗15份、蒲公英16份、車前草24份、菖蒲14份、馬齒莧17份、甘草20份。 進一步,一種治療牛皮癬的中藥酊劑的制備方法,制備方法如下: (1)浸泡:按上述質量份數稱取各原料,總重量記為1份,加入6份純化水, 40-50°C浸泡lh,得浸泡液; (2)煎煮:將步驟(1)得到的浸泡液加熱至沸騰后煮沸2h,分離取出煎出液,繼續 向藥材內加入4份的純化水,加熱至沸騰后繼續煮沸I. 5h,合并兩次煎出液即為提取液; (3)超臨界萃取:步驟(2)得到的提取液放置于超臨界萃取儀中的萃取釜中,利用 二氧化碳作為介質進行萃取,萃取釜壓力為40Mpa,萃取溫度為45°C,分離器壓力12Mpa,分 離器溫度為70°C,萃取2小時,得到萃取液; (4)濃縮:將步驟(3)得到的萃取液在外循環濃縮器濃縮,濃縮條件為:壓力 0. 03Mpa,溫度70°C,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 13~1. 14的浸膏; (5)將步驟(4)制得的浸膏與占浸膏總質量10%的淀粉或糖粉均勻混合,過16目 篩制成濕粒,將濕粒于50°C干燥,用16目篩整粒,加入占藥物總質量1 %的硬脂酸鎂,混勻, 用壓片機壓成片劑,每片0. 8克。 服用方法:每日三次,10天為一個療程。本專利技術的藥材功效解析如下:大黃味苦,性寒,功效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 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 傷;上消化道出血。白藥子味苦辛,性涼,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涼血止血的功效,主咽喉 腫痛;熱毒癰腫;風濕痹痛;腹痛;瀉痢;吐血;衄血;外傷出血。半柱花味微苦;辛;性涼,具 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消腫止痛的功效。主痢疾、瘡瘍、濕瘆、皮膚瘙癢、毛蟲刺傷、跌打。大 青葉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用于熱病高熱煩渴;神昏;斑瘆;吐血;衄 血;黃疸;瀉痢;丹毒;喉痹;口瘡;痄腮。扶桑花味甘,性寒,功能為清肺,化痰,涼血,解毒, 主要治痰火咳嗽,鼻衄,痢疾,赤白濁,癰腫,毒瘡。蓮子味甘、澀,性平,具有補脾止瀉,止帶, 益腎澀精,養心安神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脾虛泄瀉,帶下,遺精,心悸失眠。燕麥草味甘, 性平,收斂止血,固表止汗,用于吐血,血崩,白帶,便血,自汗,盜汗。通花根味炎;微苦;性 微寒,主要主水腫;淋證;食積飲脹;痞塊;風濕痹痛;月經不調;乳汁不下。粟米性涼,味甘 咸,補養腎氣,去脾胃中熱,益氣。陳者味苦。能治胃熱、消渴,利小便,止泄痢,解丹石及小麥 毒。木半夏根,味澀,微甘,性平,具有行氣活血,止瀉,斂瘡的功能,主跌打損傷,虛弱勞損, 瀉痢,肝炎,惡瘡疥癩。桃葉味苦、性平,具有祛風濕,清熱,殺蟲的功效,治頭風、頭痛,風痹, 瘧疾,濕瘆,瘡瘍,癬瘡。菊花味苦,性涼,具有疏風,清熱,明目,解毒的功效,治頭痛,眩暈, 目赤,心胸煩熱,疔瘡,腫毒。蟬蛻味甘、咸,性涼,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瘆,明目退翳,息風 止痙。地膚子味辛、苦,性寒,具有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的功效,用于小便澀痛,陰癢帶下,風 瘆,濕瘆,皮膚瘙癢。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用于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咽痛,音啞,肺 癰吐膿,瘡瘍膿成不潰。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散結的功效,治急性乳腺 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胃炎, 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車前草味甘,性寒,具有清熱,利尿,祛痰,涼血,解毒的功效,用于 水腫尿少,熱淋澀痛,暑濕瀉痢,痰熱咳嗽,吐血衄血,癰腫瘡毒。菖蒲苦、辛,溫。具有化痰, 開竅,健脾,利濕的功效,用于癲癇,驚悸健忘,神志不清,濕滯痞脹,泄瀉痢疾,風濕疼痛,癰 腫疥瘡。馬齒莧味酸,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痢的功效,主治熱毒血痢,癰腫疔 瘡,濕瘆,丹毒,蛇蟲咬傷,便血,痔血,崩漏下血。甘草味甘、性平,其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功 效為益氣健脾、祛痰止咳、清熱解毒、緩急止痛。 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大黃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為君藥,白藥子清熱解毒、祛風止痛、涼血 止血,半柱花清熱解毒、利濕止癢、消腫止痛,大青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扶桑花清肺,化 痰,涼血,解毒,白藥子、半柱花、大青葉、扶桑花為臣藥清熱解毒輔助君藥清熱涼血,清血 燥;蓮子補脾止瀉,止帶,益腎澀精,養心安神,燕麥草收斂止血,固表止汗,通花根水腫淋 證,粟米補養腎氣,去脾胃中熱,益氣,木半夏根行氣活血,止瀉,斂瘡,蓮子、燕麥草、通花 根、粟米、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治療牛皮癬的中藥酊劑,其特征在于,制成酊劑的有效成分質量份數包括:大黃20~35份、白藥子9~21份、半柱花14~28份、大青葉10~25份、朱槿6~18份、蓮子17~29份、燕麥草8~26份、通花根10~21份、粟米7~22份、木半夏根12~27份、桃葉10~24份、菊花15~35份、蟬蛻5~25份、地膚子10~30份、桔梗5~25份、蒲公英8~26份、車前草17~31份、菖蒲7~22份、馬齒莧10~25份、甘草12~27份。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袁國防,
申請(專利權)人:青島海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